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一、引 言
數字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其在美育中的應用對于精準識別美育需求、促進優質美育資源共享、拓寬美育參與渠道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五育并舉教育理念日益深化以及城鄉學校美育差距相對較大的當前,如何以數字化改革為驅動力量,補齊鄉村學校美育短板,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國家政策層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0年10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堅持面向全體\"作為學校美育工作原則與總體要求,提出要基于同步互動課堂、共享優質在線資源等方式補齊鄉村學校師資與資源短板I。為落實加強鄉村學校美育工作意見,教育部于2023年12月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鄉村美育提質發展行動\"與“美育智慧教育賦能行動\"兩大美育浸潤行動。前者旨在建立以縣域為基點、市域為統籌的提高鄉村學校美育質量工作機制;后者提出要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包括開發優質美育資源、活化美育內容、創新美育方式、豐富美育體驗、改進美育評價。在理論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者基于技術應用的視角,探索面向技術時代的鄉村學校美育發展思路。如鄧小娟等人提出“互聯網 + \"賦能鄉村學校美育變革實踐路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1年5月印發《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在浙江實施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并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均等可及”作為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共同富裕是涵蓋全體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這要求既要注重物質財富積累,更要關注精神生活豐富和提升。美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與文化素養、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基本公共服務,對于實現精神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數字化改革深入推進與共富理念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如何以數字化改革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成為當前既迫切又重要的研究議題。
二、精神共富背景下的鄉村學校美育服務與數字化改革
(一)學校美育服務促進精神共富的價值意蘊
物質生活富裕是精神生活富裕的現實條件與物質基礎,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質生活富裕的精神動力與指引方向。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這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相對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人民精神生活水平并沒有同步發展,致使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尤其是在文化基礎設施本就薄弱的廣大鄉村地區。從本質上來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是要讓全體人民普遍認同社會主義價值,形成正確科學的價值理念、純潔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以及自覺堅定的理想信念。而美育既關乎審美教育、情感教育與心靈教育,也涉及精神教育、道德教育與思想教育,致力通過培養人們感受美、鑒賞美、體驗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引導人們塑造健全人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進而提高人們精神生活水平。由此可見,美育目標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內涵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發展好美育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內容。另外,從“五育并舉\"向\"五育融合\"轉變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美育作為五育融合的中介與橋梁,能夠促進“德智體勞\"四育融合發展。因此,發展好美育有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學生審美素養與道德修養,幫助學生構筑豐富的精神家園,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偠灾行W生正處在生理、心理、認知以及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形成健康情緒與精神狀態的關鍵時期,加快美育發展成為打造共同富裕精神生活的應有之義。
(二)精神共富視域下鄉村學校美育服務困境
