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5)4-0068-09
引言
蔚藍海岸,多么富有詩意的浪漫之地,吸引了無數歐洲人駐足停留,孕育了多少塵煙往事…在歐華文學史的長河中,這里更孕育出了一位杰出的歐華新移民雙語作家黃曉敏。
和大多數新移民作家不同的是,黃曉敏是學者型作家,巴黎第三大學法國文學博士,中法文學的杰出翻譯者,曾任法國尼斯大學(現今蔚藍海岸大學)的漢學系主任,外方院長。更重要的是,黃曉敏還是一位能夠運用精確地道的法語進行文學創作和翻譯的雙語作家,可謂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優秀傳譯者。她在《采荇采芝》散文集的自序中坦言:“說起來有些奇怪,我用中文寫作,不但是到了國外才萌生的欲望,而且是在用外語發表作品以后開始的。”①這部作品是指1991年黃曉敏用法文發表的第一部研究專著《1949年以來的中國小說》②,這是一部關于中國當代小說的研究。1996年黃曉敏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其第一篇中文小說《三色太陽》就發表于中國大陸當代權威文學期刊《收獲》(1996年第5期),這表明黃曉敏創作伊始就因顯示其出色的小說創作能力和文學語言表達功力而被大陸文學重要期刊認可。黃曉敏天生就是一個作家,然而無奈為稻梁謀,她首先得成為一個學者、教授。盡管如此,黃曉敏在她的教學研究之余,出版了為數不少的作品,至今為止,她出版了中文小說集《香水之都》(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2011年),中文散文集《采荇采芝》(長春出版社2012年)、《波光掠影法蘭西》(大象出版社2014年)、《漫步蔚藍海岸》(山東文藝出版社2024年);法文小說《翠山》(LamontagnedeJade,法國Aube出版社2003年,2008年再版)和《蓮花》(Fleursdelotus,法國Baie desAnges出版社2009年)。另有作品散見于《收獲》《作品》《書城》《廣州文藝》《鴨綠江》《萬松浦》等雜志。她還出版了中法文學雙向翻譯作品30多部,著名的有法國作家加繆的《異鄉人》,波特萊爾的散文詩《巴黎的憂郁》,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迪亞諾的《八月的星期天》,中國作家格非的《雨季的感覺》《傻瓜的詩篇》《蚌殼》及何家弘的《神秘的古畫》等小說,另有學術專著多部。但是中國學界對黃曉敏的關注顯然不夠,中國知網搜索數據顯示,除了閻純德、趙毅衡、王紅旗、宋曉英、樊洛平、豐云等在論文中零星地提及黃曉敏的小說和散文創作,幾乎沒有整體的研究,對她在歐華文學史以及華人法語文學中的地位和價值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倒是法國本土的批評家對黃曉敏的雙語創作特別是法語創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這篇論文試圖對黃曉敏的創作進行一個整體的研究,希冀引起學者同仁的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一、富含歷史文化的蘊涵挖掘
黃曉敏是一位學者型作家,其作品充滿著豐富的知識,她善于挖掘史料,潛入歷史文化深處,盡情描摹法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各類有意義的風景、人物、故事,特別是她生活工作已30多年的蔚藍海岸風土人情。黃曉敏的散文與小說創作各有特色,體現其學者型作家特點的主要是散文集三部:《采荇采芝》《波光掠影法蘭西》《漫步蔚藍海岸》。
