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
11月8日,農歷九月十六日①,生于河北省黃驊市北畢孟村(舊屬滄縣)。父親張里鵬,母親陳芹,哥哥張振亞,為家中幺女。
1923年
本年,全家隨父親仕宦河北邯鄲。
1925年
本年,父親卸任回家,家中遭土匪和直奉戰爭中敗退之李景林潰兵劫掠、焚燒。
1926年
本年,舉家遷居天津,父親代理河北省政府駐天津辦事處處長。人天津天主教貞淑小學,插入二年級。
1928年
本年,北伐成功,與同學參加提燈游行慶祝晚會。開始發表習作于各大報紙之兒童周刊。
1931年
本年,小學畢業,考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女作家王怡之(王藍的姐姐)為高她兩班、羅蘭為低她一班的校友。在學期間獲得全省師范生會考第三名。
1932年
12月25日,在《女師學院季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作品兩篇:發表詩作《楓葉》*③于“詩與詞\"欄目,第7-8頁;發表散文《清秋》*于“小同學的園地\"欄目,第18頁。這是迄今所見張秀亞最早發表的兩篇作品。
1933年
7月4日,在《女師學院季刊》第1卷第3-4期發表作品兩篇:發表散文《雨夜》*于“小說與散文\"欄目,第56-57頁;發表詩作《夏天小詩兩首》*于“詩與詞\"欄目,第13-14頁。
11月30日,發表小說《雨天》*于《女師學院季刊》“小說與散文\"欄目,第2卷第1-2期,第50-55頁。
1934年
4月21日,在《女師學院季刊》第2卷第3期發表作品兩篇:發表小說《可憐的一群》*于“小說與散文\"欄目,第9-13頁;發表詩作《閑步》于“詩\"欄目,第39-40頁。
6月底,在《女師學院季刊》第2卷第4期發表作品兩篇:發表《評靈焰》*于“論說\"欄目,第14-17頁;發表詩作《傍晚》于“詩與詞\"欄目,第37-38頁,署名“秀亞”
9月19日,發表詩作《夏天的晚上》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11版。
10月16日,發表詩作《夏天的晚上》于《大同報·大同俱樂部》第5版。
11月7日,發表散文《秋之夜》*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10版。21日,發表散文《秋夜》*于《大同報·大同俱樂部》第9版,與《秋之夜》相同。
1935年
1月10日,在《女師學院季刊》第3卷第1-2期發表作品五篇:發表《改革鄉村師范之管見》*、《唐代文學一警》*于\"論說\"欄目,第45-50、65-73頁;發表散文《青年的憧憬》*、《寂寞》于“小說與散文\"欄目,第28-30、58-59頁;與劉淑娥、董康澤、王槐珍合譯《節譯林肯傳》*,發表于“翻譯”欄目,第9-19頁。23日,發表散文《寂寞》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11版。
2月10日,發表詩作《秋日小唱》*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11版,與1953年發表的不同。13日,發表小說《船上》*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11版。27日,發表詩作《閑步》《暮》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11版。
4月5日,發表詩作《閑步》于《大同報·大同俱樂部》第9版。12日,發表詩作《暮》于《大同報·大同俱樂部》第9版。
6月16日,發表詩作《閑步》于《唯美》第4期,第25頁,署名\"秀亞”。
7月18日,發表小說《顫慄的心》于天津《大公報·小公園》第12版,署名“陳藍”。25日,發表詩作《夜歸》于天津《大公報·小公園》第12版。
8月13日,發表小說《老心》于天津《大公報·小公園》第12版,后收人文集《在大龍河畔》時改標題為《老人》。15日,發表散文《文藝青年》*于天津《大公報·小公園》第12版,署名“陳藍”。
9月11日,發表小說《杏子》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2版,署名\"陳藍”。
10月10日,發表詩作《雨后》*于《人生與文學》第1卷第5期,第586頁。
11月4日,發表小說《瞎眼精》于《國聞周報》第12卷第43期,第7-12頁。10日,發表小說《拾煤的孩子》*于《人生與文學》第1卷第6期,第720-733頁,與發表于1934年的《可憐的一群》基本相同,結尾做了修改。
12月4日,發表小說《父親》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0版,署名“張亞藍”。
1936年
1月8日,發表小說《在大龍河畔》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0版,署名“張亞藍”。10日,發表散文《寂寞之來》*于《庸報·創作與批評》第8版。28日,發表散文《寫給自己》*于《武漢日報·現代文藝》第11版,署名“陳藍”。
2月26日,發表《書報簡評—lt;團圓gt;》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0版,署名\"陳藍”。
3月6日,發表《評“文學\"》*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2版,署名\"陳藍”。
4月6日,發表詩作《小鳥》*和《生命》*于《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周刊》第209期,第5版,前者署名“張亞藍”,后者署名“陳藍”。13日,發表小說《欺騙》于《華北日報·每日文藝》第8版。20日,發表《星火集自序》于《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周刊》第211期,第5版,與文集《在大龍河畔·自序》的內容相同;發表小說《偎依》于《國聞周報》第13卷第15期,第1-4頁,署名“陳藍”。月底,發表小說《碾》于《文學導報》第1卷第2期,第38-39頁,署名“陳藍”。
5月1日,發表散文《我的哥哥》*于《宇宙風》第16期,第200-203頁,署名\"陳藍”。
6月12日,發表詩作《蜜蜂》于天津《大公報·文藝·詩特刊》第12版;發表《詩扎:詩的一點意見》*①于《庸報·詩訊》第12版,署名\"陳藍”。
7月1日,發表小說《家》于《文學導報》第1卷第3期,第15-17頁。23日,發表小說《顫慄的心》于《公路三日刊》第184期,第10-11頁,署名\"陳藍”。
