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21日,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發生。這是在日本軍國主義加快實施侵略中國步伐,扶持極個別蒙古封建王公圖謀分裂中國的危急關頭,在中共西蒙工委書記烏蘭夫的領導下,由云繼先、朱實夫、云蔚等人率領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保安隊千余名愛國官兵,反抗日本侵略、反對分裂祖國的革命壯舉。它拉開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各族人民武裝抗日、反對分裂的大幕
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所謂“滿蒙政策”,打亂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圖謀,為中國共產黨建立蒙古族抗日武裝奠定了基礎。同時,這場暴動的成功也鼓舞了全國人民御侮救亡的斗志,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反抗侵略、堅決捍衛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
暴動前的風云變幻
九一八事變后,內蒙古東部地區與東三省都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時隔不久,日本侵略者又加緊向華北地區和內蒙古西部地區擴張侵略。在這個緊要關頭,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札薩克親王德穆楚克棟魯普(以下簡稱“德王”)竟然公開勾結日本侵略者,背叛祖國、出賣中華民族的利益。于是,中共西蒙工委密切關注德王動向,隨時準備打擊可能發生的投日叛國行為。
百靈廟是烏蘭察布草原上的重鎮,控扼著南北、東西縱橫交錯的兩條要道。1931年9月,中共西北特委書記王若飛經烏蘭巴托來到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包頭開展革命工作。按照王若飛的指示,時任中共西蒙工委書記的烏蘭夫開辟了經由百靈廟前往烏蘭巴托的秘密通道,并格外重視百靈廟一帶的政局民情。1934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批準在百靈廟成立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以下簡稱“蒙政會”)。時任蒙政會秘書長的德王控制其實權后,以其組建的烏滂守備隊為基礎,擴充成約千余人的蒙政會保安隊。
中共西蒙工委利用蒙政會保安隊招兵之機,派遣中共黨員云清、趙誠、趙俊臣等秘密加入。之后,在烏蘭夫的影響和動員下,早年參加過社會主義青年團、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的云繼先進入蒙政會任保安處二科科長兼教員,中共黨員朱實夫任蒙政會保安處三科科長兼教官,另有幾十名北京蒙藏學校畢業生、土默特籍進步青年等也先后進入保安隊。期間,云繼先、朱實夫與烏蘭夫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
1934年秋,為實地了解百靈廟的情況,烏蘭夫、奎璧等人到百靈廟,原打算會晤德王,但因其回蘇尼特旗德王府未能謀面。烏蘭夫遂以走訪老鄉找熟人的方式,到部分保安大隊教官、學員處做宣傳教育工作,主要是講抗日救亡以及各民族團結起來爭取共同解放的道理。經過在百靈廟10多天的走訪調查,烏蘭夫等確定了爭取和控制蒙政會保安大隊的方針。
1935年2月上旬,云繼先等回歸綏探親,向烏蘭夫介紹了德王企圖借助日本人的勢力,實現其所謂“蒙古高度自治”野心的情況。烏蘭夫告訴云繼先等人,不能排除德王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當“溥儀式”皇帝的可能,要從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抗日大局考慮,在蒙政會的革命力量必須全力做好爭取德王的工作,阻止其投入日本侵略者的陣營。這年春天,烏蘭夫再一次前往百靈廟,以歸綏教師的身份和德王進行了簡短交談。通過這次交談,烏蘭夫等察覺到德王明確投日叛國的意圖,于是商定只要德王公開投日,保安隊就在抗日的旗幟下舉行暴動。
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黨中央把內蒙古的工作列入了重要議事內容,不斷作出重要決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把內蒙古的革命斗爭推向新高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烏蘭夫派李森再赴百靈廟,向保安隊進步官兵傳達了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喜訊,在黨員和進步官兵中產生了積極影響。云清、趙誠、趙俊臣等中共黨員以及云蔚、紀壽山等開始秘密商議暴動事宜。
1936年2月10日,德王公開投靠日本侵略者,成立偽蒙古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很快,這就成為了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的導火索。與此同時,烏蘭夫收到關于百靈廟蒙政會保安大隊隨時可能被東調并入偽蒙古軍的情報,遂派李森立即趕赴百靈廟,提出盡快舉行暴動的建議。云繼先、朱實夫迅速與云蔚反復討論后決定,帶領保安隊的愛國官兵按照烏蘭夫的指示,準備2月22日發起暴動。
2月21日,云蔚發現蒙政會稽查處不斷在大街上巡察,還有日本兵從百靈廟中心街經過,感到情況異常,于是與云繼先、朱實夫議定,將暴動時間提前到當晚。
暴動宣告成功
按照事先的計劃,暴動隊伍分頭行動。一路由云蔚率領到稽查處,處死了德王的親信李鳳誠,放出被關押的愛國士兵;另一路暴動隊伍打開軍火庫,武裝了暴動人員。其他幾路人馬分別砸電臺、切斷蒙政會與德王府的通訊聯系,包圍蒙政會駐會官員促使文職人員參加暴動。此外,暴動隊伍還打開會計科的錢柜,將兩萬銀元全部拋擲于地,表明廣大官兵抗日救國不貪錢財的態度。
暴動成功后,起義人員與預先趕到南營盤的云繼先、朱實夫會合,把這支近千人的暴動隊伍連夜拉出百靈廟。此時,德王的親信糾集“袍子隊”等武裝力量,出動騎兵和汽車,追擊暴動隊伍,被云蔚等人率領的暴動骨干擊退。暴動部隊在國民黨傅作義部接應下到達歸綏,分別在歸綏縣三兩村和薩拉齊縣水澗溝門村駐防。1936年2月25日,云繼先等通電全國,聲明保安隊全體官兵脫離德王的百靈廟蒙政會,參加抗日。至此,威震內蒙古草原的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宣告成功。
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發生后,全國人民大力聲援,支持高舉義旗的蒙古族抗日武裝。這場暴動高舉愛國抗日的旗幟,打響了內蒙古西部地區各族人民武裝抗日、反對分裂的槍聲,打擊了日本推行的所謂“滿蒙政策”、打亂了日軍侵略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圖謀,鼓舞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德王賣國投降和爭取人民解放的斗志,振奮了全國民眾抗日救亡的士氣人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表明,任何人、任何勢力妄圖分裂祖國、破壞中華民族團結的陰謀都是不能得逞的,蒙古族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反對外敵入侵、維護祖國統一的意志是堅定不移的。
英雄浩氣萬古存
1986年,在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50周年之際,為紀念這次革命壯舉,緬懷革命先驅的英勇事跡、弘揚革命精神,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在百靈廟女兒山修建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紀念碑。
1989年,紀念碑落成。紀念碑呈方錐形,高20米。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題寫“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紀念碑”碑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用漢、蒙古兩種文字書寫碑文。紀念碑上的騎兵群雕,再現了抗日武裝將士在中華民族危難時刻,不畏強暴、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光輝形象。
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紀念碑先后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內蒙古自治區紅色旅游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干部群眾在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紅色文化在北疆草原熠熠生輝。(作者宋立志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侯麗媛為內蒙古開放大學理工學院院長責編/王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