《采荇采芝》分為域外雜想、異國風情、走馬觀花、曾經相遇、在藍色海岸追尋畫家足跡、文趣閑拾等六部分;《波光掠影法蘭西》包括塞納河篇、羅納河篇、地中海篇、閱讀與交流等四大部分;《漫步蔚藍海岸》則分為三個部分:藍岸風情、似水流年和邊走邊看。這些散文所構成的文學圖景不是歷史,也不是游記,但卻是作家筆下情文并茂、細膩精美的一篇篇歷史文化藝術散文。采荇采芝,傍水而行,趟過塞納河、盧瓦河,縱貫羅納河,流向地中海蔚藍海岸。塞納河畔城市的明亮耀眼,盧瓦河谷城堡的奇幻驚艷,羅納河兩岸的平凡歲月以及蔚藍海岸的浪漫瑰麗,構成多姿多彩的法國。它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傳統,帶著時代的鮮活氣息,演繹著一個民族從古至今的生生息息。黃曉敏乘著想象的輕舟,從西到東,從北到南,“采荇采芝”,從“波光掠影法蘭西\"到“走近藍色傳奇”,字里行間映出了法國的自然、歷史和文化藝術。
說起法國,不可不說其酒、咖啡館、香水和奶酪的歷史和文化,還有數不清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采荇采芝》中的《新春話“酒\"》①,《酒話重提》②,對烈性酒、葡萄酒的種類、等級如數家珍。“一年有多少天,法國就有多少種奶酪。\"對于360多種法國奶酪的產地、味道、做法、特點等,讀者不免眼花繚亂,且聽黃曉敏向你娓娓清晰道來。《巴黎的咖啡館》《香水之都》對塞納河左岸的咖啡館和香水之都格拉斯的三大香水公司的歷史以及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更是描摹精細,令人佩服。跟著黃曉敏的腳步,我們亦徜徉在豐沛的法國文學和繪畫藝術之河中。黃曉敏是具有很深造詣的法國文學研究專家,又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她的散文中隨處可見法國文學家左拉、莫泊桑、福樓拜、波德萊爾、莫里亞克、普魯斯特、阿波利奈爾、米修、薩岡等的身影,還有對畫家馬奈、希涅克、畢沙羅、希西來、莫奈、塞尚、梵高、高更、雷諾阿、貝蒂·莫里索、馬蒂斯、畢加索等繪畫藝術的獨到領悟。由于對中法語言、文學與繪畫藝術的熱愛與鉆研,黃曉敏還特別擅長中法文學的互譯,并在法國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為中法文學與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她對歷史上中法文化藝術交流史上出現的著名漢學家、《紅樓夢》的法文翻譯校閱者鐸爾孟、法國著名農學家和生態學家勒內·杜蒙、法國著名詩人兼畫家亨利·米修、法國著名的游歷畫家路易·杜默蘭、里昂中法大學等等都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孺慕以及與中國學者、中國政治家、中國畫家之間的深厚友誼無疑是中法友好關系史上的濃重一筆。
宋曉英曾把黃曉敏稱作是“文化史料的挖掘人\"④。黃曉敏對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背后的故事和兩人不同的命運走向①,被醫生判了死刑的野獸派畫家馬蒂斯最后13年的藝術生涯②,20世紀初李石曾創立的\"留法儉學會\"在中法交流史上的重要貢獻③等史料的挖掘,讓讀者重新認識了歷史上那些重要的人物。閻純德也認為黃曉敏的作品“擁有歷史與文化的高度”這些都說明了黃曉敏作為一個學者作家所具備的重視史料以及深入歷史文化深處的特質。
窈窕淑女,采荇采芝,在歷史文化之間溯洄求索。作為一個學者型作家,黃曉敏既有史學家的刨根問底,也有學者的鉆研執著,還有對中法兩種語言的深入探究。《采荇采芝》中的《新春話酒》《酒話重提》《怎一個“香\"字了得》《明朝那些人名兒》《紅樓夢茶話》《紅樓夢游戲》《紅樓夢酒令》等篇章盡顯其特色。如《采荇采芝·明朝那些人名兒》一篇,黃曉敏把明朝和韃靼人的名字琢磨得極其透徹,語言幽默有趣,不管正說還是反說都說得頭頭是道,令人信服。如黃曉敏說起朱元璋手下的幾員大將常遇春、馮勝、徐達,她這樣寫道:“常遇春是常勝將軍,馮勝總能化險為夷,徐達跟最厲害的元將王保保(又名擴廓貼木兒)打仗,‘誘敵攻堅,扎穩陣腳,慢慢對付’,不急不慌,每天派人對著敵兵敲鑼打鼓、吊嗓子,把他們惹煩了,最后取勝。這么穩扎穩打,真不愧是‘徐達’。”這是正說名字。說起朱棣遠征的兩個敵人的名字,黃曉敏這樣寫道:“一個是負責守城的,叫咬住,一個是他要追擊的,叫乃兒不花。咬住最后沒咬住,讓朱棣攻破了。乃兒倒真的不花,是個規矩老實人,最后被勸降了。”這是反說。無論正說還是反說,都不由讓人忍俊不禁,同時對黃曉敏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張力由衷佩服,這也證明了她是一位對語言表達富有天賦的學者型作家。