得益于國家重視以及政策實施的有效性,美育在我國各類學校得到蓬勃發展。從環境建設到資源配置,從教學機制到評價改革,美育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這為深入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深受“唯分數論”“唯升學率”等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美育在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一直都處于不利地位。尤其在廣大鄉村地區,由于受到城鄉二元教育體制影響,以及鄉村社會自身地理位置、經濟水平、生活設施等客觀條件限制,制約美育發展的各種因素在鄉村學校進一步被放大,致使鄉村學校美育工作普遍面臨師資隊伍薄弱、場地設施滯后以及適切資源短缺等不利局面,部分偏遠地區鄉村學校還存在美育空白。如果說教育不公平依然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那么城鄉學校美育差距是教育中最大的不公平。因為“德智體勞”四育發展不公平更多是體現在質量好或不好、數量多或少上,而美育發展不公平則體現在有與沒有上。城鎮學校憑借條件優勢,朝向全覆蓋、高質量、多樣化的現代化美育邁進的同時,許多偏遠鄉村學校連最根本的“有沒有\"的問題都尚未得到解決。美育作為面向所有學齡人口提供的一項藝術教育服務,實質是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教育服務。從該角度來看,導致鄉村學校美育服務貧瘠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區域美育公共服務生態不健全,具體表現為社會力量參與程度不高、資源整合利用不充分、發展體制機制不完善以及數字技術賦能作用尚未體現等。
(三)賦能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改革的技術回應
技術賦能是伴隨數字技術普及與發展而出現的新理論命題,是賦能理論在數字化時代的延伸與發展。所謂技術賦能,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的計算、通信與連接等功能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構與整合,以激發各參與主體內生動力,提升各參與主體行動效能與競爭力的過程。隨著教育數字化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領域技術賦能效力開始被越來越多研究者關注。如任友群等人呼呼基礎教育信息化要從“數字鴻溝\"向\"技術賦能\"轉向,并論述了技術賦能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運行邏輯;解月光等人將數字化內含的技術賦能效力歸納為數字化聯通力、計算力、調節力與交互力。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內生力量參與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提升的過程,本身就是數字賦能鄉村學校美育服務各參與主體過程。因此,數字化改革驅動鄉村學校美育服務優化,不僅要給予外在技術支持與資源保障,更是要以此為基礎形成賦能力量,從根本上變革鄉村學校美育服務體系架構,形成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相適應的美育服務新生態。結合新一代數字技術特性與技術賦能的已有研究,以及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新要求,本文將數字化的賦能效力提煉為計算力、聯通力與協調力等三個方面。計算力是數字化時代實現復雜計算與數據處理的關鍵能力,“計算力\"能夠精準識別鄉村學校美育服務需求、動態監測鄉村學校美育服務運行過程,為鄉村學校美育服務體制機制建立、執行與完善提供支撐;聯通力是數字技術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連接的能力,“聯通力\"能夠打破傳統信息通信地域限制,實現美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整合、傳輸與共享;協調力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不同系統、設備、人員或數據間協同工作,從而提高整體效率和效能的能力,數字技術的協調力能夠幫助不同系統、部門或個體之間實現協同工作,形成合力。
三、面向精神共富的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
(一)新質服務:鄉村學校美育改革目標轉向
新質教育是為順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教育變革目標取向。國內學界已有研究者對這一概念進行解讀,例如,祝智庭等歸納總結了新質教育的關鍵特征,特別指出要秉承優質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注重提供個性化與適應性的教育服務8。美育作為教育維度的公共服務重要組成,其“新質\"是指以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價值導向,建立健全美育服務體制機制,合理配置美育資源,使得城鄉學校所有學齡人口在接受美育服務數量、質量以及可及性等方面大致相當。普惠性、均衡性、適切性與可及性是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的屬性特征。其中,普惠性是指美育服務對象的普遍性,即美育服務要最大程度地普遍惠及鄉村所有學校與學齡人口。均衡性是對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量與質量均等化的考查,依據發展重心不同,城鄉學校美育服務均衡可分為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基本均衡是從數量層面要求在城鄉學校及其學生之間合理配置各種美育資源;優質均衡是從質量層面要求縮小城鄉學校美育差距。適切性是對美育服務與鄉村學生美育需求匹配程度的表征,要求美育服務的內容、方式與目標要與鄉村學生年齡、興趣與需求相切合。其中,內容適切是指美育服務內容要與鄉村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與生活經驗相適應,能夠引發鄉村學生共鳴;方式適切是指美育的教學方式與活動形式要與鄉村學生特點相適應,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與體驗性;目標適切是指美育服務的目標不僅要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同時也要與學校整體教育目標相協調??杉靶允呛饬棵烙漳芊褡罱K抵達所有鄉村學生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求美育服務及時、便捷、有效地滿足鄉村學生美育學習需求,具體表現在時空可接近、經濟可承受、資源可獲得與服務可接受四個方面。其中,時空可接近是指鄉村學生到達最近美育服務中心的距離、時間與便利程度;經濟可承受是指鄉村學生家庭的經濟水平或鄉村學校能夠承擔美育服務相關費用;資源可獲得是指美育服務類型、數量與鄉村學生實際美育需求之間的匹配性;服務可接受是指鄉村學生對美育服務的接受程度。
