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福”,取自福州;福州之“福”,因城西北有福山。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環境優越、十分美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lt;福州古厝gt;序》中如是描寫福州之美。
地處東海之濱的福州,通江達海,鐘靈毓秀,被譽為“有福之州”。
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福”從何來?
“三山鼎峙,一水長流”,于山、烏山和屏山三山并立,閩江和烏龍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一城秀水半城山,寂靜山河,悠悠千年。
“八閩雄都,神州名府”,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七溜八溜,不離福州”,這里是老福州人引以為豪和眷戀的家鄉,也是新福州人的夢想開拓之地。
閩山閩水物華福地。福州之“福”,在山水,在人文,更在于融進這座古城的每個人。
“古城兩千兩百歲,信乎今夕是盛年。”從載入史冊的坊巷春秋、船政風云,到世界茶港、海絲樞紐,再到如今的“閩都韻”、“國際范”、“福籽家園”…新時代的福州,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品格,更加堅定文化自信,處處彰顯何以“有福之州”。

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梁志斌/攝

東南都會 海濱鄒魯
福州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平潭殼丘頭文化、閩侯曇石山文化,以及商周時期的閩侯黃土侖文化。西周時期,中原文獻中開始出現關于“七閩”的記載,即指生活在遠古時期福建及毗鄰地區的7個部落。這一時期,福州的居民主要是古閩人。春秋戰國以降,福州開始受到楚、越文化的影響。戰國時期,越人入閩,與古閩人融合為閩越人。
秦統一六國后,設置閩中郡,福州地區被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閩越首領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建都于福州,史稱“東冶”,是為福州建城之始,迄今2200余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國,遷其民于江淮間。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安郡設立,首任郡守嚴高修筑“子城”,鑿東湖、西湖及運河(即晉安河),建紹因寺和城隍廟,奠定福州城雛形。西晉永嘉年間,“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中原文化對福州的影響日漸加深。六朝(即我國歷史上三國至南北朝的南方六個朝代)時期,福州地區分別為豐州、泉州和閩州等州治所。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因州城西北有福山,原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是為福州得名之始。隨后,唐宗室李椅和狀元宰相常袞等名臣相繼入閩主政,福州經濟文化發展迅速,漸以“海濱鄒魯”、“文儒之鄉”聞名于世。
唐末,中原板蕩,來自河南光州的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入閩,占據福州。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受封為閩王,定都福州。王審知治閩期間,輕徭薄賦,重教興文,吏治清明,百姓樂業。史載福州“時和年豐,家給人足”,商旅輻、百貨云集,號稱“東閩盛府”,城市規模亦得到擴大,烏山、于山和屏山都被圈入城內,福州由此得名“三山”。
宋代,福州人口增長,經濟繁榮,成為“東南一都會”,號稱“全盛之邦”。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名臣張伯玉任福州知府,令“編戶植榕”,于是“綠蔭滿城,行者暑不張蓋”,福州由此別號“榕城”。兩宋時期,福州文教昌隆、人才輩出,培養進士2000余人,包括文武狀元20余人。
經過元、明兩朝的發展,作為福建首府的福州已然呈現出“七閩重鎮舊繁華,九陌三衢十萬家”的景象。
清初,朝廷施行海禁和遷界政策,直到1684年才展界開海。有清一代,福州得到進一步發展,福州府所轄“十邑”格局正式形成。
1842年,福州被辟為通商口岸,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涌現出大批開風氣之先的杰出人物,故時人盛稱“晚清風流數侯官”。從開眼看世界的林則徐、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沈葆楨,到為戊戌變法獻出生命的林旭、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再到引進西學啟蒙國人的嚴復、倡導中學西漸的陳季同和譯述域外小說以“為振作志氣,愛國保種之一助”的林紓…這些具有遠大目光和開闊胸襟的福州英杰,以敢為天下先的氣概,在中國近代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產生巨大影響。
江海通津 海絲樞紐
自建城以來,福州始終向海而興、拓海而榮。當地的殼丘頭文化、曇石山文化和黃土侖文化等史前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唐代,福州對外貿易十分繁榮,與廣州、揚州并稱三大對外貿易港。
五代時,王審知積極發展海外交通,開辟甘棠港,招徠海外蕃客,“盡去繁苛,縱其交易”。
宋代,隨著海外貿易的大發展,福州“海舶千艘浪,潮田萬頃秋”、“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其時,“海舟以福建船為上”,海船可直抵福州城下,水上貿易達于城內民家。
元代,朝廷在福州設海船萬戶府,海外商舶往來頻繁。時人稱福州為“閩海東南大邑,凡貨財、珠璣、犀象之所儲積甲天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造訪福州時,盛贊“此城為工商輻之所”,“珍珠、寶石的商業很盛,這是因為有許多船從印度載著商人來到此地”。
明代,福州作為“七閩輻”之地,“百貨填集,珍奇充軔”。永樂、宣和年間,鄭和七次率領艦隊出使西洋,每次都要經過福州。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從泉州移置福州,加速了福州港的發展。福州還是當時與琉球交往的唯一口岸。明清時期,中國冊封琉球共23次,琉球派遣來華使團多達800余次,每次均經福州往返。眾多琉球留學生來到福州,研習儒學、禮儀、詩詞、音樂和書畫等,在琉球興起崇尚中華文化、學習中華文化的風氣。晚明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福州與歐洲國家的接觸也漸趨頻繁。
清代,隨著海禁的全面開放,福州對外貿易重新興盛起來,日本、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等國紛紛前來通商貿易,福州港貿易量迅猛上升,省內外大宗貨物由此出口轉販外洋,特別是茶葉出口量驟增,使得福州港一度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茶港。與此同時,各種現代科學技術相繼傳入,特別是19世紀60年代福建船政在福州馬尾創辦以后,在制造輪船、創建海軍和培養人才等方面首開先河,取得了近代中國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成就。
近代以來,福州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各類人才在此匯集,東西方思想文化在此互鑒融合,福州充分展現出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
福州市三坊七巷水榭戲臺的閩劇表演 吳愛蘭/攝