二、具有繪畫質感的語言表達
簡潔準確略帶幽默,富有色彩畫面感的生動形象的語言是黃曉敏作品極其重要的特色。看完黃曉敏的小說集和散文集,讀者會發現她對法國的繪畫藝術極其熟悉。《采薦采芝》中有一輯的標題就是“在藍色海岸追尋畫家足跡”,莫奈、馬奈、雷諾阿、希涅克、畢沙羅、希西來、畢加索、馬蒂斯、梵高、塞尚、夏加爾等前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點彩派、野獸派等各種流派的畫家代表作及其風格在黃曉敏的筆下如數家珍,在《波光掠影法蘭西》《漫步蔚藍海岸》散文集中也不時出現法國畫家的身影。由于黃曉敏本身對繪畫藝術的喜愛以及高超的鑒賞能力,潛移默化中她自身的文學語言也充滿著繪畫般的質感,閱讀黃曉敏的作品猶如享受一場場美妙的藝術盛宴。
小說《三色太陽》中黃曉敏在引出女主人公之一好晴之前對雨天景觀的描寫可謂精彩之至:“兩股打著雨傘的人流頂著無數燦爛的花蘑菇,優哉游哉緩緩流動,到了‘星星'中心的銀白色大門下,一大片蘑菇被吃進去,一些小黑點被吐出來,轉眼間開出新的蘑菇,撒向大街小巷,在梧桐樹葉的斑斑點點中忽隱忽現。”用“花蘑菇”比作花傘,吞吐之間,人流涌動,一幅幅畫面切換,猶如電影鏡頭慢慢閃過。再次,黃曉敏比喻、擬人、借代手法運用嫻熟,使得煩人的雨天也變得如此可愛生動。再如作者描寫到另一女主人公辛迪回尼斯時候的一路風景:“托斯卡納的田野,相間著一塊塊整齊的翠綠、金黃和棕黑,麥苗、油菜花和新耕的土地中間,隆起一座座小山坡,一條小路蜿蜒而上,俯瞰田野的農舍和城堡,伴著幾棵松柏,一片田園的恬靜,透出令人向往的鄉村情趣。”跟隨作者的敘述,讀者的眼前仿佛鋪展開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田園風光圖,不由令人陶醉其間。
再如《采荇采芝·南方的色彩》:“天色暗了,棕櫚和塔松的高大剪影投在空中,鋪襯作底的色調是藕荷和淡紫,幾朵云,招搖地用玫瑰紅畫出幾個彎鉤。再一轉頭,遠處的海水不知何時變成了粉色!\"①藕荷、淡紫、玫瑰紅、粉色,對夕陽落入畫面的顏色的變化和層次感描畫得細致入微,文字所帶來的畫面感和視覺沖擊力極強,頗有電影鏡頭敘事的某些特點。這樣的特點在黃曉敏的小說和散文中到處可見。
文學來源于生活,作者黃曉敏對生活的觀察非常細致,語言表達簡潔傳神。不管是小說中的還是散文中的人物描寫,抓住特征,寥寥幾筆,形神俱佳,顯示出黃曉敏非凡的語言組織和表達功力。
如小說《三色太陽》中對佳妮的描寫:“佳妮漂亮,卻沒有許多漂亮姑娘的矯揉造作,跟男人永遠直來直去,不懂欲擒故縱,更不會猶抱琵琶半遮面,雖然免不了冒味,可也正是她的魅力。哪次晚會她都出足風頭,法國小伙子少不了圍著她轉。好晴起初覺得她俗氣,后來發現她俗得老實,俗得爽快,比起酸文假醋的人,倒是俗得可愛了。”三言兩語間一個活脫脫的直率妖嬈可愛的美麗女子浮現于讀者面前。又如散文《春天花絮》中對春暖乍寒季節、穿著清涼的少女,“優雅得像跳芭蕾舞的小天鵝”的青年女子,還有“大包小包走過來,東西和身子同時落座,桌椅一陣乒乓亂響\"的婚后中年胖女人的描寫也是極其精彩。請看那位身材極好的漂亮優雅的青年女子正在用美麗修長的手指,極富表現力地指點丈夫停車:
“向右,倒,倒,好,Stop!”
砰!前車燈撞到了鐵欄桿。劃出幾道白印,蹭上幾塊綠漆。
“哎呀,我不是叫你Stop嗎!”
漂亮女士有些惱火,調門高了八度,姿
勢仍然優美。
“現在要往左邊倒了,好,一點點,五 公分,四公分,三公分,Stop,Stop!”
砰!這次是車尾碰到了松樹。
“你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沒聽見我在說Stop,啊?!”