(二)“四共\"協同:新質美育服務改革價值導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強調的“共同”,是指全體人民在精神生活世界的普遍豐盈,即全體人民在共同奮斗、共同建設基礎上共享精神文明發展成果。共情、共建、共享與共治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10]。其中,“共情\"是動力,意指要激發全體人民建設精神生活的情感;“共建\"是根本,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要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治”是保障,強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精神生活富裕治理;“共享”是目標,意味著精神文化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作為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抓手的美育服務,不僅要依托數字技術賦能效力,更要注重共同富裕思想的價值引導。具體來講,“共情\"注重解決因社會關注不高而對美育數字化改革用力不足或用情不深問題,目的是在全社會形成推動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情感共鳴,增強聚合力與向心力;“共建”主要針對資源供給不充分而需要多方協同參與的問題,目的在于調動各類社會組織與人員參與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共享\"對標因城鄉美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而導致的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目的在于通過合理技術手段與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好城鄉美育發展與分配關系,盡最大可能縮小城鄉學校美育差距,保障鄉村學校學生接受美育教育權益;“共治”重點圍繞因體制機制不完善而導致的鄉村學校美育治理過度依賴政府的治理主體單一化問題,目的在于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學校美育數字化治理格局,促進各方力量有效對接,協同合作解決鄉村學校美育發展問題。
(三)生態重塑:新質美育服務改革行動指向
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改革,本質是以數字化為驅動力的服務創新?!八墓瞈"理念決定了其是一個由多元主體在制度約束與協調下通過互動實現服務優化的協作過程,必須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吸引、鼓勵不同領域合作者共同參與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改革,以整合各自資源優勢,實現服務創新。服務生態系統作為服務創新領域的重要理論基礎,最早是由瓦爾戈(Vargo)與盧施(Lusch)提出的,它是指由多個松散耦合的參與者在服務交換過程中,通過共享的制度邏輯與價值共創而形成的相對獨立、自我調節的系統。其核心思想是將所有參與者看成資源整合的關鍵角色,主張所有參與者在制度框架引導、激勵與協調下,通過多層次互動網絡進行服務交換與資源整合,在特定社會情境下實現服務創新與價值共創。其中,服務創新與價值共創是服務生態系統構建的核心目標,互動網絡、資源整合與制度革新是優化服務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服務生態系統理論的核心思想與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本質內涵相契合,對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具有啟發意義。因此,有必要引入服務生態系統理論對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模式進行完善,加強美育資源整合與體制機制保障,充分發揮群體智慧,引導多方主體形成耦合關聯,推動美育服務水平提升。基于服務生態系統理論,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數字化改革行動框架。
圖1聚焦新質美育服務生態重塑的數字化改革行動框架

互動網絡是參與者在服務交換與資源整合過程中形成的緊密合作網絡,為參與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多元主體提供一個實現價值共創的組織邏輯?;泳W絡從內向外依次分為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個不同互動層次。其中,微觀層次聚焦美育服務提供者與受益者之間最本質的二元互動關系;中觀層次是在二元互動網絡基礎上引入中介參與者,將互動網絡范圍從二元關系擴展到三元組織,聚焦直接利益相關者的美育服務關聯;宏觀層次是將更多邊緣參與者納入,形成更大的松散耦合互動網絡。制度作為新質美育服務生態系統內部資源整合與服務創新的機制保障,在多元主體參與價值共創情境下,能夠對系統內部每個層次參與者的行為起到引導、激勵與協調作用,進而確保價值共創規范有序、服務創新可持續。資源整合是實現服務創新的核心過程,互動網絡中的所有行動者都是資源整合者,任何行動者的資源都需要與其他行動者的資源整合才能共創價值。因此,所有的服務創新都是資源整合的結果,服務創新的實現都必須通過整合不同行動者的資源。具體到新質美育服務,要求所有參與者要基于共同的價值目標,憑借各自獨特的資源稟賦,結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為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提供全面、充分的美育師資、課程與設施等支持。數字技術能夠打破單一主體的管理邊界,有助于加強各層次參與者之間的關系耦合與資源整合,是促進新質美育服務生態系統形成與價值共創實現重要支撐。