8月3日,發表《lt;谷gt;》于《國聞周報》第13卷第30期,第44-45頁,署名“張亞藍”。7日,發表小說《山鷹》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4版,署名“陳藍”。15日,發表小說《母親》于《新地》第3期,第36-41頁。17日,發表《書評—lt;瑋德詩文集gt;》于《國聞周報》第13卷第32期,第45-50頁,署名\"秀亞”。23日,發表小說《尋夢者的嘆息》*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1版,《張秀亞全集》僅收錄小說開頭的詩作。30日,發表詩作《花》于天津《大公報·文藝·詩歌特刊》第11版。
9月20日,發表通訊《他們的豬呢》*于上海《中流》半月刊,第1卷第2期,第107-111頁,署名“陳藍”。
10月10日,與邵冠祥(祥羽)徐壽云等人在天津成立海風社,并參與編輯《詩歌小品》月刊,第二年改稱《海風》;發表散文《我的小書屋》*于《詩歌小品》創刊號,第6-13頁。16日,發表《橄欖味的生活一—為職業奔走》*于《她們的生活》,《宇宙風》別冊增刊第一冊,第69-74頁,署名“陳藍”。26日,發表小說《蔓草》于《國聞周報》第13卷第42期,第1-5頁,署名“陳藍”。本月,寫作散文《小獵人》,為小南南作。
11月5日,發表《lt;在大龍河畔gt;自序》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2期,第60-63頁。10日,發表散文《我要唱的歌辭》*于《詩歌小品》第2期,第76-77頁。20日,發表書評《沉落》*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3期,第61-63頁。
12月5日,發表傳記《張賽》*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4期,第32-37頁。10日,發表《讀lt;吳歌gt;雜記之一》于《\"中央日報”·民風》第三張第三版,署名“張亞藍”;發表散文《煙》*于《詩歌小品》第3期,第105-106頁。25日,處女作《在大龍河畔》由天津海風社出版,北方文化流通社發行,此書為海風社擬出版的《海風叢書》第一輯共十種的第一種,《張秀亞全集》未收錄《在大龍河畔》中的《我的自白》一文,經查此文是由《文藝青年》和《橄欖味的生活》兩篇文章組合而成。27日,發表《\"戲劇的進展\"》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1版,署名“陳藍”。29日,發表小說《小鋪》*于《武漢日報·現代文藝》第13版,署名“陳藍”。
本年,發表《鈴》于《世界動態》第1卷第2期,第90-92頁。春天,代班上一位同學琳寫作詩歌《代擬的詩箋》。暑假,受凌叔華之邀,坐火車從天津到北京拜訪凌叔華,凌叔華又帶她拜訪沈從文,她還尋訪廬隱的母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
1937年
1月4日,發表《一九三六年中國小說之動向》*于《國聞周報》第14卷第2期,第37-40頁,署名“陳藍”。5日,發表書評《山靈》*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6期,第55-57頁。20日,發表小說《墻》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2版,署名“陳藍”,后收入小說集《七弦琴》中,改標題為《圍墻》;發表《晨(散文詩)》*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7期,第45頁,署名\"亞藍”,與1953年詩作《晨興》意象相似。25日,發表小說《芽子》*于《國聞周報》第14卷第5期,第77-82頁,署名\"陳藍”。31日,發表《二者之間(一)》于《大同報·文藝》第6版,署名\"陳藍”。
2月1日,發表小說《生活》*于《文學導報》第1卷第6期,第2-5頁,署名“陳藍”。2日,發表《二者之間(二)》于《大同報·文藝》第6版,署名“陳藍”,《二者之間》后收入小說集《七弦琴》中,改標題為《圍墻》。5日,發表散文詩《葉子》*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8期,第56頁,署名“亞藍”;發表書評《老屋》*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8期,第57-59頁,署名“陳藍”,評俄國作家梭洛古勃的作品《老屋》。
3月4日,發表《匡衡穴壁取光》*于《申報·通俗講座》第16版。5日,發表詩作《來時路》*、《落雨時》*于《大眾知識》第1卷第9期,第45-46、59頁,《落雨時》署名“亞藍”。8-12日,發表《匡衡穴壁取光》*①于《北平晚報·余霞》第4版,署名“秀亞”。20日,發表《荒園(散文詩)》于《“中央日報”·詩刊》第三張第四版。本月,發表《評lt;運河gt;》*于《海風》第五、六兩期合刊(為《詩歌討論特輯》),署名“陳藍”。
4月8日,發表小說《馬森》*于《申報·通俗講座》第14版,署名“陳藍”。9日,發表《楊繼盛》*于《民眾周報》第3卷第2期,第17-23頁。
5月12日,發表《關于書評》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2版,署名“陳藍”。16日,發表詩作《記憶》于天津《大公報·文藝·詩歌特刊》第11版,署名“陳藍”;發表連載長篇小說《蛻》*于《文風》雜志,第1卷第1期,第135-140頁,作品似未完篇,只有開頭數千字的幾個小節。17日,發表《馮子材》*于《東南日報》第12版。23日,發表詩作《記憶》于《大同報·文藝》第6版,署名“陳藍”。28日,發表《銀狐集》于天津《大公報·文藝》第12版,署名“陳藍”。
6月13日,發表詩作《三月》于天津《益世報·文藝周》第14版,署名“陳藍”。
7月1日,發表《提高大眾的趣味》*于語文社編《通俗化問題討論集》第一集),上海新知書店出版,第92-97頁。5日,發表《袁崇煥》*于《東南日報》第12版。11日,發表散文《尋夢草》于天津《大公報·文藝·散文特刊》第11版,署名“陳藍”,與何其芳的文章《我和散文一我是怎樣寫起散文來的呢》同版刊出。17日,發表詩作《小夜曲》*于《“中央日報”·詩刊》第三張第一版,署名\"陳藍”。30日,發表詩作《小夜曲》*于《大同報·文藝》第6版,署名“陳藍”。
本年,發表小說《顫慄的心》于《社光月報》第3卷第2期,第30-32頁,署名“陳藍”。夏初,因時局動蕩,父母遷回故鄉,在師范學校住校。因還未拿到女子師范的文憑,以同等學力的資格報考北京大學,但因七七事變起,人學考試停止舉行。師范學校畢業,來到北京,先在顧頜剛所編刊物《大眾知識》做文藝欄編輯,七七事變,刊物停刊,又服務教育界一年,執教于一附設小學的私立中學①。