嗓音跟撞碎了的車燈一樣,嘶啞起來。③
不管是那女子的動作還是語言,簡潔有力。作者黃曉敏寥寥幾句,形象生動,準確傳神,一幅\"青草地,綠欄桿,白風衣,粉花圍巾飄揚”身材妖嬈的美麗女子指揮丈夫停車未成功之畫面躍然紙上,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得不佩服黃曉敏捕捉人物神韻和表現的到位。尼斯的初春,“盈盈的暖意,催動人們走出門來。街頭巷尾,到處是一些有趣的畫面”④。黃曉敏用她多彩的畫筆畫出了一幅幅春天的畫卷。《春天花絮》與其說它是一篇篇極其生活化的小散文,不如說是一篇篇動作、神態、語言俱佳,人物個性鮮明的微型小說,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個微電影。
黃曉敏是極其優秀的學者作家,但無論是歷史散文、文化散文還是藝術散文都能妙筆生花,她的這些特質在2024年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漫步蔚藍海岸》不斷延續。春夏秋冬的藍岸美景在黃曉敏的筆下細膩呈現,地中海陽光的色香味撲面而來,奏鳴曲、交響曲、小夜曲相互交織而成南方獨特的風格。黃曉敏說:“透過這些外表,看到它承載的往事,聽到它述說一代風流的盛衰沉浮,感受那些從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到貧窮潦倒、身敗名裂的命運,才能深刻領略它真正的魅力。”的確如此,在蔚藍海岸文學漫步,《英國人散步大道》《梅賽德斯的盛衰》《君王的似水流年》《鷹飛過的道路》《漫步蒙達爾紀》《重訪華幽夢》《趙無極與亨利·米修的詩畫情》《柴可夫斯基的藍岸樂章》等等精彩散文紛至沓來,黃曉敏的作品帶給你的不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美景外表背后歷史的、傳奇的、文化的、藝術的享受。
三、中法兩種語言的駕輕就熟
黃曉敏不僅是一個優秀的法國華文作家,同時她也是一名頗有成就的用法語進行創作的作家,更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法文作品《翠山》(2003)、《蓮花》(2009)的出版,贏得了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比較文學教授丹尼爾一亨利·帕若的高度評價,他說:“我們必須向這位女小說家的語言和文學成就致敬,她來自一個無論從地理還是從文化角度來說都十分遙遠的國度。\"①《翠山》語言表達的成功“完全是靠優秀駕馭者的靈巧和誠實來實現的,而這位女作家正是這樣一位駕馭者”②。對于來自遙遠中國的黃曉敏來說,能用優雅的法語進行準確的表達實非易事,這需要她對法語及其背后的文化有深入細致的了解和研究才能達到,而她做到了,并且是一位優秀的語言駕馭者。盡管她的法文創作成就非凡,法語的美麗以及內在的節奏給人以音樂般的優雅和享受,但她總覺得這享受似乎有些不徹底,因為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漢語,除了音樂的節奏,還有活生生的畫面和妙不可言的意境。黃曉敏說:“在海外寫中文,也是跟故鄉對話,是某種形式的回家。兩種語言的交替使用,好像聽完音樂后再來享受繪畫。”確實如此,黃曉敏的法語能力極強,能用如此精準的法語來駕馭形象化的小說語言頗不容易,而黃曉敏陶醉于兩種語言文化間的傳譯樂此不疲。黃曉敏曾對法國華裔作家的作品做過深入的研究,如程抱一、山諷等在每句法語中融入中文的各種試驗、戴思杰在小說中對電影手法的運用等,這些都成了她吸收借鑒的創作技巧,在《翠山》《三色太陽》《香水之都》《菲拉角》等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用法語從事寫作對華文作家來說是嚴峻的挑戰,沒有對法語及其歷史文化的熟稔很難做到精確表達,而翻譯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文學再創造,黃曉敏不僅是成功的雙語作家,也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它需要超越東西方之間遙遠的地理空間,更需要超越中西不同語言之間的語法、句型、詞匯等差別及其背后的文化差異。某種程度上,雙語翻譯和雙語創作的本質相同。