四、以溫州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為案例的考察
(一)溫州市域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改革探索
首先,在互動網絡方面,由溫州市教育局牽頭,市、縣兩級教育局職能科室與城鎮支援學校深度參與,面向縣、市兩級名師工作室招募優秀美育教師,組建由“教研員一團隊負責人—美育教師”三級互動結構組成的金字塔型鄉村美育“空中飛課\"支教教師團隊。對于專業師資短缺的學校,以“一個團隊對接一所學校、一位教師對接一個班級\"的形式構建“團隊 + 學校\"新型教育共同體。其次,在制度革新方面,溫州市教育管理部門相繼印發《溫州市鄉村美育“空中飛課”行動方案》《溫州市鄉村美育“空中飛課\"實施細則》等文件,前者從總體要求、主要內容與保障措施三個方面對實施鄉村美育“空中飛課\"作出規劃,后者圍繞\"團隊 .+ 學校\"教育共同體建設、適切課程成果設計、“空中飛課”工作量界定以及激勵機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具體規定。為了激發支教團體及個人參與鄉村美育“空中飛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溫州市教育部門根據相關文件,每年舉辦“優秀美育團隊\"評選活動與“鄉村美育能手\"賽課活動。其中,“優秀美育團隊\"評選是以任務完成度、社會影響力以及創新性為側重點,“鄉村美育能手\"賽課活動的目的在于提升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專業素養,引導其從“助理教師\"向“授課教師\"轉變,實現鄉村美育發展方式從“輸血式\"走向“造血式”。最后,在資源整合方面,溫州市教育管理部門聯合多方力量,致力于開發與鄉村學生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相適應的課程內容,為不同學校因地制宜打造“一校一案\"的特色課程體系。例如,正式上線由城鄉師生共同設計開發的“溫州首批云上鄉村兒童博物館”,匯聚八所鄉村學校在地化資源。聯合社會力量建設面向鄉村美育的網絡資源平臺,針對鄉村學校課后服務需求開發藝術課程資源庫。引導支教團隊吸納具有不同藝術學習背景的教師或地方社會相關人士,面向鄉村學校開設諸如戲曲、書法、國畫等校本化課程。
(二)溫州市域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改革成效
統計結果顯示,溫州市已經組織72支美育支教教師團隊,對接全市80多所沒有配置專職美育教師的鄉村學校,共有240多名美育專業教師參與,通過“空中飛課”累計開展云端送教4000余節,惠及學生4000余人次。目前,基本實現學校層面所有“小而優”薄弱學校全覆蓋與學科層面聲樂、器樂、舞蹈與美術等藝術類課程全覆蓋?!翱罩酗w課\"基于數字化手段將優質美育資源向鄉村學校匯聚,從根本上改變鄉村學校美育現狀,極大滿足鄉村學生美育需求。在一所鄉村學校調研發現,該校的68名學生群體中,有63名學生非常期待每周的\"空中飛課”,該校一位“空中飛課\"助教表示,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都很拘謹,后面基本會搶答,精神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美育素養也在不斷提升。執教另外一所鄉村學校的教師說,“‘空中飛課'打破時空與地域限制,讓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學生也能夠體驗到跟城市學校一樣的音樂課。通過屏幕我可以感受到這些小孩積極性與主動性,他們上課總是情緒飽滿,他們對音樂的那種質樸的熱愛感覺隔著屏幕都能溢出來”
五、數字化重塑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生態的行動路徑
溫州市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實踐表明,只有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整個美育服務體系,重塑美育服務新生態,才能實現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新質發展。在市域層面全面推進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需要在統一思想認識、聚焦任務目標以及完善數字技術底座等方面持續強化。因此,本文提出了如圖2所示的數字化改革行動路徑。
圖2重塑新質美育服務生態的數字化改革行動路徑

(一)形成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價值共識
價值共識作為服務生態系統中所有參與主體所持有的共同認知,是服務生態參與主體形成共情的內在機制。在美育遭遇社會認同困境的背景下,其價值能否在社會各界形成廣泛共識,是實現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新質發展的關鍵所在[]。針對陳舊美育觀念,我們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明確面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并將其作為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根本立場,在全社會范圍產生共情。
這要求我們一方面要關注鄉村學生個性化美育需求和體驗,為其提供更加精準與高效的美育服務;另一方面,要通過采取措施讓全社會深刻認識鄉村學校美育發展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全面理解新質美育服務的內涵,及其作為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具體來講,一是利用數字媒介技術加強對鄉村學校美育宣傳力度,改善美育發展良好輿論環境,以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倡導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氛圍。例如,可以通過創作贊揚鄉村學校美育、歌頌鄉村學校優秀美育工作者的藝術作品,并通過各類數字媒介技術廣泛宣傳“鄉村學校美育工匠精神\"先進事跡,及時向社會傳遞鄉村學校美育工作及其對精神生活共富的重要性,引導社會公眾、學生家長以及鄉村學校校長、教師形成正確的美育觀,優化鄉村學校美育發展環境。二是通過舉辦線下線上相結合的研討會、創新大賽等活動,讓多方參與主體借助活動在持續的互動反饋中形成共識,加速美育數字化改革氛圍的形成與深化。例如,溫州市每年開展的“鄉村美育能手\"賽課活動與“鄉村美育使者\"評審活動,定期召開市縣兩級教研與師訓部門參與的鄉村美育工作經驗交流活動,及時總結推廣典型案例與經驗做法。
