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反映江浙地區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地方史志典籍,《越絕書》堪稱“”。它已遠遠超出地域的界限,其所揭示的戒奢行儉、居安思危、富邦安民、行仁義、執中和、慎用人等思想內涵,跨越時空、影響深遠,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深刻的現實意義,是中華方志獨特魅力的集中體現。
的鎮館之寶明刻本《越絕書》 中新社王建康/攝

方志何以稱“絕”
書名“越絕”,“越”字自不待言,關鍵是這個“絕”字應當如何釋義?綜合歷代學者的觀點,揣度書中所要表達的深意,筆者認為《越絕書》之“絕”應有這樣三層含義:一是空前絕后。越王勾踐作為“夷狄”之君而“率道諸侯”使“中國侵伐,因斯衰止”的曠世功業,特別是他二十年如一日“躬而自苦”、立志復國的信念和意志,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二是絕筆?!笆ノ慕^于彼,辯士絕于此,故曰《越絕》。”孔子作《春秋》獲麟絕筆,子貢說齊安魯的外交活動及其對越國興霸事業所起的作用開戰國縱橫家之先河,表明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三是繼其絕筆?!百t者所述,不可斷絕”,即將重要時代和重要人物的思想行跡記述下來十分有必要,所以“要其意,覽史記而述其事也”。
關于《越絕書》成書的年代及其作者研究,是自唐代中葉起1000多年來備受學界關注的問題。其作者姓甚名誰一直眾說紛繪,莫衷一是。有的說是子貢,有的說是子胥,有的說是戰國時人所為,后人附益增刪而定,還有的說是東漢袁康、吳平改定。元代以前的官修書目,大致均把該書的作者說成“子貢”、“或曰子胥”。及至明代,楊慎用析隱語的方法認定該書的作者為袁康、吳平,此說影響深遠。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采用了楊慎的說法,該說法似乎成為定論,直至近現代乃至當代都很少有人提出異議,提及或引用此書往往稱“袁康、吳平之《越絕書》”。筆者以為,“成非一人”、“無撰人姓名”最符合《越絕書》作者問題的實際情況。而由于作者難定,其成書年代也就無法確定。經綜合分析,可以判斷此書成于三國至東晉南朝的可能性較大。至于《越絕書》的卷,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共有16卷,今傳本經明代重編為15卷19篇,部分內容已佚。
對于《越絕書》是怎樣一部書、價值幾何,史學界歷來評價不一。有的從體例來說,有的從內容來說,歸納起來約有以下五種。
《越絕書》是一部歷史書。陳橋驛先生在《點校本〈越絕書〉序》中說:“它不僅記載了春秋于越的歷史,并且也記載了與于越相鄰的句吳和楚的部分歷史。”“在我國古籍中,曾經記載于越歷史的,主要有《國語》、《史記》、《越絕書》和《吳越春秋》4種,其中后兩種是當地著述,其內容遠比前兩種豐富。而在這兩種之中,《吳越春秋》又顯然無法與《越絕書》相比?!笨梢?,在我國所有記載于越歷史的文獻中,《越絕書》是內容最豐富的權威著作。清代藏書家錢培名在《越絕書札記》中評價道:“趙曄《吳越春秋》,往往依傍《越絕》”方志學家倉修良也贊同這種觀點,并十分明確地說《越絕書》是一部歷史書。
《越絕書》是我國地方志的鼻祖。明萬歷《紹興府志》稱:“其文奧古多奇,《地傳》具形勢、營構始末、道里遠近,是地志祖?!鼻宕鷮W者畢沅、洪亮吉認為:“一方之志,始于《越絕》”方志學家朱士嘉在其《宋元方志傳記》序中也說:“《越絕書》是現存最早的方志?!标悩蝮A先生認為:“其中卷二《吳地傳》和卷八《地傳》兩篇,不僅把句吳和于越兩國國都及其附近的山川形勢、城池道路、宮殿陵墓、農田水利、工場礦山等記載得十分詳盡,而且還寫出了這兩個不同地區即太湖流域和會稽山地的地理特征無疑為宋代及其以后的地方志編纂開創了范例?!?/p>
《越絕書》是一部復仇之書。錢培名在《越絕書札記》跋語中說:“《越絕》,復仇之書也。子胥、夫差以父之仇,勾踐以身之仇,而皆非其道焉?!辈⒄J為:“春秋之末,復仇之事,莫大于斯三者,《越絕》實備之,有國有家者,可以鑒觀焉。”
《越絕書》是一部兵書。書中所載吳越爭戰之事 十分詳備,且重在戰守兵備,越國能以小勝大、以弱 勝強,得之于計策、權謀、兵備。故而,我國古典文 獻學家余嘉錫認為《越絕書》“原系兵家之書”。
《越絕書》是一部經世致用之書。學者張宗祥在其校注本序中說:“越王句(勾)踐歸國,行計倪、范蠡之術,覆吳報仇,霸于中國,其道在富民貴谷,古所謂‘民為邦本,食為民天’、‘耕三余一,耕九余三’之道,越盡行之。此其精神,詳于《計倪內經》《外傳枕中》兩篇之中,最此書之要旨也?!?/p>