黃曉敏在把自己的中文小說《三色太陽》翻譯成法語作品時,就對兩種語言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深思熟慮過,她沒有簡單地直譯成“三種顏色的太陽”,而是把它翻譯成跟中國文化意象有關的蓮花(Fleursdelotus),因為法語中一提到\"三色”馬上就會讓讀者聯想到\"法國\"的三色國旗,進而會認為這部小說敘述的是關于法國的人事風情。把《三色太陽》翻譯成(Fleursdelotus),讀者立刻就會聯想到“中國”,想到“蓮花”的清高美麗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蘊含,這就和作者黃曉敏試圖在小說中表達的想法極為吻合。翻譯需要的不僅是文字的轉換,還有語境的轉換以及與此同步的文化轉場。這樣的意識和特點早在黃曉敏進行格非的《雨季的感覺》小說翻譯時就已經顯現。這是一篇以氣氛、感覺為主要線索的小說。里面涉及到一些樹名是法國沒有的,如果直譯拉丁學名或進行解釋,會影響小說的敘事節奏,筆調顯得突兀。所以,黃曉敏在翻譯的時候,采取保留氣氛、感覺而不拘泥于技術細節的方法,據此贏得了法國讀者和評論界的一致認可。特定語境的考慮勝過細節的忠實在法語作品翻譯成中文作品時也同樣如此。2014年法國作家莫迪亞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在出版譯介莫迪亞諾的系列作品時,選擇了黃曉敏翻譯的版本。這不僅因為黃曉敏對異國場景的了解非常深切,對語言的駕馭極為精確,還在于她翻譯的作品中法國南方的特殊氛圍、人物的神態和語言的生動,這些更有助于表現原著中撲朔迷離的氣氛。再如黃曉敏自己把法文作品《翠山》翻譯成中文時,她深切地感到兩種語言文化進入作品時表達的不同。她說:“用異國語言寫中國故事,又轉換到中文,轉換到原生地的語境,有些針對西方人的解釋和描繪就變成了多余,而法語版中考慮到文字的限制和國外讀者的理解能力未能寫入的細節,比如諧音玩笑或地方小調等,在中文版中就很容易加上了。因此,這第二次回憶,回到中國文化的語境,比用外語的回憶更真切,是更真實的重返歷史。\"①
中法兩種語言的優秀駕馭和準確翻譯,不僅體現在中法小說的雙向翻譯里,還體現在中法詩歌的雙向翻譯中。2013年,由法國巴黎友豐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國當代新詩中的西方》為題的詩集,介紹和翻譯了七十三首中文詩,它們分別選自三十三位中國當代詩人的創作,其共同特點是都在內容上借鑒和引用了西方題材。這些題材涉及到西方文學、文化、藝術、歷史或現實,在有些詩中成為主題,但更多時候可能只是抒情的出發點,或者一個引子,甚至借口。如:顧城的《給我的尊師安徒生》海子的《給薩福》、黃燦然的《紀念荷爾德林》、駱一禾的《向日葵—紀念梵高》王家新的《葉芝》、于堅的《讀弗洛斯特》等。黃曉敏在這些中國詩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譯時,始終秉承語境的轉換以及與此同步的文化轉場,同時還考慮到詩歌內容的貼切以及形式上的押韻等特點,使得法國讀者能較為容易地理解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當代新詩。詩人兼翻譯家的黃燦然,其很多詩歌深受歐洲十四行詩4、4、3、3形式的影響,同時又有中國詩歌押韻的特點,黃曉敏選用并用法語翻譯他的詩作《紀念荷爾德林》時,特別注意還原其詩歌的十四行形式,并也注意法文的押韻,這樣就最大程度地反映了黃燦然的創作特點。再如,童話詩人顧城的《給我的尊師安徒生》,詩作的第一部分押韻,為了在形式上貼近原詩,黃曉敏在法語翻譯時也采取了部分押韻,這樣就更好地體現了顧城在詩歌語言上所花的心血以及由此體現的詩歌魅力。法國語言學家保爾·利克爾在《論翻譯》一書中說:“翻譯的任務不是從詞匯到句子、到文本、再到整個文化,而是相反:在浸透一種文化精神的全面閱讀之后,翻譯者再深入到文本、句子和詞匯。\"②黃曉敏的詩歌和小說的翻譯正是從語境、文化出發再深入到文本形式最后落實到具體的詞匯等細節,可說基本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猶如音樂和繪畫都是優美的藝術,沒有孰優孰劣,用黃曉敏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聽完音樂再來享受繪畫”,③但對于華人作家來說,中文寫作是一種精神還鄉,不僅是對充滿畫面感和意境的漢語言的深入骨髓的喜愛,當然還有對語言背后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摯愛。