(二)聚焦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主要任務
1.以數字化改革拓展與強化美育實施體系
互動網絡的構建是要將教育管理部門、城鎮優質學校以及其他相關社會組織、市場組織或公民個體納入鄉村學校美育服務的主體框架中。數字化改革能夠突破時間與空間對互動網絡的限制,使得跨區域或異步開展互動活動成為可能,同時也能擴展互動網絡的邊界,使得網絡的組成更加多元,互動形式更為多樣。數字化改革與互動網絡構建具有內在關聯與耦合效應,如何將共建理念與數字化改革協調力融合,持續拓展與強化互動網絡,是新時期加強鄉村學校美育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13]。溫州市的實踐表明,構建具有開放性、扁平化與高效能特征的互動網絡,是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改革的關鍵性工作。為此,一要樹立數字化改革賦能互動網絡建設思想理念,思想上重視數字化改革及其對互動網絡建設的重要作用,堅信數字化改革能夠引發互動網絡建設理念變革。二要應用數字技術營造出一種開放的互動網絡空間,吸引更多潛在的行動者參與到鄉村美育互動網絡中,拓寬互動網絡主體范圍。例如,文化和旅游部等有關部門攜手社會力量共同推動“云端美育\"項目,旨在為鄉村學校打造系列數字化美育資源,包括數字博物館、在線美術館、云上音樂廳及云劇院等。三要以數字化改革破除多元主體間的物理性時空隔閡,營造所有參與主體“共同在場\"的虛擬化鄉村學校美育改革場域,優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交互頻率與合作深度。四要常態化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或培訓活動,引導參與主體切實提升數字適應力、勝任力與創造力。
2.以數字化改革整合與優化美育資源體系
在美育教師資源方面,需要通過數字化改革以強化本土培養、擴大共享范圍,為鄉村學校配齊配足美育師資。其中,強化本土培養是以鄉村學?,F有的專職或兼職美育教師為主體,旨在通過數字化改革打造一批具有鄉村教育情懷、能夠長期扎根鄉村學校、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美育師資隊伍。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在鄉村學校遴選一批具有潛力且有意從事美育相關工作的在編文化課教師,為其在職培訓或進修提供與美育相關的數字化資源及平臺,培養一批能夠兼任美育工作的鄉村全科教師[4;二是通過網絡教研等形式對鄉村學校美育教師開展美育相關的跨學科教學能力進行培養,以打造“一專多能\"美育師資隊伍,使其能夠承擔舞蹈、音樂、美術等多門美育課程教學任務;三是建立并完善鄉村學校美育人才幫扶體系,吸引更多藝術院校師生、社會藝術工作者與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對一幫扶關系。擴大共享范圍是指擴大城市優秀美育教師共享覆蓋面,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吸引更多城鄉學校優秀美育教師參與到鄉村學校美育師資隊伍中來。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支持,采取“縣管校用\"形式統籌構建以縣域為基礎的區域性美育師資共享中心,并以“排課走校”或線上教學等方式向鄉村學校靈活配置美育教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專項計劃或激勵政策鼓勵更多城市學校的優秀教師參與美育“同步互動課堂\"教學,從而帶動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提升。
在美育課程資源方面,需要通過數字化改革以深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共享,為鄉村學校打造校本化、本土化的適切性美育課程資源體系。在資源開發層面,要重視鄉土資源與文化的美育價值挖掘并將其轉化為地方性美育課程資源[5。為此,不僅要對鄉村學校美育教師組織相關培訓,提高其美育課程資源開發能力,還要聯合教育信息資源開發企業、出版機構以及具有藝術教育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等多元主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資源整合層面,需要對國家、省、市各級資源平臺中已有美育資源進行廣泛收集、綜合篩選以及分類管理,為鄉村學校專門打造美育課程資源一站式網絡服務平臺。其中,廣泛收集是指要收集各級資源平臺的優質美育資源,尤其是對于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中的資源;綜合篩選是指對收集到的資源進行適切性甄別,確保所有資源都能滿足鄉村學校學生美育需求:分類管理是指根據資源類型與用途對其進行分類管理,形成統一資源體系,方便鄉村學校教師使用。在資源共享層面,需要以“三個課堂\"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融合型、共建型與協作型等城鄉美育共同體建設,并在共同體框架范圍內支持結對學校之間實現美育資源多層次、多粒度、立體化、融合式對接。針對美育實踐性、體驗性與感受性特點,鼓勵有條件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等藝術場館借助數字技術對鄉村學生遠程開放。
3.以數字化改革健全與完善美育制度體系
