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政治引領、富民強區、互嵌共融、文化浸潤、基層治理”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建設,扎實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讓各族群眾的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強化政治引領
健全長效機制。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和落實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任務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內容、納入績效考核之中,并作為理論學習“第一議題”、干部培訓“第一課程”、履職盡責“第一政治責任”、檢驗工作“第一政治標準”,推動各項工作向主線全面聚焦。
完善制度保障。始終把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實,制定《東勝區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的實施方案》《關于推動民族工作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要求的行動方案》等文件,用制度機制管長遠、固根本。
夯實組織基礎。以全領域開展堅強堡壘“模范”支部創建活動為契機,完善“行政村黨組織一網格黨小組(黨支部)一聯系戶”組織結構,實施1個“實施意見” +8 個“制度辦法” +N 個“專項行動”的4 1+8+N ”政策體系,開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推進年活動,扎實推進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統籌抓好基層單位和“兩企三新”的黨建工作,著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戰斗堡壘,為推動城市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聚焦富民強區
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搶抓重大政策機遇,努力將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各項支持政策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依托,以產城融合為目標,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三產服務業提質增效;以保障城市供給為目的,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讓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眾。
穩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工業強區”、全面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全面塑造“優質服務環境示范區”,在著力建設“生態之城、品質之城、平安之城、幸福之城”上跑出加速度,東勝區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科技賦能成效顯現,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城鄉規劃有序實施,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取得實效,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44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23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32位、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53位。2024年,東勝區地區生產總值達1100億元,做實“千億實力旗區”地位。
切實辦好惠民實事。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推進城鎮振興,啟動“溫暖工程”項目35項,累計完成44個老舊小區改造、70個住宅小區遺留問題集中整治;實施5萬噸中心城區引黃工程,有效解決了困擾數十年的季節性缺水問題。持續加強教育、文化、醫療、就業、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薄弱環節建設,形成“學區制、集團化辦學”、“家庭醫生服務”、‘ ?1+12+N ’三級養老網”、“15分鐘醫保服務圈”等創新做法,不斷補齊民生短板,進一步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指數”。
推進互嵌共融
廣泛開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全面構建“五優教育”新形態,深化“五個一”系列活動,大力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立德育苗”、“小手拉大手”等宣傳教育活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靈深處。東勝區委統戰部、民委、教體局聯合組織各族師生,與湖北興山縣各族青少年開展重走“昭君和親路”研學活動,簽訂民族團結共建聯創協議,架起共同成長“連心橋”。
有序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實施“勝都聚才”工程,推動“人才強區20條”迭代升級,大力開展“暖城做東·引才入勝”、“尋找城市合伙人”系列活動,吸引更多人來東勝就業創業、居住生活。目前,已建成人才工作中心(站、室)154處,引進各類人才5270人。建立“東中部勞務協作”、“流出地流入地協作協議”等聯絡機制,搭建起與兄弟旗縣及臨近省區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跨區域協作平臺。深化“放管服”改革,將民族事務融入“互聯網 + 政務服務”改革,實現涉民族事項審批“一件事一次辦”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舉辦“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面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文藝匯演

持續深化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著力推進“一鎮(街道)一特色、一村(社區)一亮點,一領域一品牌”建設,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原則,深入挖掘東勝區城市民族工作亮點特色。推出多條農旅休閑、紅色研學旅游領域的精品線路,打造“1980”等14個特色街區;推進“文旅 + 百業”跨界融合,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季、冬季冰雪文化旅游節、“歌游內蒙古”、“21度·清涼一夏”等文旅品牌;借助歷史文化博物院、革命紀念館、主題場館等,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堅持文化浸潤
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教育所(站)127處、主題公園5處、主題進商圈基地4處,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精品文創產品30余款,新增多處立體宣傳景觀,大力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氛圍。堅持推進文化浸潤工程,組建宣傳隊伍355支,開展主題宣講400余場,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入“我們的節日”、“百家宴”“心連心”、“手拉手”、“一家親”等聯誼活動,讓各族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五個認同”。
積極推進北疆文化品牌建設。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核心,重點整合鄂爾多斯地區的紅色文化、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青銅器文化和西口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利用新媒體力量,大力發掘和宣介東勝區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拍攝以“三千孤兒入內蒙”為主題的微電影2部,制作“北疆文化·東勝記憶”
主題文藝作品、鄂爾多斯頭飾手工技藝、“中國絨都”等優秀作品,打造“北疆文化”的東勝品牌。
全力推進示范區創建提檔升級。東勝區結合民族團結進步“一周兩月”活動,圍繞“一決定、六條例、一辦法”等民族政策法律法規,開展相關活動500余場次,印發宣傳資料10萬余冊。堅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基層治理相結合,推進創建工作“八進 + ”模式,分層次、分領域、有重點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系列活動。
強化基層治理
建立健全多主體協同治理格局。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作為法治東勝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定防范化解涉民族領域風險隱患會商制度、涉民族因素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堅持把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民族工作的強大合力。推進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體制機制建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決守住民族領域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常態化開展民族法治教育引導。貫徹落實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等法律法規,增強各族群眾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重點加強對互聯網涉民族類話題和輿情的引導,將互聯網空間建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新平臺。
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依托東勝區“365全要素治理”體系,建立協調處置機制,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全面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重大項目風險評估制度,完善涉民族因素的突發事件處置方案,堅決將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民委課題項目“新時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內蒙古民族團結多維度研究”(項目編號NMGZLJD2020K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為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副研究員責編/張均竹見習編輯/魏來楊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