因為根系中國,黃曉敏作品的字里行間還經常會跳出對各種中國美食、自然景物、文化習俗的偏愛。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黃曉敏時不時地會從對法國風俗人情的描繪中跳轉到中國的某個場景,比如:“聞著窗外飄來的花香,說著種香料制香水,我的味覺回憶故意跟我搗亂,老要溜去追尋另些香氣。那些香,不能芳膚,無補潤體,卻滲透到骨髓里,一輩子忘不了:小學食堂的懶龍,河南五七干校的米粉肉,北京街頭的炸油餅、烤白薯…怎一個‘香’字了得!”由香水之都的香氣居然想到了香噴噴的米粉肉、烤紅薯,著實令人饞涎欲滴。坐在蔚藍海岸的安蒂柏小鎮的楊梅樹下喝著茶,賞流金溢彩的落日黃昏,“伴著綠竹和橄欖,又聽到蟬聲和蛙聲,響亮而持續。關于蟬聲的話題不是第一次了,大家再次彼此爭論一番,最后一致認為這里的蟬鳴缺少節奏,比京西的低了八度,獺蛤蟆的叫聲也沒有昌平的脆”。鄉愁是永遠忘不了的疼痛,法國是黃曉敏的第二故鄉,久居法國的她還是覺得蟬鳴蛙叫不如家鄉的好。盡管有很多人認為,隨著居住國時間的推移,海外華文文學已經淡化了鄉愁和文化的失落感,但\"鄉愁”永遠都是文學長盛不衰的主題。對于遠離故鄉的黃曉敏來說,母語寫作便是她永遠的精神棲居之地。
四、客觀冷靜從容的平淡敘事
作為學者型作家,黃曉敏具備學者的理性與睿智,同時又有對周圍風土人情細致的觀察體悟和細膩感性的表達,更有其平淡從容的敘事,這些特點鮮明地體現在她的散文和小說之中。
《香水之都》是黃曉敏唯一的一部中文小說集,其小說的敘事、人物的塑造、結構的安排、開頭的經營、語言的表達等都顯示其非同一般的功力。和其他歐洲新移民作家一樣,黃曉敏小說主要關注的是在法國尤其是在蔚藍海岸生活、學習、工作的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有法國當地蕓蕓眾生的平凡生活。小說當然是虛構,但其情節和人物都來自生活的真實見聞,經過作者巧妙的安排和精彩演繹編織成一個個生動故事,觸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它告訴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卻始終在尋找心之所歸…盡管小說是對生活集中凝練的表達,但生活遠比小說復雜,選擇何種路徑演繹全仰仗作家個人的心理結構和對人生的態度,平淡是黃曉敏小說最突出的風格。黃曉敏在《香水之都》小說集的《后記》中如此說道:“海外華人的經歷,有的驚心動魄,有的起伏跌宕,有的頗多磨折,有的令人晞噓,我卻選擇平淡。”①黃曉敏天資聰穎,1982年北語法語系畢業后考取北大西語系研究生,由于成績名列前茅直接被選送到法國巴黎第三大學碩博連讀,短短四年就拿下了法國文學博士學位。然而,這樣的天之驕子在中國那個特殊的年代也必須跟隨下放到“五七”干校的父母到廣闊的農村天地里歷練。青春年少,歷盡坎坷,命運的起起伏伏在黃曉敏眼中已經習以為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另外,浸潤法國文學幾十年的黃曉敏對法國敘事學頗有深入研究,對法國新小說派的不帶感情的敘事風格更是情有獨鐘。這些特殊的人生經歷再加上作為學者教授的理性從容等帶給黃曉敏豐厚的精神財富,在她看來,“選擇平淡”“淡然處之\"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生活真實的態度,因而體現在她凝練生活的小說中時,“平淡\"就是她最突出的風格。《香水之都》的故事不是張愛玲式的“傳奇”,而是人世間稀松平常的故事。閻純德認為:“黃曉敏的小說沒有什么矛盾,或者說沒有大的矛盾。女人和男人,好合好散,平平靜靜,像每日在法國身臨其境地看到的‘中國人的生活劇一一為謀生而生活,為生存而奮斗,或親切溫馨,或蒼涼傷感,沒有你死我活,沒有悲壯。這就是黃曉敏小說的一種特色。”②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
