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5)4-0095-10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①因此,鑄牢海外華人的文化認同感對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海外傳播有重要意義。
從文化認同感的內涵來看,文化認同感是指一個人對自身屬于某種群體的認同感,它往往受種族、宗教、語言、歷史、價值、飲食、習俗、社會階層、定居地等綜合影響而成。換言之,文化認同感并不是由血統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會隨著歷史、文化和權利的變化而變化。海外華人通常保留著原來的文化認同進人其他的文化社會領域生活,兩種甚至多種文化之間極易產生沖突和不對稱,易形成文化認同障礙等問題。因此,文化認同感問題在海外華人身上出現并不足為奇。
據泰國統計局2020年的公開數據表示,泰國總人口6450萬,其中華人約有1000萬,占泰國全國人口的 15% ,是除了泰族之外最大的族群。④近年來隨著中泰兩國經貿往來的不斷密切,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到中國留學,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將來能夠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發展自身事業。根據目前可查的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泰國來華的留學生數量在我國來華留學生數量排名中高居前三,且留學生中華裔數量相對較高①。這一群體相對于普通的在華留學生,因其與生俱來的華人血脈和生活環境,對中國更具有特殊的情感;相對于在泰華裔新生代,他們因能親身來到中國進行生活和學習,對中國的了解程度更高;相對于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們在中泰兩地具有生活、學習經歷,熟知中泰文化差異,能夠洞悉泰國華人的文化心理和心理需求,對中華文化與泰國文化興趣點的嫁接與把握更為精準。因此,通過他們這一特定群體,加強對他們的服務與文化熏陶教育,激發他們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更加容易,也能夠通過他們向其他海外同胞和友人傳達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影響其他華裔新生代,發揮重要的橋接作用。
綜上,本研究旨在以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為對象,通過分析該群體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現狀,探尋增強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路徑,進而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提供參考。
一、鑄牢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國際舞臺紛繁復雜,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加深,為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國華人群體,尤其是華裔新生代,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正面臨著文化認同的新探索與重構。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積極促進并深化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僅對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更是搭建中泰友誼橋梁、促進民心相通的關鍵一環。
(一)有助于泰國華裔新生代的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在中國出生的海外華人來說,中國是他們的根,即使移居海外,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居住國的文化,但內心深處仍然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中國具有極強的文化認同感。但其后輩,由于出生和生活在異國他鄉,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與當地相融合、同化。但是作為少數族裔,一方面,他們與生俱來的華人血統,在外貌、膚色上與居住國居民存在明顯的差異,導致其在院校和社會上易被打上文化標簽;另一方面,受家庭環境和歷史的影響,中華文化在他們內心深處被保留下來,形成一種內在的文化情結。這使得大部分華裔新生代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既不能完全剝離祖籍國的文化,也無法徹底地融入當地社會,進而產生文化認同迷茫和精神痛苦。
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大多在20-25周歲,處于價值觀念形成和鞏固的時期,在中國大陸生活和學習,可以讓他們在短時間內、最原汁原味、最全面地體驗和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斷拉近自身與祖籍國的距離,逐漸理解父輩和祖輩的中國情結,日益增強對中國的文化認同感,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力量,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梁,積極幫助其他在泰華裔新生代提升祖籍國文化認同感,使他們也能在異國他鄉從祖籍國獲得精神動力。因此,通過培養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對中華文化認同,進而增強泰國華裔新生代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感,有助于泰國華裔新生代從祖籍國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獲得身份認同和精神寄托,在中泰文化中不斷協調和平衡,實現共生,有助于身心健康發展。
(二)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既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我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契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中外青年交流:“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除了以官方、政府主導的“自述中國\"傳播實踐外,還應該運用好中外學生交流的力量,通過留學生“他述中國”的方式,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更好地向世界各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真正的中國形象,從而提高海外華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海外華人對祖籍國的認同感,讓海外華人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名片和代言人,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良性發展模式。
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既與中國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又有海內外生活經歷,還有跨文化交流經驗,鑄牢其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應充分開發和挖掘這一群體成為“他述中國\"的重要力量。泰國華裔留學生在華留學期間,與中國人民進行日常交流和交往,能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真實的中國面貌,與祖籍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交流,從而有助于他們由內而發地主動產生向他人講清楚、講好真正的中國故事的自覺。與此同時,留學生這一身份對于海外民眾而言更具有親切度,更不容易產生心理壁壘,由他們講述的中國故事更具信服力;另一方面,留學生具有雙重語言和文化優勢,能夠將中華文化與居住國文化相融合,用當地人聽得懂、聽得易且喜聞樂見的講解方式傳播中國故事,有效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承效率。此外,來華泰國華裔留學生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習,能將中華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結合泰國當地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創造出新的中華文化形態,賦予中華民族文化新的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三)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常常在保留中華文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居住國的文化,既沒有同化到居住國的文化當中,也沒有與居住國的文化相隔離,而是尊重文化差異和多樣性,求同存異,對祖籍國和居住國的文化皆保持認同。這使得華人華僑能夠在祖籍國和居住國之間自由流動,促進兩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成為兩國之間合作共贏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營造多族群和諧相處的友好環境,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做出巨大貢獻。
中泰兩國長期以來的友好關系,在泰華人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1972年,在被泰國譽為“打開中國門戶的先驅”、“泰國的基辛格”的泰國華裔巴實·干乍那越(中文名為許敦茂,祖籍廣東饒平)的不斷努力下,中斷了近14年的中泰關系得到恢復。①從1932年以來的39位泰國總理中,華裔數量就多達22位,這些對中國有著深厚感情的泰國華裔總理對中泰兩國關系的友好發展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②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作為華裔新生代,從小就接觸著當地的教育、文化、社交、工作和娛樂,還通過互聯網接觸各種各樣的信息,與當地社會的聯系相對于父輩和祖輩來說更加密集,這也使他們的目光更加長遠、視野更加開闊。在新生代對于祖籍國文化認同感日益降低的當下,如果在他們的在華留學期間,能接受到優秀的文化教育,鑄牢其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當他們在華完成學業后回國發展,他們與祖籍國始終能夠保持緊密的聯系,并秉承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出自己的事業,成為他國精英,將不斷加強中泰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使得中泰友好關系不斷延續。同時他們也將如同他們的父輩和祖輩一樣,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中國\"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君子情懷,傳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的內在價值理念。
二、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現狀分析
亨廷頓曾指出,不同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③。
因此,本研究以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為對象,對廣東、云南等地高校的132名留學生進行調查,在借鑒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①,采用自編的《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文化認同感現狀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第一部分是一般人口學特征,共7道題。第二部分是問卷的主體,在借鑒心理學、政治學理論的基礎上,從身份認同、語言認同、習俗認同、文化認同、華文教育等5個方面構建指標,對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祖籍國文化認同感進行全面調研。
本研究以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為對象,總計發放160份紙質版問卷,最終回收132份問卷,回收率為 82.5% ,其中有效問卷132份,有效率為 100% (具體見表1)。
在身份認同上,主要調查對于中國與出生國的認知、是否關注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等,絕大多數受訪者對于自身身份認知度較低。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祖先的故鄉,自己既是華人又是泰國人或者只認為自己是泰國人。同時,在主動參與有關國家和社會問題相關的回答中發現,他們日常了解中國的主動程度并不高,并且每個人都將服務泰國社會視為自己的責任,對于今后留在中國工作的原因以及來中國留學的原因也很少提及祖籍國因素。他們在泰國當地基本都會加入華人社團,但絕大多數朋友仍然是泰國人,華人朋友相對較少,詳見表2。
表1人口學變量頻率分析