1938年
1月22一23日,發表小說《山鷹》于《大同報·文藝》第4版,署名\"陳藍”。
本年,報考大學前夕,寫作散文《雨點譜成的樂曲》。考人北京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一科之分數為該屆全體考生之冠,沈兼士為她的口試打分95分。
1939年
4月15日,發表小說《珂蘿佐Clotho女神》、《《里門拾記gt;(短篇評)》于《文苑》第1輯,第41-53、105-106頁,后者署名“亞藍”。本月,與同學一起創辦文藝刊物《文苑》(自第二期改稱《輔仁文苑》)。
11月25日,發表散文《月下微語》*于《輔仁生活》第1期,第6-7頁。
12月10日,發表長篇小說《海區》的前三節“海的女兒”、“海上詩人”、“海濱尋夢\"者于《輔仁文苑》第2輯。其中前兩節經增刪以《幻想曲》為題收入散文集《牧羊曲》中。
本年,學年成績全班第一,轉入西洋語文學系就讀。夏,旅居天津,遭遇天津水災。與同學一起創辦《輔仁生活》。
1940年
3月20日,發表小說《夢之花》于《輔仁文苑》第3輯,第59-71頁。25日,發表《關于書評》于《輔仁生活》第5期,第8頁,署名“陳藍”。
6月15日,發表《散文詩一青苔詩集擇錄》于《輔仁文苑》第4輯,第42頁。本月,發表《散文詩一青苔詩集擇錄》于《詩文》,第11頁。
9月7日,發表《理想樹》《夢樣的人》于《沙漠畫報》第3卷第31期,第21、22頁,為《散文詩一青苔詩集擇錄》的第一節、第二節。
11月2日,發表小說《珂蘿佐CLOTHO女神》于《沙漠畫報》第3卷第39期,第8-9、30頁。9日,發表小說《珂蘿佐CLOTHO女神(續)》于《沙漠畫報》第3卷第40期,第7-8、28頁。15日,發表《創作之路一答徐美芬君問》*、《張秀亞特別啟事》*于《輔仁生活》第10期,第12頁。本月,發表中篇小說《白鳥的歸來》的開頭部分、《張秀亞特別啟事》于《輔仁文苑》第5輯,第40-41、115頁。
本年,譯作《圣誕海航》由香港天主教真理教會出版。
1941年
1月15日,發表《創作之路》*于《輔仁生活》第12期,第11-12頁。本月,發表故事詩《水上琴聲》于《輔仁文苑》第6輯,第63-74頁,共640行,發表時是作為小說《白鳥的歸來》的插曲,結集入詩集《水上琴聲》時,經增刪,共440行;中篇小說《皈依》由充州保祿印書館出版。
4月,發表《花環》等一組詩歌于《輔仁文苑》第7輯,第12-14頁。
5月1日,發表譯作《有德的女郎》*于《公教白話報》第24卷第9號,第165-166頁。19日,發表《夢的散文詩》*于《南京新報·新聲》第8版,署名“亞藍”,共有《夢》《晨》《葉》三首,其中《晨》與1937年發表的《晨(散文詩)》相同。
9月13日,發表詩歌《花環》于《沙漠畫報》第4卷第33期,第16頁。本月,發表《lt;幸福的泉源gt;序》于《輔仁文苑》第8輯,第22-23頁。
10月,中篇小說《幸福的泉源》由兗州保祿印書館出版。
11月20日,發表散文《“大觀園\"的周遭》*于《輔仁生活》第3卷第3期,第10頁。本月,發表童話《夢中的故事》于《輔仁文苑》第9輯,第31-44頁。
1942年
1月1日,發表《心靈交響曲》*于《公教白話報》第25卷第1號,第10-12頁。
2月15日,發表《祝公教白話報》于《公教白話報》第25卷第4號,第90頁。
3月1日,發表《五·二一》*于《新疆日報》第4版,署名\"陳藍(天津)”,為\"‘中國的一日'選載”。
4月30日,發表《三葉草》散文組曲、《挽一紀念亡友孟昭》于《輔仁文苑》第10、11合輯,第32-40、104頁,其中《三葉草》的第一篇《尋夢草》以《湖畔》為名、第二篇《獵一尋夢草續編》以《小獵人》為名收入散文集《三色堇》中。
5月13日,在耶穌升天望日領洗,皈依天主教,圣名是則濟利亞。
8月15日,發表小說《夢之花》于《創作月刊》第1卷第3期,第27-32頁,署名\"陳藍”。
9月1日,發表散文《我皈依公教的經過》于《公教白話報》第25卷第15號,第385-389頁,后經刪減改題為《永恒的生命》收入散文集《牧羊女》中。
10月15日,發表小說《夢之花(續完)》于《創作月刊》第1卷第4、5合期,第25-29頁,署名“陳藍”。
11月15日,發表譯作《米琪郎基羅》*于《公教白話報》第25卷第20號,第517-519頁。
12月15日,發表譯作《當愛情一旦萌發》*于《公教白話報》第25卷第22號,第560-562頁。
本年,所編輯的刊物《輔仁文苑》在敵偽的壓迫下被迫停刊,共出版十期,后全套的《輔仁文苑》由荷蘭籍神父胡魯士帶往荷蘭。畢業于輔仁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并考人該校研究所史學組,同時應聘為該校編譯員,在輔仁大學教課。冬天,不堪日軍壓迫,與兩名同窗好友奔赴重慶。
1943年
3月7日,經過幾個月的跋涉,到達重慶;在重慶寫作散文《星與燈》。本月,拜見于斌主教,于斌主教推薦她到重慶《益世報·語林》副刊擔任主編,為當時各大報副刊編輯中最年輕者。
4月3日,發表《文藝短論》*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5日,發表譯作《戰時的英倫音樂動態》*于重慶《益世報》第3版。11日、18日,發表譯作《梵蒂岡之聲》*于重慶《益世報·宗教與文化》第4版。24日,發表《關于今后的本刊》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署名\"編者”。
5月22日,發表《談自殺》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署名\"亞”。
6月12日,發表《小泉集序》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13日,發表《矗立在古城的精神堡壘:公教大學—輔仁》*于重慶《益世報·宗教與文化》第4版。
7月24日,發表《談話的藝術》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署名“冷翡”。
8月10日,發表《編者與作者一敬答楊自立君》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署名“秀亞”。24日,發表《編者與作者》①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
9月7日,發表詩作《秋之歌》*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
10月2日,發表譯作《死亡之前》②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署名“冷翡”。10日,與于犂伯(字斐、通)在重慶真原天主堂舉行婚禮。本月,發表《我的編輯經驗》于《婦女共鳴》第12卷第9-10期,第37-39頁。