《三色太陽》是《香水之都》小說集中比較出色的一篇,難怪黃曉敏選擇這一篇進行翻譯,改名為(Fleursdelotus),作為第二部法文小說于2009年推出,和第一部法文小說《翠山》(2003)一樣,受到法國文學評論界的一致好評。《翠山》“敘述相對客觀,沒有過分夸張,也沒有批評抨擊讀者可以從這些沒有過多情感色彩的敘述描寫中得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見解”③。《三色太陽》也是如此,對于主人公最終的人生選擇,黃曉敏的敘述相對客觀,不做情感和道德的綁架,而讓讀者通過人物命運的變遷自己去評判,從而獲得未來人生的啟示。小說描寫了三個性格迥異、人生經歷不同的女性在法國蔚藍海岸為了居民身份、文化身份而生存打拼的不同道路。佳妮,天生尤物,身材極好,性格直爽,雖俗卻俗得可愛,深受男子的喜愛。佳妮高中沒畢業就開始各處打工,到法國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居民身份。如果說剛開始時與男士的交往還帶著些許情感的因素,那么在即將面臨黑戶被遣返的時刻,極其現實地和她打工所在的蓮花酒樓的高棉老板潘興成結了婚。昔日大學同學兼好友的好晴和辛迪懷抱出國看世界、更好地發展事業的目的也來到了法國。和佳妮不一樣的是,她倆在國內都有令人羨慕的家庭,因此除了要為自己的學業、工作奮斗之外,好晴與辛迪還要想辦法把丈夫也辦到法國。好晴如愿以償把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的博士余人辦到了法國,而辛迪卻被丈夫無情拋棄,傷透了心的辛迪只能孤單留在法國,另謀生路。辛迪是一個外表“大大咧咧\"卻心細如發的“冷美人”,深受米歇爾和他兒子帕斯加的喜愛,面對安穩平淡的中年米歇爾和激情青春的帕斯加,辛迪也曾痛苦掙扎過,然而帕斯加的不婚主義傾向冷卻了辛迪的滿腔熱情,傷痕累累的辛迪最后理智地選擇了“米歇爾”一那個盡管有點禿頂、有啤酒肚卻很有教養與風度的摩納哥銀行的高級職員,而辛迪又成了以前那個淡淡然的冷美人。學業優秀、工作能力極強的好晴似乎是三個女子中最幸福的一個,丈夫如期來到了法國和她團聚,然而哲學博士余人在蔚藍海岸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四處求職無果,后來好不容易在泰安超市找到了一個扛箱卸貨的工作謀生。夫妻間地位的落差導致余人在特殊情境中的情感轉移。為了挽救瀕臨破裂的家庭和余人的事業,好晴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一一回中國!三位女性,三種選擇,黃曉敏合情合理地寫出了她們各自坎坷的心路歷程,濃縮了那個時期留法學生的學習、工作和情感生活。標題“三色太陽”極富象征意味,一方面暗示了故事發生地是蔚藍海岸,因為“尼斯海濱的象征,尼格萊斯古大酒店乳白、粉紅、翠綠的三色圓頂,活像一支巨大的奶油、草莓、薄荷三色冰激凌\"①,而落在地中海面的太陽會折射出橘紅、金黃、青綠三種顏色;另一方面\"三色太陽\"也暗示了三位女主人公的不同人生際遇和平凡現實的選擇。小說最后寫道:“也許,她們的生活就像那個三色太陽,不全是快樂,不全是苦惱,幸福中摻著瑣碎,理想跟現實磕磕絆絆。希望可能只是幻想,也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期待,但不管縹緲還是實在,它總是色彩繽紛,美化著每一天的平凡。\"移居法國的留學生活、工作打拼、情感追求五彩繽紛卻又瑣碎平凡,構成三位主人公的日常人生。
《香水之都》這篇小說構思巧妙,黃曉敏以科斯塔香水公司現任掌門人伯納·科斯塔和中國年輕姑娘郁蕾的婚事入手,牽扯出香水公司后起之秀科斯塔的“艾米莉”“東方之星”品牌背后的故事,把香水之都格拉斯的三大香水公司和后起之秀科斯塔香水公司的前世今生,以及科斯塔與其他香水公司的恩怨情仇糅合在一個平凡世俗的老少配的愛情故事之中。這是一則令人動容的平凡的愛情故事:癌癥晚期的老科斯塔并非好色之徒,而年輕的中國女孩郁蕾也并非愛慕虛榮之輩,即使老科斯塔去世留給她不少遺產,也依然辛勤經營自己的茉莉園茶莊自力更生,活出了中國女性勤勞自強的風采。
除了《三色太陽》《香水之都》,還有為了擁有法國居民身份,并想把男友吳平辦到法國而下嫁給擁有南法菲拉角豪宅的意大利房地產商人喬萬尼的留學生沈悅,為了情感而最終失去自由的人生際遇(《菲拉角》)。為了追求某種夢想在法國蔚藍海岸留學打工,并想方設法把女兒楊莉辦到尼斯接受西方教育的夏虹,盡管深知種族偏見無法融入法國當地卻仍然一條道走到黑(《東邊日出西邊雨》)。午后閑暇是朋友咖啡冷飲店小聚聊天放松心情的時光,然而安妮(中文名沈安寧)和好友尤莉(中文名張秀麗)相約坎城的某個咖啡店,互相傾訴著在蔚藍海岸落腳后的平凡瑣碎和生活煩惱(《坎城午后》)。無論是佳妮、辛迪、好晴、沈悅還是郁蕾、安妮、尤莉、夏虹,她們的情感之路和夢想之旅多少有些坎坷不平,對于她們的最終選擇作者在小說中沒有進行道德評價,而是抓住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進行符合其邏輯的敘事,讀者通過作者描繪的一個個精彩的畫面和場景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其喜怒哀樂,最終由讀者自己去評判。其實選擇本身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不合適,黃曉敏的這種幾乎零度情感式的小說敘事以及沒有劇烈矛盾沖突的情節結構的經營,呈現出平淡從容灑脫的美學風格,成為她小說的一個極為明顯的特點。