表2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身份認同分析

續表2

在語言認同上,主要調查是怎么開始學中文與祖籍國的地方方言的及相應的掌握情況等,雖然掌握中文溝通能力的受訪者占比較多,但多數并非是主動學習或因文化認同感而引發的學習行為。絕大多數受訪者因為家里長輩的原因會說或聽得懂中國方言,但學習中文主要是為了今后工作和來華留學,并且在家族的同齡人中懂中文或者中國方言的比重較低,甚至呈不斷下滑的態勢,在家庭日常交流中仍然以泰文和英語為主。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所有受訪者均表示在華留學期間中文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且認為學中文或者祖籍地方言對于華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今后他們也會教自己的子女學習,詳見表3。
表3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語言認同分析

在習俗認同上,主要調查對哪些中國傳統文化認知度較高、是否及怎么起中文名的、對于中餐的接受程度等,受訪者對于祖籍國的習俗接受程度較高。如受訪者均表示自己的泰文名中會保持中文祖姓的音譯,家里的長輩也會在出生的時候就幫自己起中文名,知道自己的生肖;在泰國家里,他們經常會做中餐或者去中餐廳吃飯,生病時會采用中醫進行治療,保留過中國傳統節日等習俗,詳見表4。
在文化認同上,主要調查對于自身文化歸屬的認知、通過什么途徑了解中華文化等,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自己所接受的主要文化是中華文化和泰國文化的混合,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意愿較強,詳見表5。
在華文教育上,主要調查在出生國對于華文社團與華文教育的了解與參與程度,受訪者都聽說過華文教育,并且絕大多數受訪者接受過華文教育。筆者在訪談中也發現,受過華文教育的受訪者對于中國的了解會更加深入,且對中國的祖籍國認同感更加深厚,詳見表6。
表4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習俗認同分析

