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縣位于四川宜賓市南部,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自古以來便是多元文化交融匯聚之地。紅色文化的熱血記憶、非遺技藝的千年傳承、南絲綢之路的商貿印記、三線建設的工業烙印以及新時代扎根鄉土的文化實踐,共同構成了珙縣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積淀。近年來,珙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文化浸潤”為紐帶,不斷推進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顯著成效。
挖掘歷史文化 增強文化認同
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傳承中創新”,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協同發展的非遺文化保護機制,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等,實現非遺工作有規可鑒、有章可循。投入非遺保護傳承資金6480余萬元,用于生態保護區基礎設施和非遺場地建設、項目挖掘保護、傳承人培訓和宣傳推廣傳播,采取公司 + 基地 + 傳承人 + 農戶的模式,推動非遺連接現代生活、走進生活、服務生活。創新舉辦元宵節、花山節、蘆笙文化節、苗年節等文化活動,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非遺和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目前,珙縣已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9項,其中苗族蠟染技藝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苗族古歌、川南山歌、珙石雕、苗族織布技藝、李氏正骨術、僰人傳說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
以古樊文化為紐帶,推動歷史記憶與現代文明對話。深入挖掘本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編寫出版了《樊文化的生成與積淀》、《珙縣民歌》、《苗族蠟染圖譜》《苗族古歌》等書籍,建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暨僰人懸棺文物保護區,成功創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四川古僰文化之鄉。聯合中央電視臺拍攝了《樊人密碼》紀錄片,組織拍攝《樊人傳說》系列電影,生動解碼西南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賽續絲路文脈 織就致富夢想
歷史上,珙縣是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留存著諸多寶貴歷史遺存。近年來,珙縣充分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尺道相關遺跡資源,打造3A級景區王家四里坡,開展重走茶馬古道等體驗活動,讓各族游客在觀光的同時深刻體會從僰道到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通商之路,更是一條文明紐帶。高水平建設珙縣博物館等場館,復原拍攝樊道文明、南絲路文明影像,生動展現南方絲綢之路為溝通中原與西南邊疆經濟文化交流作出的重要貢獻。
四川珙縣的國家級非遺 苗族蠟染技藝

珙縣不只有絲路,還有悠久的栽桑養蠶歷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四川重要的養蠶基地和全國優質繭基地。近年來,珙縣以100億蠶桑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構建“政府 + 國有平臺公司 + 鎮村公司 + 龍頭企業 + 專合社 + 農戶”的產業化發展利益鏈接機制,高質量推進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升級培育,形成集科研、試驗、科普、規模化養殖等功能于一體的試驗示范基地,有效提升縣域蠶桑產業智能化水平和綜合效益,推動珙縣成為川南乃至全國蠶桑行業的引跑者。2024年,珙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聯農帶農十大經典模式之一。截至2025年,全縣桑園面積已穩定在22.16萬畝,產繭1.25萬噸,蠶農售繭收入6.74億元,綜合產值達29.16億元。如今,各族群眾正以桑葉孕育致富希望,用蠶絲編織民族團結進步紐帶。
四川珙縣的桑蠶現代農業園區

四川珙縣的桑蠶基地

傳承紅色基因 促進民族團結
珙縣是川南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近年來,珙縣深度挖掘紅色資源,通過“紅色基因 + 民族團結”的方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保護傳承紅色文化。修繕袁海揚烈士墓、川軍十一連起義舊址、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大石盤戰斗遺址、隘口牌坊、烈士陵園等革命遺址14處,建成珙州紅色文化長廊。同時,創新教育形式,在學校、社區、企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宣講,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與此同時,作為“三線建設”重要基地,珙縣大力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打造三線建設館、芙蓉礦務局遺址、宜珙鐵路、華電珙縣電廠等遺址景區,吸引全國各族游客前來參觀學習。從三線建設遺址到校園的“三線精神”宣講,從社區文化墻的生動圖景到青年創業者的實干擔當,三線精神正以創新形式煥發活力,激勵珙縣各族群眾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攜手并進、砥礪前行。 °ledast
(責編/張昀竹見習編輯/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