平淡從容是黃曉敏的小說風格,但并不意味著她的小說平淡無奇。黃曉敏小說的開頭十分精彩,常常奇峰突起,寥寥幾句就勾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欲望,讓讀者欲罷不能。《菲拉角》小說開篇就寫道:“沒想到沈悅結婚了,更沒想到她居然住到菲拉角去!”第一個“沒想到”,是因為沈悅曾跟我說起過她摯愛的男友叫吳平;第二個“沒想到”,是因為菲拉角是富人區,而沈悅只是一個窮留學生。發誓對男友吳平永不變心的沈悅為什么突然結婚了;而且為什么能住進富人區菲拉角?小說開篇就懸念迭起,吸引著讀者迫不及待往下閱讀一探究竟。再看《香水之都》的開頭:“我連郁蕾的面都沒見過,就莫名其妙地被卷進了她的故事。”①為何沒見過面卻被卷入了女主人公的故事?讀者不免好奇,這個郁蕾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樣的故事。這樣的開頭不落俗套,作者沒有進行大段靜態的關于郁蕾其人其事的文字介紹,而是一句話直接帶入故事情節。如此引人入勝的小說開頭舉不勝舉,“尼斯的秋天說來就來”②;“像往常一樣,安妮把一份《坎城早報》從頭看到尾,尤莉才推著兒童車姍姍來遲”③;“自從到法國,夏虹還很少有過這么清閑的星期六”④。沒有對小說敘事藝術的熟稔和巧妙運用是做不到的。回看黃曉敏的個人簡歷,她對法國的敘述學有極深的研究,從學者變身作家,其駕馭敘事的能力則更加嫻熟。黃曉敏深厚的古今中外的文學素養以及她對中法文學各個時期著名作家的小說敘事藝術的研究,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小說的敘事藝術以及文學創作和讀者接受之間的某種規律,使得她一出手就顯示出較為成熟的小說家的創作技巧。
結語
綜上所述,黃曉敏是蔚藍海岸極為閃耀的新移民雙語學者作家,她以富含歷史和文化的蘊涵、簡潔準確又有繪畫質感的語言、對中法兩種語言的準確駕馭、客觀冷靜從容的平淡敘事、懸念迭起的開頭經營等特點征服了千千萬萬中法兩國的讀者,并以散文、小說、翻譯、評論、研究等多種形式成為中法兩國文化交流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責任編輯:霍淑萍)
Literary Stroll on the Blue Coast --On the Works of New Immigrant Bilingual Writer Huang Xiaomin
Ji Hongfang
Abstract:Huang Xiaominisashiningbilingual writerofnewimmigrantsontheBlueCoast.Shehasconqueredmillonsof readersfromboth ChinaandFrancewithherrichexplora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languageexpression with painting texture,proficiencyinbothlanguages,ojectiveandcalmplainnarative,andsuspensefulopeningmanagement. She has becomean indispensable presence inthe history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andFrance in various forms such as prose,novels,translation,commentary,and research.
Keywords:Huang Xiaomin;bilingualwriter;historicalandculturalconnotations;paintinglanguage;plainnar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