表5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文化認同分析

表6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華文教育分析

續表6

經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可得知,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由于祖先的原因,對于中國有特殊的情感,但是在政治上已經完成對泰國的認同,社會關系已經完全融入泰國社會。另一方面,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由于家庭和華文教育的影響,對于中文、中國傳統習俗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相對較高,在文化上仍然保持著對祖籍國文化的認同。雖然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在來華留學之前中文并不流利,但是在來華留學之后他們中文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使得他們能夠使用中文瀏覽器、閱讀中文書籍,對中國的了解更加深入,并且豐富的在華留學生活大大加深他們對中國的文化認同。同時,學校的教學、自媒體分享平臺和參加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是他們最喜歡的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并對華文學校在泰國的建設表示支持。
三、鑄牢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有效路徑
綜上,來華留學是提高泰國華裔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參考上述面向留學生的問卷調研,結合留學生的需求與興趣點,本文提出“同心、精心、齊心、暖心”四心齊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留學中國”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通過文化教育與實踐讓他們成為講好中國故事與傳播中國經驗的重要力量,影響其他海外華裔新生代,形成提高海外華裔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良性循環。
(一)同心共筑:激發祖籍國歸屬感,實現自身事業與國家建設共進發展
泰國是中國親密友好鄰邦,地處東盟核心地帶,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家。在開展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教育時,應緊跟時代,通過政府主導,高校先行,借助高校資源和留學政策,鼓勵更多的華裔青年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讓青年人擁有自主話語權和影響力。如設置專項調研課題,調研“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認同教育、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的現實狀況,詳細分析華裔在華留學生的構成、華裔在華留學生的高校選擇、華文教育與所在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關系、祖籍國文化認同感相關教育實施情況、居住地關于華裔的政策等,并從中提煉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和阻礙,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與措施。通過賦予“戰略設計者”的身份,能夠讓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找到“主人翁”意識和對祖籍國的歸屬感,增強活動參與感和存在感,使華裔子弟從內心認同血緣文化,加深華人身份意識,獲得身份認同感。
(二)精心打造:加強泰國華裔在華留學師資隊伍建設,創建精品課程
各大院校應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堅持課堂教學和體驗式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幫助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激發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的學習熱情。①如開設全泰文或者全英文授課的中華文化選修課,向泰國華裔留學生講授中國文學、藝術、美食等領域的內容,同時,結合豐富的體驗式教學,帶領留學生體驗做陶瓷、寫書法、畫水墨畫、剪紙等手工;帶領留學生參觀西關大屋、開平碉樓、客家土樓等地方特色建筑,或者參觀長城、頤和園、避暑山莊等著名歷史文化經典;在中國傳統節日,帶領留學生體驗節日習俗、講解節日內涵等。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既學習了中華歷史和文化知識,又給他們帶去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精神震撼,以實踐促進理論的提升,以行動加深民族記憶,進而實現文化認同的升華,形成第二故鄉情懷。
(三)齊心互融:加強中泰學生交流平臺建設,促進交流共建
當前,各大院校對于泰國在華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大都采取分開管理的模式,泰國來華留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生活圈還是以同樣來華留學的學生為主,與中國學生的交流甚少,不利于深化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因此,各大院校可以探索趨同化管理,如設置中泰混合班級,中泰混合學生社團和活動等,搭建國際化辦學體系,使泰國在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擁有一樣的學習參與感和活動參與感。這種趨同化管理將極大地打破泰國在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之間的交流壁壘,增進中泰學生交流和互幫互助,同時也能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泰國來華留學生努力學習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情,拓展中國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另外,在高校內部,學生社團是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載體,是華裔在華留學生群體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平臺之一,隨著華裔在華留學生人數的逐年攀升,學生社團的數量、性質和功能也展現出新的時代特點。華裔留學生社團在某種意義上是華裔留學生在外求學、生活和工作的第二歸屬,在適應過程中起到調和與凝聚的作用。隨著華裔留學生社團的長期穩定發展,其號召力也逐年上升,群體效應在社團之間也愈發明顯。所以,高校應開發和完善華裔留學生輔助社團的建設,幫助華裔留學生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老帶新,加快適應新文化環境。其次,高校還應該增強社團宣傳中華文化的功能,每逢佳節組織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活動,增加留學生參與文化體驗的機會。