11月29日,發表譯作《公教會與法西斯主義 (-)??* 于重慶《益世報》第3版,署名“秀亞”。
12月1日,發表譯作《公教會與法西斯主義(二)》*于重慶《益世報》第3版,署名“秀亞”。18日,發表散文《霧》于重慶《益世報·語林》第4版,署名“冷翡”。
1944年
2月27日,發表小說《北國一詩人》于桂林《大公報·文藝》第4版,同時發表于重慶《大公報·文藝》第5版,署名\"陳藍”。
10月,短篇小說集《珂蘿佐女郎》由重慶紅藍出版社出版。
11月1日,發表譯作《怎樣處死希特勒》*于《經緯副刊》第1卷第2期,第13-16頁。
12月15日,發表譯作《德國地下工作者的生活》*于《經緯副刊》第1卷第3期,第26-29頁。
本年,夏,生長子于若瑟,因醫療疏失,出生即夭折,葬于嘉陵江邊。父親去世,享年64歲。
1945年
1月9日,《天主教文協三屆年會于理事長致開會詞》于重慶《益世報·益世副刊》第4版發表,張秀亞記錄;發表譯作《論諸圣相通功》*于重慶《益世報·益世副刊》第4版,署名“則濟利亞”。
2月5日,《公教文協本年第一次理監聯席會于理事長致詞》于重慶《益世報·宗教與文化》第4版發表,張秀亞記錄;發表《星光》*于重慶《益世報·宗教與文化》第4版,署名“則濟利亞”。
4月14日,兒子于金山出生于重慶。
1946年
1月28日,發表《創作,寫出“自己”的作品!》于重慶《益世報·益世副刊》第4版。
8月28日,發表《她(散文詩)》于北京《益世報·海星》第2版,與《散文詩一青苔詩集擇錄》第二節《夢樣的人》內容相同。29日,發表《命運的女神(散文詩)》于北京《益世報·海星》第2版,與《散文詩—青苔詩集擇錄》第一節《理想樹》內容相同。
9月15日,發表《沖出鎖閉生活的圈子》于北京《益世報·海星》第2版,與《在大龍河畔·自序》前半部分內容相同。23日,發表《命運的女神》于重慶《益世報·益世副刊》第4版,署名\"張秀”,與《散文詩一青苔詩集擇錄》第一節《理想樹》內容相同。
11月1日,發表《海的女兒》于《新思潮》第1卷第4期,第55-56頁。
本年,發表《王藍》*于《中美周報》第174期,第26-28頁;發表《王藍(二)》*于《中美周報》第175期,第26-28頁。從重慶回到北京,在輔仁大學擔任英文講師,住在北京東煤場四號。
1947年
5月1日,發表《海上詩人》于《新思潮》第1卷第6期,第62-65頁。
6月1日,發表散文《控訴》*于《文藝復興》第3卷第4期,第488-491頁。
8月15日,譯作“民眾讀物小叢刊之二\"《山窮水盡》*由香港真理學會出版。
11月1日、8日,發表《瑪利·韋伯》《瑪麗·韋伯(續完)》于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第6版。
本年,發表《桂花街往事》*于南京《磐石》雜志。譯作“民眾讀物小叢刊之四\"《白衣修女》*由香港真理學會出版。女兒于德蘭出生于北京。
1948年
2月1日,發表《夢之花》于《云南論壇》第1卷第2期,第25頁,署名“陳藍”。8日,發表譯作《《圣女之歌gt;序》于《益世周刊》第30卷第6期,第86-87頁。15日,譯作“民眾讀物小叢刊之十四\"《斷環記》*由香港真理學會出版;發表譯作《白衣修女》*于《教友生活》第3卷第2期,第22頁。23日,當選為婦女團體國大代表。
4月15日,發表《夢之花(續)》于《云南論壇》第1卷第4期,第17-18頁,署名\"陳藍”。
5月15日,發表《夢之花(續完)》于《云南論壇》第1卷第5期,第 23-24頁,署名“陳藍”。
6月15日,發表譯作《驢之虔誠》*于《教友生活》第3卷第6期,第69-70頁。
本年,譯作《同心曲》由香港真理學會出版。由北京至上海,再到南京拜謁于斌主教,回上海,攜子女乘“華聯輪\"渡海赴臺,圣誕節前夕在基隆港登岸,住在臺北金華街。
1949年
本年,長詩《她呵,我們的好母親》獲“婦聯會\"頒贈首屆新詩征文首獎。
1950年
10月4日,發表詩作《生活》于《“中央日報\"》副刊。10日,結婚七周年,寫作散文《雯娜的悲劇》,后由陳紀瀅轉交《新生報》副刊發表,這是在臺灣發表的第一篇散文。
11月15日,發表長詩《她呵,我們的好母親》于《中華婦女》第1卷第5期,署名\"陳宛筠”。
本年,遷往臺中。在臺中經歷一次搬遷,最終住在臺中市郊外向上路“模范西巷三號\"的日式木屋中。
1951年
3月,發表詩作《三八婦女節獻詩》于《中華婦女》第1卷第9期。
6月1日,發表小說《三代》于《中華婦女》第1卷第11、12期合刊,第18-21頁。12日,發表散文《種花記》于《“中央日報”》副刊。25日,發表詩作《莎芙之歌》于《寶島文藝》第三年第五期。
9月12日,發表散文《孩子與鳥兒》于《“中央日報\"》副刊。
10月10日,發表散文《山城之子》于《大道》文藝。18日,發表散文《母親》于《“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周刊,第94期。
12月19日,發表散文《旅程》于《\"中央日報\"》副刊。
1952年
2月13日,發表散文《云》于《“中央日報\"》副刊。
3月1日,發表小說《訣》于《中華婦女》第2卷第7期,第21、31頁。
4月,發表散文《遺珠》于《\"中央日報\"》副刊。
5月1日,發表小說《夜霧》于《新文藝》第5期,第16-19頁。
6月1日,發表小說《夢中笛韻》于《中華婦女》第2卷第10期,第20、28頁。本月,散文集《三色堇》由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在臺灣出版的第一部文集。
8月11日,發表詩作《音樂之雨》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40期。
9月28日,發表散文《父與女》于《“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周刊,第136期。
11月1日,發表小說《楓葉與藍花》于《暢流》半月刊,第6卷第6期,第29-31頁。29日,發表詩作《閑步》于《“中央日報”》副刊。
12月1日,發表詩作《夜歸人》*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56期。18日,發表詩作《暮和小蘭蘭等月亮》于《“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周刊,第148期。
本年,翻譯弗朗茲·魏菲的《圣女之歌》,由香港新生出版社出版。
1953年
1月1日,應《自由談》編者之邀寫作散文《心音濤聲》。3日,發表散文《牧羊女》于《“中央日報\"》副刊。19日,發表散文《永恒的生命一我與宗教》于《中國一周》第143期。26日,以“詩二首”為題,發表詩作《蜜蜂》《鳥》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64期。