以上對于《越絕書》的評價見仁見智、各有側重,對我們理解《越絕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傊?,此書內容龐雜,導致學人始終未能將其類別完整定性,也是研究者各取所需、說寅說卯未能取得一致意見的原因所在。
仁義思想貫穿始終
在筆者看來,《越絕書》還是一部宣揚儒家仁道和“越國精神”之書,仁義思想貫穿始終。
行仁義則勝。楚平王為太子聘秦女而自納,伍奢諫而被殺;蔡昭公朝楚,楚大臣囊瓦索羔裘而不得,將昭公拘于南郢三年,后又興師伐蔡。楚國君臣的不仁不義,引發了吳王闔閭救蔡伐楚、伍子胥為父報仇盡孝道的仁義之舉,楚國幾遭覆亡。但伍子胥入楚都后,鞭平王之尸,又“君舍君室,大夫舍大夫室,蓋有妻楚王母者”,陷于不義。而闔閭先有“臣弒君”(殺王僚),繼有殺殉葬女,又有倚強凌弱、侵伐貢賜之越國的不義,因此有闔閭不戰而敗卒、伍子胥無罪而被殺之事。吳王夫差為父報仇,盡孝道卻不徹底,“釋越而不誅為不孝”,致使越王勾踐“芻壟養馬”,又侵凌諸侯、奢侈狂惑,信饞殺賢、兵革散空,人民離散、仁義不施,以致身死國亡。越王勾踐居百里之地,推行仁義,德比堯舜禹湯,行肩文武周公,因此“得士民之眾”,轉死為生,一舉滅吳,霸于中國。勾踐之后,越國內訂,子弒父、臣弒君,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敗。以上無不說明行仁義則勝、不行仁義則亡的道理。
行仁義則霸。春秋之時,“上無賢天子,下無賢方伯,諸侯力政,強者為君”。吳越爭霸,吳爭而不霸,越不爭而霸,盡在義與不義之間。吳王夫差對內驕奢狂惑、信饞殺賢,勞民傷財、不恤國民;對外窮兵武、侵凌諸侯,黃池之會、挾兵爭霸,因不行仁義,雖爭而不霸。越王勾踐“反邦七年,焦思苦身,克己自責,任用賢人”,行富邦安民之策,省刑薄罰,與民同苦樂,君仁臣義、士民一心,“遂有大功而霸諸侯”。對外,勾踐“抑強扶弱,絕惡反之于善,取舍以道,沛歸于宋,浮陵以付楚,臨沂、開陽復之于魯。中國侵伐,因斯衰止”。因其行仁義,所以不爭而霸。這一點,是《越絕書》作者極力頌揚的,并說比之齊桓、晉文之霸,更合乎仁義,更難能可貴。如《外傳本事》說:“桓公,中國兵強霸世之后,威凌諸侯,服強楚,此正宜耳。夫越王勾踐,東垂海濱,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賢臣,轉死為生,以敗為成;越伐疆吳,尊事周室,行霸瑯邪,躬自省約,率道諸侯,貴其始微,終能以霸,故與越專其功而有之也?!彼哉f,春秋之際,雖王道不復,但霸亦有道,即行仁義。所謂“誠在于內,威發于外”者,是施行仁義的結果。
行仁義則治?!锻鈧饔嬆摺吩唬骸胺蛉柿x者,治之門;士民者,君之根本也?!币馑际侨柿x是治國的門徑,士與民是國家的基礎,也是仁義施行的對象,君行仁義于天下,才能邦富國強。這一點在《越絕書》中有著比較充分的闡發。
第一是正身?!柏栝T固根,莫如正身?!比缈鬃铀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本魇┬腥柿x,牢固根本,自身首先要有仁義之心、仁義之行。越王勾踐可謂正身的典型。《請傘內傳》中借伍子胥之口述說了越王勾踐的正身行為,結果正如伍子胥所預料,勾踐得士民之眾而滅強吳。
第二是用人,即任賢使能。要求君王“謹選左右”、“公選于眾,精煉左右,非君子至誠之士,無與居家。使邪僻之氣無漸以生,仁義之行有階,人知其能,官知其治”,并提出“有智之士不在遠近取”、“明主用人,不由所從,不問其先”的不拘一格的原則?!对浇^書》把用人當否提升到關系國家存亡的高度加以闡述,《計倪內經》《請傘內傳》《紀策考》《范伯》、《外傳計倪》《吳王占夢》、《德序外傳》等諸多篇章都涉及任賢使能的問題。荊平王、吳王夫差未能任賢使能而敗,越王勾踐深譜用人之道而勝,用鮮明對比說明用人的重要性?!熬纪?,其利斷金”、“得賢興國,失賢喪邦”、“親賢臣,遠小人”,這是中國古代賢達的共識。
第三是利民?!笆棵裾?,君之根本也?!泵駷榘畋?,“民本”是儒家仁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对浇^書》的《計倪內經》《外傳計倪》、《枕中》等篇章中充分體現了儒家的這種民本思想。其要旨在富民貴谷,其策在“順四時”、“勸農桑”、“省賦斂”、“憂積蓄”“利源流”。農末皆利,才能富民,民富則邦安,邦安則能御外侮、破敵國。所以,要“視民所不足,及其有余,為之命以利之”。