(四)暖心關愛:注重增強對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的人文關懷
文化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教學培養的各個方面外,各大高校還需要加強對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關懷,以強化來華留學生中華文化情感認同。
一是加強對泰國華裔留學生的日常照顧。泰國華裔留學生獨自一人來華進修,多多少少會存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不適應。因此,各大院校的教師應對來華留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多加關心和照顧,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法,盡快適應在華留學生活,以提高其學習效率和在華留學體驗感,深化他們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感。
二是提供才華展示平臺。當前高校的活動主要以中國學生為主體,可以通過開展留學生迎新大賽、漢語橋比賽、中華文化知識大賽、書法比賽、象棋比賽等活動,為來華留學生提供才華展示平臺,提高留學生多方面技能發展水平,豐富他們的留學生活,加深在華留學記憶,豐富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的中華文化知識體系,在比賽中深化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
三是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組織留學生積極參與地區和鄉村建設實踐、社區志愿服務等活動中,也可針對泰國華裔在華留學生這一群體特點,帶領他們積極參與到泰僑鄉文化建設與普及、僑批文化調研等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中,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對院校的了解,快速融入在華的校園生活,為他們繼續留華就業提供鍛煉與實踐的平臺。同時,留學生多數對中國美食、中醫等有濃厚的興趣,也可組織留學生在這些領域進行深入地調研。留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感知中國國情與中國發展,厚植知華友華情懷,掌握“一帶一路\"等國家政策方針的具體內涵,在實踐中提高“主人翁”意識,為兩國的和平發展發揮主力軍作用,增強華裔留學生對華商身份的自豪感。
四是做好留學生校友工作。校友工作是高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建設和發展高校的寶貴資源。各大高校可以通過做好泰國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與泰國校友之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改善泰國校友生活狀況,從而擴大來華留學的品牌影響,吸引更多的泰國華裔新生代來華留學,借以提高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鑄牢他們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
長期以來,僑胞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的群體,在談及僑務工作時,他頻繁提及要“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汕頭考察時提出:“新時期打好‘僑'牌,要深入調研、摸清情況,調動廣大華僑的積極性,引進先進技術和高水平產業,揚長避短、久久為功,團結廣大海外華僑共同實現中國夢”。①針對泰國等海外華人聚集地,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要充分發揮人才培養支撐作用,面向華裔在華留學生這一群體,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高層次交流平臺,踐行教育對外開放,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鑄牢其祖籍國文化認同感,進而輻射帶動更多海外華裔新生代,讓廣大海外僑胞成為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橋梁”,共筑中國夢。
(責任編輯:霍淑萍)
A Study on the Path of Establishing a Strong Sense of Native Culture Identity for Thai-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Chen Yichun and Xie Guiqi
Abstract:Thailand,asanimportantsourcecountryforoverseasstudentsandagatheringplaceforChinese,givesplaytothe roleofThai-Chinesestudents studyingin Chinatocasttheirculturalidentitywhich isaneffectivewaytospread Chiese storiesandenhancetheculturalidentityof theancestralcountryofthenewgenerationofChinese.Thispaperconductsa questionnairesurveyonthenativecountrycultural identityof Thai-Chinesestudentsstudyingin Chinain fiveaspects, includingroleidentity,languageidentityustomidentityulturalidentityineselanguageducation.Itisfoudthat althoughtheyhavelowawarenessofChinesenationality,theystillmaintainthecultural identityoftheirnativecountryand supportthedevelopmentofChinese languageeducationin Thailand.Inresponse tothecurrentsituation,atalent training modelof“conetric,aeful,ocerted,armart”isproposedfora-neesdentssdingininandetht castastrongsenseofculturalidentityoftheancestralcountryisexplored,soastoprovidepracticalreferenceforteo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Thai-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cultural identity;overseas disseminationofChinese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