2月1日,發表詩作《秋之歌》*于《現代詩季刊》第4期。23日,發表詩作《有寄》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67期。
3月5日,發表小說《落葉》于《華僑青年》第5期,第16-20頁。14日,發表《評lt;橋影簫聲gt;》于《\"中央日報\"》副刊。25日,發表散文《友情與愛情》于《\"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周刊,第161期。
5月18日,發表《我譯lt;圣女之歌gt;》于《“中央日報\"》副刊。本月,發表文藝節廣播詞《談散文》。
6月15日,以“詩三首\"為題,發表詩作《客至》《晨興》《莎芙之歌》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82期。18日,發表《lt;牧羊女gt;序》于《“中央日報\"》副刊。
7月6日,以“詩三首”為題,發表《花》《歌聲》《雨》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85期。
8月24日,發表詩作《暮—一個故事中的插曲》于《自立晚報》“新詩\"周刊,第91期。本月,散文集《牧羊女》由臺北虹橋書店出版。
9月,短篇小說集《尋夢草》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10 月,寫作散文《結婚十年一為盈與青寫》。
11月,發表《永生的花朵—我讀lt;心園》》于《自由青年》第10卷第2期。
12月1日,發表詩作《秋日小唱》于《“中央日報\"》副刊。3日,應《\"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周刊主編武月卿之邀寫作專欄“凡妮的手冊”,每兩周一篇,至1954年12月29日止,共計28篇。
1954年
1月16日,發表《琴韻心聲—我讀lt;琴心gt;》于《\"中央日報\"》第6版。本月,短篇小說集《七弦琴》由高雄大業書店出版。
5月1日至9月1日,發表《散文概論》于《文壇》第2卷第8-12期,發表時的標題名稱系各節節名。
7月1日,發表小說《聽來的故事》于《皇冠》第1卷第5期,第17-19頁。
8月5日,發表詩作《薔薇》*于《藍星周刊》第8期。本月,發表散文詩《樂師的夢》于《中國勞工》第87期。
10月,擔任《婦友》月刊編輯委員。
1955年
2月,《小白鴿》選人國民中學《初級中學標準教科書國文·第二冊》。
3月8日,發表《婦女節感言》于《民聲日報》第6版。20日,發表《一幅生動的浮世繪》于《\"中央日報\"》副刊。本月,發表《lt;凡妮的手冊gt;序》于《幼獅文藝》第9期;散文集《凡妮的手冊》由高雄大業書店出版。
5月16日,發表《故鄉》于《中國勞工》第109期,第32-33頁。
6月30日,發表詩作《生命之歌》*于《藍星周刊》第55期。
7月11日,發表《我讀lt;海濱隨筆gt;》于《\"中央日報\"》副刊,署名\"曉星”。
10月,散文集《懷念》由高雄大業書店出版。
11月16日,發表小說《遲開的玫瑰》于《中國勞工》第121期,第52-53頁。
本年,在《聯合報》副刊寫作“一枝短笛\"專欄。
1956年
1月1日,短篇小說集《感情的花朵》由臺北文壇出版社出版。本月,由“中國青年寫作學會”舉辦的\"十萬青年最喜閱讀文藝作品\"票選結果公布,張秀亞以《三色堇》《牧羊女》《凡妮的手冊》入選散文類十書。
2月1日,發表《一本杰作—文學名著研究》于《中華文藝》第4卷第1期,第2-4頁。
5月25日,發表散文詩《寂靜的夜晚》于《藍星》詩刊。
7月,在《聯合報》副刊寫作“斐的來信\"專欄。
12月,詩集《水上琴聲》由彰化樂天出版社出版。
1957年
2月,發表詩作《星》于《藍星》詩刊。
3月,散文集《湖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8月20日,發表詩作《林達和洛泊之戀》外一章《燭》*于《藍星詩選》第一輯\"獅子星座號”。
9月13日,發表詩作《秋》于《藍星周刊》第166期。
本年,作曲家黃友棣根據《秋夕》一詩譜寫成獨唱抒情曲《秋夕湖上》,后改為四部合唱。任臺中靜宜女子英專(今靜宜大學)教授,任教英文系,講授“翻譯\"課程。
8月,短篇小說集《女兒行》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1月10日,發表《友情》于《政治評論》第1卷第5期,第159頁。
本年,與雷文炳神父合編的傳記《露德百年紀念》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959年
1月1日,發表《畫中人語》于《自由談》第10卷第1期,第26頁。
3月16日,發表《我譯lt;心曲gt;》于《自由青年》第31卷第6期,第10頁。
7月,傳記《現任的教宗是誰?》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960年
2月16日,發表《我譯lt;蛇結gt;》于《文壇》第21卷第1期,第37頁。
3月,應王文漪之邀,開始于《婦友》月刊撰寫“少女手冊\"專欄,至1961年2月。
5月4日,獲\"中國文藝協會\"首屆散文創作獎章。
6月,發表《摘花記》于《作品》第6期,第7頁。
8月20日,發表《我的生活》于《征信新聞報·人間副刊》。本月,翻譯莫瑞亞珂的《恨與愛》,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9月16日,發表《凡妮的日記》于《大道》半月刊,第29-30頁。
11月,散文集《牧羊女》由臺中光啟出版社重排印行。
12月25日,發表詩作《圣誕詩》于《聯合報》第7版。
本年,春天至次年春因公務停留臺北一年有余,給兒子山山寄去24封信,收錄在散文集《曼陀羅》中。
1961年
3月,應主編薛心鉻之邀,開始于《“中央日報\"》副刊撰寫\"北窗下\"專欄,至本年7月。
8月,散文集《少女的書》由臺北婦友社出版。
10月,散文集《兩個圣誕節》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本年,譯作《友情與圣愛》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958年
1962年
5月,散文集《愛琳的日記》由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1月1日,在《文壇》雜志開設“夜讀偶記\"專欄。
4月1日,發表《夜讀偶記(三) -lt;牧笛gt;跋》于《文壇》第22期,第18頁。