歷史上,眾多寂寂無聞的福州人憑著開拓精神與卓絕勇氣,乘風破浪,到海外去開辟新事業。他們出洋以后辛勤勞作、艱苦創業,為僑居地的開發建設,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福州方言、詩鐘、閩劇等地方傳統文化,以及臨水夫人、水部尚書等民間信仰,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東南亞等地,成為全世界福州鄉親共同的文化標識與鄉情紐帶。
海上絲綢之路見證了福州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成就了它“東南都會”、“海濱盛府”的美名,也塑造了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如今的福州,正以更加開放從容的姿態,積極傳承和弘揚“海絲精神”,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為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千年閩都 時代新顏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考察時強調,“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他曾領導福州現代化建設6年,主持編制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以下簡稱“‘3820’戰略工程”),科學謀劃福州3年、8年和20年發展戰略,擘畫了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宏偉藍圖。從1992年到2010年的近20年間,“3820”戰略工程設定的目標順利完成,它所蘊含的思想精髓得到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愈發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
古韻新風相映成趣。福州這座建城超過2200 年的文化古城,在接續奮斗中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在傳承與創新中建設歷史文化名城,“閩都韻”與“國際范”相得益彰,勾勒出新時代宜居宜業的“有福之州”、“人民之城”。
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林振壽/攝

綜合實力極大提升。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生產力得到大解放大發展,經濟社會各項建設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3820”戰略工程實施的近20年,是福州綜合實力增長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和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福州城市建設實現兩次重大飛躍,即從“三山兩塔”拓展到“兩江四岸”,從“沿江建城”演進為“沿江向海”。整個城市按照“東進南下、沿江向海”的發展藍圖,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持續完善、品質日益提升,實現了從“紙褚小城”向濱江濱海現代化都市的華麗轉變。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的高速發展,并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恰恰相反,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這座城市的驕傲。城區156條內河治理基本完成,新建500公里濱河綠道與379個串珠式公園,與山道、巷道、水道相互交織,串聯起城市生態走廊,讓綠水青山更寫意、百姓幸福更寫實。2012年,福州就躋身中國“綠色城市”之列,2017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21年獲評中國十大“大美之城”。
千年文脈薪火相傳。7000多年的歷史積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許多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思想理念,推動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探索實踐,為延續閩都歷史文脈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為目標,福州持續推進文物和古厝保護工作,相繼開展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冶山、煙臺山、梁厝和曇石山等一系列集中成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修繕工程,構建起涵蓋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2個遺址公園、261條傳統街巷、1200多處重點文物和古建筑的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守住了城市的“根”與“魂”,彰顯了千年閩都的文化魅力。近年來,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海絲博覽會暨海交會、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第10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國際龍舟賽和“鼓嶺”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等盛會在福州舉辦,三坊七巷、福州鼓嶺、閩劇和茉莉花茶等“福州名片”逐步享譽世界。
海絲之路再創輝煌。早在30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提出建設“海上福州”的發展戰略,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最早吹響“向海圖強”的號角。近年來,福州搶抓共建“一帶一路”重大機遇,深度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建設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目前,福州與菲律賓馬尼拉市、印尼三寶壟市等13個“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先后締結友好關系,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福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加快建設“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的示范城市”。習近平同志主政福州期間,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統籌謀劃、親力親為,情系各族群眾,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開創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把福州的民族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如今,漢、畬、苗、土家、回等各民族846萬多人在福州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福州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快建設“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窗口的示范城市”,積極打造“福籽家園”工作品牌,持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月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切實推進新時代城市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讓“有福之州”成為八閩大地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理想之城。
“沃野環山,無數春聲秋色;派江吻海,不盡汐落潮生。”
千年閩都從歷史中走來,鋪展出絢麗的濱海古城文化長卷。今日之福州,承載著厚重歷史,憑借著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正鼓蕩起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風帆,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宏偉目標加速航行。江海為證,有福之州必將再續傳奇! 
(作者為福建省寧德師范學院教師責編/金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