構建與完善美育工作頂層設計,綜合制定并細化美育制度體系,是推動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新質發展的前提條件[。為此,要對鄉村學校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進行總體謀劃,制定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內容與實施要求,明確美育在精神共富中的重要作用,確立數字化改革作為美育服務新質發展的重要手段并從引領性、激勵性與協調性三個方面打造制度體系,引領性制度是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制度,用以引導與規范數字化改革的行為與發展方向,具體涉及數字化改革宏觀層面的行動方案、實施細則以及管理規定等;激勵性制度是能夠調動個體或組織參與數字化改革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制度體系,必須通過合理設計與實施激勵性制度,激發個體與組織參與鄉村學校美育的內驅力;協調性制度是用于確保互動網絡結構中多元主體間順暢溝通與有效合作的制度,有助于促進信息流通、整合資源優勢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具體包括溝通制度、合作制度與共享制度等。對于數字技術的應用,一是要通過網絡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收集社會公眾對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看法與建議,通過數據分析了解不同群體對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的利益訴求和關注點;二是要通過數字化平臺對制度實施過程與執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與數據采集,以了解制度執行情況與效果,及時發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三是要通過數據分析,更準確了解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實現美育發展決策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四是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對鄉村學校美育發展需求與資源配置進行預測,幫助教育管理部門提前規劃布局美育發展。
(三)夯實新質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技術底座
技術與教育適配程度是決定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7。想要發揮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學校美育服務的效力,就必須有與其相適配的數字技術作為支撐。因此,要契合鄉村學校美育教與學的需求,植根鄉村學校美育教與學目標的相關性,夯實數字化改革的基礎設施,打造高性能、全覆蓋的技術底座。首先,要面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標,錨定相關文件對美育數字化行動的具體部署與工作要求,督促指導各地將美育服務數字化改革列人區域教育數字化建設發展規劃,作好美育服務數字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其次,要對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數字化建設情況及需求進行摸底調查,全面掌握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學習資源以及數字化服務平臺等建設與應用的客觀真實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對其進行有序的換代更新。一方面,要順應智能時代發展趨勢,重視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要結合美育體驗性、感受性與鑒賞性特點,關注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沉浸式\"技術的運用,讓美育從平面式的理論教學向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轉變。最后,是要立足鄉村學校美育發展現實需求,深人調研與分析鄉村學校美育服務新質發展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加強美育所需技術與產品研發,實現技術與美育的精準對接。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4-03-09].ttp:/www.moe.gov.cn/jyb_xxgk/1777/1778/202010/94794.html.
[2]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03-09].ttp://ww.moe.gov.cn/srcsie/A17/moe_794/moe_62/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3]鄧小娟,王福平.“互聯網 + ”賦能農村學校美育教學變革的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向[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3):71-77.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EB/OL].(2021-05-20)[2024-06-29].ttps:/ww.gov.
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
[5]郭聲健,吳小俐.“雙減”政策下學校美育的發展機遇與改革重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1):1-6.
[6]萬昆,任友群.技術賦能: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基礎教育信息化轉型發展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6):98-104.
[7]楊鑫,解月光.以教育數字化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邏輯與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3):25-31,69.
[8]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9]雷勵華,張子石,李志昊,等.數據驅動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2):39-45.
[10]雷勵華,王千姿,李瑜,等.數字化改革驅動城鄉教育共富機制與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4(10):84-93.
