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新時代推進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斷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才能更好地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行穩致遠。
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政治保證。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斷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確保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民族工作,著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民族工作的體制機制、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民族工作的體制機制、黨委統戰部領導民族工作部門的體制機制、民委委員制等,鞏固黨對民族工作的組織領導常態化、制度化。
堅持好運用好發揮好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促進中華幾女大團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證明,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處理好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在大統戰格局下開展民族工作。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黨的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并深度融入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把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機關建設、巡視巡察工作和政績考核,不斷壓實責任、強化自覺,積極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多年來,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黨的民族工作的前進方向,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提供了重要保障。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也是新時代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具體實踐中,要正確把握維護國家統一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關系,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樹立法治觀念、強化法治思維,將民族事務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實現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要加強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制定,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國家和地方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之中,進一步夯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法治基礎。同時,要進一步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
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沒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就難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也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推動民族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我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就業、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短板,縮小公共服務水平方面差距,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加快形成發展新格局。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對長期生活在高原高寒地區、邊境一線地區的各族群眾給予特殊照顧和支持,改善邊境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強化人口和經濟支撐,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確保邊疆鞏固和邊境安全。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強大精神文化支撐”。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深入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國家古籍保護及數字化工程等,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和系統梳理,并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各民族文化互鑒交融。
建立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將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各級各類教育全過程,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宣傳教育矩陣,整合學校、機構、媒體等多方資源,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教育體系,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多渠道、寬領域的宣傳教育中堅實扎根,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為抓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轉化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有機融入立德樹人新格局,堅定不移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加強學前兒童的普通話教育,有序推進中小學階段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加大對普通話普及率低等基礎薄弱地區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確保有形有感有效。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必將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而不斷深化。
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和教育引導,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員流動性需求和個體意愿,著力消除制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性障礙。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加快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在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注重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促進各族群眾更好融入當地生活,齊心協力共建美好家園。
完善各民族融入城市的政策舉措、制度保障和表彰激勵機制,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納入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引導流入城市的少數民族群眾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規定,服從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管理,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
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貫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必須加強頂層設計,系統構建、有序落實,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建立長效機制,切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要求轉化為具體行為規范。 營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云南民族工作與意識形態工作協同研究”(2025J0676)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為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責編/牛志男金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