5月,散文集《北窗下》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6月1日,發表《一個堅強的靈魂一介紹一本優美的傳記》于《傳記文學》第1卷第1期,第40-41頁。
11月,譯作《回憶錄一圣女小德蘭》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本年,《張秀亞散文集》由高雄大業書店出版。獲國民黨\"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首屆文藝獎章。
1963年
4月17日,發表《一天》于《征信新聞報·人間副刊》。
5月,在《中華婦女》文藝版開設“讀書偶得”專欄。譯作《改造世界》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6月23日,發表《我讀lt;雷鳴遠神父傳gt;》于《\"中央日報”》第6版。
10月31日,發表《煙愁》于《“中央日報\"》副刊。本月,發表《讀書偶得》于《中華婦女》第14卷第2期,第20頁,評介蓉子的詩集《七月的南方》。
1964年
4月,與法籍雷文炳神父合著的《西洋藝術史綱》(第一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5月,榮獲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頒發的文藝特殊貢獻優秀婦女獎;發表《燕知草的作者》于《現代文苑》第1卷第2期。
7月24日,發表《翻譯與創作》于《“中央日報\"》第6版。
8月,《張秀亞選集》由高雄大業書店出版。
本年,返回臺北的母校輔仁大學任職,講授“新文藝習作”,遷往臺北居住,租住和平東路二段30號。
1965年
3月10日,發表詩作《獻詞一慶祝藍星十一周年》*于《藍星詩頁》第60期。本月,在《皇冠》雜志開始寫作專欄“十葉樹”。
4月26日,發表《寄沉思》于《臺灣新生報》第5版。本月,發表《十葉樹一一黑色的玫瑰》于《皇冠》第23卷第2期;《西洋藝術史綱》(第二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5月1日,發表《記一個鄉下孩子》于《傳記文學》第6卷第5期,第46-47頁。本月,散文集《曼陀羅》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2月10日,發表散文《秋》于《現代學苑》第2卷第9期。本月,譯作《金嗓子與狐貍》由臺北國語日報社出版。
1966年
9月,《西洋藝術史綱》(第三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1月,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將本年度的散文獎授予《北窗下》的作者。
12月,散文集《我與文學》由臺北三民書局出版;詩集《水上琴聲》改名為《秋池畔》,由臺中光啟出版社重排印行,增加11首詩。
本年,因租賃到期,又遷居華僑新村安東街409巷39弄43號。
1967年
3月,發表《關于郁達夫》于《純文學》月刊,第1卷第3期。
5月,發表《關于廬隱》于《純文學》月刊,第1卷第5期。
6月,受聘為中華學術院研士。
9月,傳記《愛火炎炎—拯亡會會祖主顧瑪剎亞傳》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968年
2月,發表《關于俞平伯》于《純文學》月刊,第3卷第2期。
4月,應孫如陵之邀,開始以筆名“心井”發表短文于《“中央日報\"》副刊。
6月,發表《新月派詩人朱湘》于《純文學》月刊,第3卷第6期。
12月15日,發表《中國母親的書》于《“中央日報”》第9版,署名“心井”。本月,《西洋藝術史綱》(第四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969年
1月14日,發表《愛琳的日記》于《\"中央日報\"》第9版,為散文集《愛琳的日記》第四版付印而寫。
2月22日,發表《女范教育》于《“中央日報\"》第9版,署名\"心井”。
3月,發表散文《獨行,在黃昏》于《皇冠》第31卷第1期,第38-39頁。
6月,《西洋藝術史綱》(第五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7月,短篇小說集《那飄去的云》由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為《女兒行》重排新版本,新增篇目8篇。
9月,散文集《心寄何處》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為發表于《\"中央日報\"》副刊散文之結集。
1970年
1月,短篇小說集《藝術與愛情》由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為《尋夢草》重排新版本;發表《記凌叔華》于《幼獅文藝》第193期。
6月1日,發表《我們對文學的意見》于《文壇》第120期,第17頁。19日,應邀出席臺灣電視公司舉辦之“亞洲作家所面臨的問題”座談會。本月,應邀出席國際筆會舉辦之“第三屆亞洲作家會議”,并發表演講\"ProseinModernDays\";凌叔華到臺灣參加“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古畫討論會,和林海音一起拜會心儀的女作家;散文集《書房一角》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9月,《西洋藝術史綱》(第六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1月,《西洋藝術史綱》(第七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本年,擔任母校輔仁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講授\"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子、女先后出國留學。
1971年
1月,《西洋藝術史綱》(第八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3月,《西洋藝術史綱》(第九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7月,編譯傳記《在華五十年一陶明修女傳》,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972年
10月25日,翻譯卡西瑞的《論藝術》,由臺北大地出版社出版。