第四是寬政。孔子曰:“寬則得眾?!睂捳?,執中和,實質就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浇^書》內容涉及了親民寬政思想,但未完全展開,具體見于《計倪內經》、《外傳計倪》、《枕中》等篇章?!锻鈧饔嬆摺氛f:
“(越王)及壞池填塹,開倉谷,貸貧乏;乃使群臣身問疾病,躬視死喪;不厄窮僻,尊有德;與民同苦樂,激河泉井,示不獨食。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謀同辭,不呼自來,皆欲伐吳,遂有大功而霸諸侯?!卑延H民寬政跟任賢使能、賞功責罪、輕徭薄賦、省刑薄罰等聯系在一起,認為“不任賢使能,諫者則誅,則邦貧兵弱。刑繁,則群臣多空恭之禮、淫佚之行矣。夫諛者反有德,忠者反有刑,去刑就德,人之情也。邦貧兵弱致亂,雖有圣臣,亦不諫也,務在諛主而已矣”、“有道者進,無道者退”、“人主無私,賞者有功”。
其他如忠、信、智、勇、誠、孝,居安思危,明存亡、得失、進退之道等中華傳統智慧,在《越絕書》中無不有所表述??傊?,仁義之道是《越絕書》的核心。
何為“越國精神”
正因為越王勾踐躬行仁義,所以取得了內外政策的有效實施,進而打敗強吳,稱霸中國。在《越絕書》所記述的三次復仇事件中,勾踐復仇是最為有效和徹底的。即使在中國整個歷史進程中,這也是最具典型的。無怪乎有人認為《越絕書》的主旨是復仇,并將勾踐臥薪嘗膽誓復吳仇,最終消滅吳國作為“越國精神”了。確實,如果沒有復仇之事,越王勾踐或許一直踞于東南之一隅,也就沒有后來稱霸中原的雄風了。但從《越絕書》來看,筆者認為,勾踐復仇僅僅是一種表象、一個過程,或者更進一步說是一種內在動力。在復仇動機的驅使下,整個復仇過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克己自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為儒家稱道的“越國精神”,也就是《越絕書》作者所頌揚的能為后世所借鑒的精神內核。這具體反映在如下幾個方面:
克己自勵,關心民間疾苦。越王勾踐在宦吳三年返國之后,為興邦復仇,首先做到的就是克己自勵,關心民間疾苦,安定國內民心。他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聞樂不喜,嘗膽如飴;“妻操斗,身操概”,射自耕作,夫人織布;孤心苦志,“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養生葬死,吊憂賀喜,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當時一個國君能做到這樣確實是難能可貴,對戰敗后民心的安定起到了關鍵作用。越王勾踐這種行為無論動機如何,確實可以看作是“越國精神”的重要體現,這也是《越絕書》作者所看重并頌揚的。
任賢使能,虛心聽取意見?!锻鈧鞅臼隆氛f:“問曰:‘吳亡而越興,在天與?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賢矣?!薄对浇^書》把越滅強吳、行霸諸侯歸因于越王勾踐“任用賢人”。治理國家關鍵在于用人。越王勾踐不但善于用人,而且善于聽取這些賢能之人的意見,對范蠡、文種、計倪等人可說是禮賢下士,對子貢的意見也虛心采納,逐一落實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從這方面說,越王勾踐復國的成功實際上就是用人的成功。堯用舜,舜用禹,禹用益,湯用伊尹,武王用周公,齊桓公用管仲,或王或霸。而桀、紂、荊平王、吳王夫差信饞殺賢國亡,《越絕書》通過對比,贊揚了越王勾踐的任賢使能。
富民貴谷,視民為立國之本。勸農桑,萬物不奪其時;省賦斂,與民休養生息。不貪天下之財,而與天下共富之,多貯粟,富百姓?!笆瓴皇沼趪?,民俱有三年之食”,越國能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迅速崛起,離不開君主以民為本、富民厚生的政策。
總之,《越絕書》內容雖然十分龐雜繁復,且語多奧古,但如果能從作者所宣揚的仁義思想和“越國精神”入手,或許能得其要領一二。作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史志奇書之一,《越絕書》涉及社會政治的方方面面,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毋庸置疑。 °ledast
(作者為浙江省紹興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責編/龍慧蕊金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