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道路上,有開心,也有難過,有志滿意得的時刻,也有心灰意冷的瞬間。歷史上很多藝術(shù)家都經(jīng)歷過從最得意到最失落的落差,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藝術(shù)家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是如何在得失之間泰然自處,勇敢面對人生的。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草間彌生從小就患有神經(jīng)性視聽障礙,經(jīng)常出現(xiàn)幻覺。她所看到的世界,就像由一個個圓點組成的巨大的網(wǎng)。她不停地創(chuàng)作,試圖將這奇幻的世界展現(xiàn)給世人。她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基本都被顏色鮮明的圓點覆蓋,極具辨識度。她還把圓點鋪到了日常用品上,以此為靈感設(shè)計出的化妝包和手機都銷量大好。從失去正常的視覺,到引領(lǐng)時尚潮流,“圓點女王”草間彌生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莫奈也有類似的遭遇。他晚年患了白內(nèi)障,看景物像蒙了一層霧,這對畫家來說是致命的。莫奈雖然很沮喪,但還是堅持繪畫。他一生畫過很多幅睡蓮,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是收藏在橘園的巨幅《睡蓮》,這幅畫就是他在患病之后完成的。他把模糊的視覺變成筆下的光影流動,呈現(xiàn)出夢幻般的藍紫色世界。從莫奈不同時期畫的同一主題的作品,可以看出視力變化對他創(chuàng)作的影響: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到莫奈對自然光色的精確捕捉;六十五歲以后他的視力開始變得模糊,看似錯誤的再現(xiàn),其實是莫奈忠實記錄雙眼所見的嘗試;做過手術(shù)之后,他又獲得了不一樣的色感。他失去了清晰的視力,卻留下了比真實更美的畫作。
草間彌生畫的南瓜

[法]克勞德·莫奈《睡蓮》

愛讀繪本的小讀者對《約瑟夫有件舊外套》一定不陌生,約瑟夫的大衣變得很破舊之后,他就裁掉下半截做成一件夾克;當這件夾克縫縫補補多次沒有補救的余地后,他又把它改成了背心;背心不能再穿,又改成了一條圍巾;之后是一條領(lǐng)帶、一塊手帕直到這件外套再也沒有可改的空間。約瑟夫看似一直在失去,卻不停地得到新的東西。這是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種生存哲學。

《約瑟夫有件舊外套》插圖

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為自己設(shè)定目標,然后努力去完成這個自標。過程往往并非一帆風順,但一定不要灰心,有些事就像拼圖,重要的不是快速拼完,而是享受尋找每塊的過程。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家達·芬奇以繪畫聞名,但他留下來的完整作品并不多,因為他一直在探索繪畫技能的過程中流連忘返。為了正確描繪人體而去解剖多具尸體;為了準確表現(xiàn)明暗而研究光學;為了再現(xiàn)運動過程,他深入探索力學;為了把握繪畫的比例而堅持學習數(shù)學。他把解剖、透視和構(gòu)圖等知識整理成系統(tǒng)的理論,對歐洲繪畫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在地質(zhì)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方面,他也提出了不少創(chuàng)造性見解;在軍事、水利、土木、機械工程等方面,他也有重要的設(shè)想和發(fā)現(xiàn)。
[意]達·芬奇《子宮解剖圖》

[意]達·芬奇《巨弩設(shè)計圖》

[意]達·芬奇《飛行器設(shè)計圖》

總之,達·芬奇把藝術(shù)和科學緊密結(jié)合起來,為后世留下了無數(shù)筆記和手稿,是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全能型人才”。
明朝才子唐伯虎,從小才華出眾,十六歲蘇州府試第一,二十八歲時南直隸鄉(xiāng)試第一,一時風光無限。但他在二十九歲那年因科舉案受牽連入獄,從此無心仕途。他游蕩于江湖之間,以文會友,埋頭作畫。繪畫上融匯南北畫派,風格清雅俊逸,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他的作品《春山伴侶圖》,筆法柔和圓潤,線條婉轉(zhuǎn)流暢,畫面淡雅清麗,左上題有七絕一首:“春山伴侶兩三人,擔酒尋花不厭頻。好是泉頭池上石,軟莎堪坐靜無塵。”作品表達了遠離官場、寄情山水的志向。詩文上,唐伯虎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建功立業(yè)的大門被關(guān)上,卻促成了他在詩畫世界的探索,“失意”變成了“詩意”。

西班牙大畫家畢加索,繪畫風格很親切,符合兒童審美。但其實他最初的風格并不是這樣的,從他十三歲時的作品《老漁夫》可以看出,其寫實功力出類拔萃。他從小學素描,按照傳統(tǒng)的繪畫路線一步步成長起來。但他從未停止探索,一生嘗試了十幾種風格,他自己曾說過:“我很早就能畫得像大師拉斐爾一樣好,但是我花了一輩子學習像兒童一樣去畫畫。”
畢加索曾經(jīng)用六周的時間,反復修改《公牛圖》,最初的公牛腰肥體壯,到了最后,公牛的形象極大地簡化,卻能讓人感受到那股原始神秘的力量。他還曾用自行車座和車把組合成雕塑《牛頭》,他總是琢磨著不斷超越自己,不怕“畫錯”,勇敢嘗試。小伙伴們,如果你搭積木時總倒掉,會生氣地放棄,還是會笑著順勢造一座“歪歪城”?
[西班牙]巴勃羅·畢加索《老漁夫》