11月,《張秀亞自選集》由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
本年,女兒、兒子先后在美國成婚。
1973年
2月,散文集《水仙辭》由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4月,翻譯維金尼亞·吳爾芙的名著《自己的屋子》,由臺北純文學出版社出版。
7月,散文集《天香庭院》由臺北先知出版社出版。
本年,應邀赴美考察文教,并在新澤西州西東大學講學。
1974年
8月1日,發表《從地方戲劇談起》于《文壇》第170期,第82-83頁。
12月,譯作《圣女之歌》改由臺北大地出版社重排印行。
1975年
1月,《秀亞自選集》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977年
6月13日,發表《千里姻緣一我的另一半》于《中華日報》副刊。9月,《在大龍河畔的尋夢者》(上、下)連載于《愛書人》第51、52期。10月,《西洋藝術史綱》(第十冊)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本年,美國三所大學以“張秀亞”作為專題研究以及碩士、博士論文主題。遷居至新店中央新村二街40號。
1978年
4月4日,發表《像樹葉生長般自然一序《募然回首gt;》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6月25日,散文集《人生小景》由臺北水芙蓉出版社出版。本月,詩集《我的水墨小品》由臺北道聲出版社出版。
7月15日,發表詩作《橋》于《秋水》詩刊,第19期,第18頁。
8月7日,于斌主教逝世。本月,散文集《寫作是藝術》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
9月,散文集《詩人的小木屋》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0月,《西洋藝術史綱》第十一冊)由臺中郵購出版社出版。
本年,散文集《北窗下》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第二十版。
1979年
4月30日,應邀出席“中國婦女寫作協會”成立十周年紀念會。7月10日,散文集《湖水·秋燈》由臺北九歌出版社出版。8月,散文集《石竹花的沉思》由臺北道聲出版社出版。9月2日,發表《客舍雜記》于《善道周刊》第3版。
1980年
8月28日,發表《我的座右銘》于《中國時報》。
9月17日,發表散文《愛之所在,即家之所在》于《教友生活周刊》。
10月,發表《我信仰的道路》于《益世》雜志創刊號,第43-45頁。
1981年
2月1日,發表《北窗之下一作者的心聲》于《新文藝》第299期,第22-23頁。
3月1日,發表《詩畫長卷作者的自白》于《新文藝》第300期,第90-91頁。
7月10日,散文集《白鴿·紫丁花》由臺北九歌出版社出版。20日,散文集《三色堇》改由臺北爾雅出版社重排印行。
11月,散文選集《給年輕人》由香港山邊社出版。
本年,輾轉得知母親在大陸病逝的消息,為母親舉行追思彌撒。
1982年
7月1日,發表《沉靜與喧器》于《新文藝》第316期,第28-30頁。
10月13日,發表《筆和花》于《臺灣新生報》第12版。24日,發表《生命的長流中洄瀾與浪花》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11月,應邀出席“行政院文建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與“中央日報社\"合辦之“女作家著作展”。
本年,自輔仁大學榮譽退休。
1983年
4月1日,發表《年輕的湖》于《新文藝》第325期,第16-17頁。
6月1日,發表《妙句的價值》于《新文藝》第327期,第20頁。
1984年
1月,發表《抗戰時期中我的文藝生活》于《文訊》第7、8期,第145-155頁。
4月21日,應邀出席“第四屆全國學生文學獎\"決選會議,擔任評審委員。27日,應邀出席《聯合報》副刊舉辦的\"五十年代文學座談會”。
6月,散文集《海棠樹下小窗前》由臺北星島出版社出版。
8月,發表《一本新書》于《“中央月刊\"》八月號。
9月,散文集《凡妮的手冊》易名為《愛的輕歌》,由臺北論壇出版社重排印行。
12月,應邀出席輔仁大學創校60周年紀念會,獲頒輔仁大學首屆杰出校友獎。
本年,《讀書》《友愛》二文選入國民中小學教孝月研讀專書。《談靜》選人高中國文教科書。
1985年
9月,散文集《人生小景》由臺中晨星出版社重排出版。
10月29—30日,發表《回旋曲—lt;藍與黑gt;的外在與內在的世界》于《\"中央日報\"》副刊。
12月1日,散文集《懷念》易名為《杏黃月》,由臺北林白出版社重排印行。
1986年
2月,在美國考察文教。
3月13日,發表《芳鄰》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7月17一18日,發表《小花與茶》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10月,發表《清清的溪水》于《清溪通訊》綜合版十月號。
11月21日,發表《我提早做了lt;瓜與豆gt;的讀者》于《大華晚報》第10版。
1987年
4月,詩集《愛的又一日》由臺北光復書局出版。
5月19日,發表散文《日晷儀》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6月,《張秀亞作品選》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趙立忠、田宏選編。
8月19日,發表《靜夜回想一凌叔華與我》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9月,譯作《心曲笛韻》由臺中光啟出版社出版。
10月7日,發表散文《月依依》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
11月20日,發表《往日情懷》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
12月11日,發表《梵谷和他的lt;鳶尾花gt;》于《臺灣新生報·新生副刊》。28-29日,發表《自古城到山城》于《世界日報·世界副刊》。
本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集張秀亞全部作品,以及其本人誦讀已作新詩之錄音帶。
1988年
6月9日,發表《城墻》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本月,發表《回憶的滋味》于《創作》第255期,第78頁。
