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依托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育、陣地建設、典型引領、互動教學“六個抓手”,構建全域化、立體化的教育模式,著力打造理論有深度、實踐有溫度、示范有亮度的巴彥淖爾品牌,不斷推動黨員干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人腦入心、見行見效、走深走實。
課程建設培根鑄魂。在深化黨員干部教育過程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重要任務,納入教學計劃,通過整體設計、案例挖掘、集體備課等機制,開發《在穩邊興邊固邊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把握“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推動“兩件大事”落地生根》等23個專題課程。2024年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課程占學校總課時比例超過 23% ,通過課程設置的全覆蓋,逐步實現全市各級、各類干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全覆蓋。《交融與發展:歷史進程的中華民族》等課程獲評全區干部教育培訓好課程、沿黃九省(區)城市黨校聯盟好課程。
教材建設夯基固本。精選寶音德力格爾、巴音那木拉、國營新華林場等自治區內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模范集體典型案例,并結集成冊;編撰《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與思考》、《防沙治沙工作的創新與實踐一荒漠化治理的“磴口模式”》等6個地方實踐案例,形成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溫度的本土化教材,為教學提供鮮活的案例支撐。開展配套《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教育培訓教材等理論闡釋,形成“理論 + 典型 + 案例”的教材矩陣,為學員學思踐悟提供本土教材庫。
人才培育協同增效。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所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研室的市級黨校,巴彥淖爾市委黨校深化京蒙協作機制,與中央民族干部學院創新“院地合作”模式,聯合開辦師資培訓班,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研室,開展名師經驗分享、示范授課、專題座談、跟崗研修、聯合教研等工作,形成“教研室 + 名師工作室”雙向驅動機制,實現院地教學資源互聯互通。2024年以來,累計開展多場跨區域教研活動,助力黨校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升,兩名教師被評為全區干部教育培訓好師資。
陣地建設立體多元。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現場教學的開發建設,成功創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1處,烏梁素海、寶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委黨校舉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報告會音德力格爾事跡館等7個教學點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場教學點。以實踐教育基地和教學點為牽引,整合梳理全市131處特色教育資源,精心設計“重走總書記視察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實踐”等10條主題教學線路。教學實踐中創新“五步教學法”,通過課堂先學夯實理論基礎、現場導學細化延伸領悟、體驗深學強化情景體驗、討論研學促進思維碰撞、總結悟學推動思想升華,將黨校課堂與移動課堂有機銜接。2024年以來,開展現場教學698課時,有效提升基層黨校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典型引領示范帶動。組織舉辦“北疆楷模”、“磴口模式”治沙群體先進事跡報告會,以磴口縣三代治沙人70年奮斗歷程為藍本,運用“視頻展演 + 情景再現 + 講述歷史”的敘事方式,學習治沙英雄優秀品質,大力弘揚“三北精神”、“蒙古馬精神”。舉辦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報告會,通過“事跡講述 + 互動訪談”的形式,全面展現了新時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風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氣象,激勵和帶動廣大干部群眾爭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積極促進者。
互動教學浸潤人心。精心打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主題課堂,依托“理論講授 + 現場互動 + 沉浸式教學”的教學模式,運用歷史文獻、數據圖表、典型事例等載體,深入闡釋“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的內涵與外延,自今年4月開課以來已成為黨校有形有感有效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新平臺。聯合烏蘭牧騎打造“周末媽媽”、“沃野唱響豐收歌”等沉浸式課堂,通過介紹解說、歌曲聯唱、舞臺劇等方式,講述烏拉特后旗“周末媽媽”十幾年如一日用愛溫暖各民族的孩子,以及牧民巴特爾在“第二故鄉”杭錦后旗安居樂業并獲多方幫助等故事,展現祖國北疆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動人畫卷,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看得見、聽得懂、學得進。
(責編/龍慧蕊 見習編輯/游歡擺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