[1] VARGOSL,LUSCHRF.ItsallB2Bandbeyond:towardasystemsperspectiveof themarket[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11,40(2):181-187.
[12]周福盛,黃一帆.社會美育力量參與學校美育:價值、困境與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2(1):105-114.
[13]修遠,徐楊.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立德樹人價值邏輯與實現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97-101.
[14]丁瑞常,曾芯怡.鄉村學校美育提質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民族教育,2024(3):44-47.
[15]楊冬江,張熙.當代鄉村社會美育的內涵、路徑及意義探析[J].美術研究,2023(1):111-114.
[16]易曉明.新時代學校美育觀的確立與發展[J].教育研究,2024,45(9):91-104.
[17]劉三女牙,郝曉晗,李卿.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中國道路[J].中國電化教育,2023(1):52-6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Reform Model for New-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 in Rural Schools
LEI Lihua, LU Yingying, WANG Zaowen (School of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reform is the technological engine driv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At present,when there isarelatively large gap in aesthetic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this paper,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bydigital reform,takes the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and firstly,analyzes the value of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the ecological dilemma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schools,and the key empowering effects of digital reform.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quality target shift for the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service in rural schools,arguing that new-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 is the embodiment of new-quality educational concepts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siveness,equity,relevance,and accesibility.To promote the digital reform of new-quality aestheticeducation services inrural schools,on the one hand,it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idea of common prosperity as a value guidance; on the other hand,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ervice ecosystem theory,it is essential to focus on the reshaping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 ecosystem. Taking the digital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s in rural schools in Wenzhou City as a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rural schools and their specific measures and main achievements in digital reform.Finally,the action path for digital reshaping of the new-quality aesthetic education service ecosystem in rural schools is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unifying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focusing on task objectives,and improving the digital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KeyWords] Spiritual Common Prosperity; New-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ural :hool; Educational Digi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