9月14日,發表《山坡上的石頭小屋》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12月25日,發表《佳節》于《自由時報·自由副刊》。
1989年
2月4日,發表《記憶中的湖水》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9日,發表《永恒的小燈》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6月,擔任《秋水》詩刊編輯顧問。
10月21日,捐贈全部作品予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
1992年
9月13日,發表《心靈的莊嚴》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18日,發表《采菊何處?》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本年,美國加州橙縣中華文化協會頒贈“文學成就獎”。大陸傳來其兄張振亞病逝鄭州的消息。
1993年
10月,選集《杏黃月》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劉屏編。
1994年
12月14日,丈夫于伯去世。
本年,年初在臺大醫院做關節手術,年底赴美做復健治療及休養。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文學貢獻獎”。
1995年
1月,選集《石竹花的沉思》由北京群眾出版社出版。
1996年
6月23日,發表《觀畫小》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10月,散文選集《月依依》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何香久編。
本年,返臺后再赴美與子、女居住及復健。
1997年
2月4日,發表《關于詩人孫大雨》于《“中央日報\"》副刊。27日,發表《長詩與小詩》于《“中央日報\"》副刊。
10月5日,發表《不凋的葵花》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本年,《云和樹》選入國文教師手冊,并選入國文教科書第一冊。《溫情》選人“國中國文教科書”。
1998年
5月,選集《荷塘之憶》由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13日,發表《剛健·清明 一寫給我們的作家們》于《“中央日報”》副刊。
9月,選集《張秀亞人生情感散文》由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張曉風主編。
11月10日,發表《文字的手工藝》于《“中央日報”》副刊。
本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收集張秀亞文藝作品數十部。
1999年
1月,發表詩作《花與歌》于《乾坤》詩刊,第9期。
7月27日,發表詩作《失落·尋覓》于《中華日報·中華副刊》。本月,發表詩作《白蓮與蘆笛遙贈靜怡、心笛二位女詩人》于《秋水》詩刊,第102期。
2000年
1月10日,譯作《自己的屋子》由臺北天培文化有限公司重排印行,改書名為《自己的房間》。
5月,拍攝由作家王璞執導的“作家錄影傳記(上、下)”。
12月4日,發表《繽紛小品》于《聯合報·聯合副刊》。
本年,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頒贈“文壇導師獎”。
2001年
5月4日,獲臺北“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榮譽獎章”。
6月29日,在美國加州病逝。
7月14日,“張秀亞追思彌撒會\"于加州舉行,后葬于洛杉磯羅蘭崗天主教“天堂母后\"墓園。
11月9日,“留下一個永恒的花季—張秀亞教授追思紀念會”于臺北舉行,并由國民黨追贈華夏一等獎章,由其子于金山受獎。
2002年
3月10日,選集《與紫丁香有約》由臺北九歌出版社出版,汪平編。
7月,《雪》由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選入中學中國語文教材;于金山、于德蘭于美國加州成立“張秀亞教授文學創作基金會”。
10月,家屬向臺灣文學館捐贈張秀亞的照片、手稿、作品、文物及衣物等。
2003年
9月,于德蘭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下)》由臺北光啟文化事業公司出版。
2006年
12月,詩作原稿《秋興》由南加州大學(USC)東亞圖書館收藏。
12月,宋稚青出版《張秀亞的神修歷程》,由臺南聞道出版社出版。
2007年
本年,“張秀亞生平傳略”由臺北國史館編纂處錄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匯編》中。《湖水·秋燈》一文選入大學國文教材。
8月,散文選集《種花記》由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封德屏編。
2004年
2008年
8月,《云和樹》《云》選入“國中國文(二上)”。
6月,《張秀亞散文精選》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綠蒂主編。
9月,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征集,家屬捐贈作品;應舒乙之邀,家屬捐贈照片及手稿數件給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
2009年
3月18日,臺北輔仁大學主辦“2009張秀亞教授紀念學術研討會”。
10月,家屬捐贈補齊臺北“國家圖書館\"張秀亞照片、手稿之收藏。
2011年
2005年
3月,《張秀亞全集》由臺灣文學館出版。
5月,于德蘭紀念慈母之作《愛的叮哼》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10月1日,“永不凋謝的三色堇—張秀亞文學研討會\"在臺南臺灣文學館召開。
2019年
3月,于德蘭出版《張秀亞信仰文集》。
12月,《永不凋謝的三色堇一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集》由臺南臺灣文學館出版。
(責任編輯:霍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