[西班牙]巴勃羅·畢加索《公牛圖》
把苦難化作點點星光
沒有人愿意失敗,但是漫長的人生中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大師,不是從未失去,而是把得與失都釀成了藝術(shù)的蜜。
王爾德的童話故事《快樂王子》大家都讀過吧?王子為了幫助窮人,讓燕子把自己身上的寶石和金葉子一次次啄下來送人,自己則變得灰暗破敗,最終被推倒熔化,燕子也因此錯過南飛的時機,凍死在王子腳下。王子失去了華麗的外表,燕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卻都在精神上得到了升華。對他們來說,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擁有,而在于給予。

印度詩人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從小就醉心于詩歌創(chuàng)作,詩中洋溢著對自然和祖國的熱愛。印度曾在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下,泰戈爾一生都在為印度的獨立奔走呼吁。
國事堪悲,家事亦可泣,泰戈爾中年時接連失去妻子和兩個孩子。但他沒有消沉,而是把對親人的思念融進詩歌,正如他在《飛鳥集》中所寫:“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為實現(xiàn)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創(chuàng)辦學校,把稿費全部捐給窮人,八十歲仍在田間教孩子寫詩。泰戈爾非常喜歡孩子,他在作品《新月集》中以兒童的視角和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一個活潑可愛的世界,表達了對理想世界的向往。他還曾于1924年到訪中國,在清華大學發(fā)表演講,表達了對中華文明的贊美與仰慕。

卓別林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喜劇大師,他用破帽子、大皮鞋和拐杖塑造出的流浪漢形象深入人心。但觀眾不知道的是,以喜劇著稱的卓別林,童年相當不幸。他出生于倫敦的一個貧寒家庭,幼年喪父,十歲就開始登臺演出。為了謀生,他還做過賣花童、理發(fā)店小工、印刷廠小工、報童、玩具店小工等。
卓別林沒有怨天尤人,困頓的環(huán)境和窮苦的生活反而激勵他創(chuàng)作出一個又一個經(jīng)典的喜劇形象,他將快樂帶給全世界。小伙伴們,如果比賽輸了,你會哭著說“我真差勁”,還是扮個鬼臉說“下次更好玩兒”?
喜劇大師卓別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給大家講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很久以前,有個住在邊塞的人,人稱塞翁。他家的馬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他卻說:“怎么就知道不是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他卻說:“怎么就知道不是壞事呢?”后來,他的兒子騎馬時掉下來摔斷了腿,大家都慰問他,他卻說:“怎么就知道不是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康男子都去參戰(zhàn),死傷無數(shù),他的兒子因為腿疾僥幸逃脫。后人把這個故事總結(jié)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zhuǎn)化,反之亦然。
在歷史上,許多藝術(shù)家的人生軌跡充滿戲劇性,他們早期光芒四射,卻因命運的捉弄或時代的變遷而走向低谷,但他們都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無論順境還是逆境,苦樂同飲。
朱牽是明朝皇室后裔,他天資聰穎,八歲會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但還未等施展抱負,他的人生就遭遇劇變。1644年,清軍入關(guān),明朝覆滅,朱牽的人生和國家一樣,頃刻間榮華富貴煙消云散。為了躲避清廷對明朝皇室后裔的追捕,他隱姓埋名,開始了流浪生活。朱牽用過許多字號別名,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八大山人”。
[清]八大山人《魚》

[清]八大山人《松鹿圖》

其間,朱牽曾經(jīng)削發(fā)為僧,后來又還俗。他在寺院、道觀、茶樓、酒肆之間游走,興致來了就揮毫潑墨。他懷念故國,卻無力回天,就像他在詩里寫的:“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國破家亡是朱牽的切膚之痛,他堅持用筆表達憤怒,排解情緒。他的畫中有各種桀不馴的動物:表情呆滯的鳥、瞪眼怒視的鷹、白眼朝天的魚、梗著脖子的鹿…無一不表現(xiàn)出畫家的孤憤和倔強。
宋朝詞人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優(yōu)裕,婚后與丈夫趙明誠一起收藏金石碑帖,將校勘成果合著成《金石錄》。金兵入侵后,李清照攜帶藏品南渡,接連遭遇兵火、盜竊等波折,珍藏的金石書畫盡數(shù)散失,后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令她悲慟不已。
但她并沒有消沉,而是將自己的心路歷程記錄在了《金石錄后序》中。李清照在后序里介紹了夫婦倆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jīng)過和《金石錄》的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后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聚散得失是人間常事,不必太過計較,風雨總會過去。
另一位宋朝詞人,一生都處在起起伏伏之中,他就是大文豪蘇軾。蘇軾才華橫溢,卻在官場屢屢失意,一生三次被貶,越貶越偏遠。但是每到一個荒僻之地,他都會制作美食、寫詩、交友。在黃州研究“東坡肉”,在嶺南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在海南享受炭烤生蠔之樂。他入鄉(xiāng)隨俗,毫不抗拒地融入當?shù)厣睿夷茏缘闷錁贰?/p>
蘇軾的詞作《定風波》記錄了偶遇風雨的一件小事,很能代表他的心態(tài)。詞中寫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趕路的時候遇上了大雨,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狐,蘇軾卻一邊吟詠長嘯,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一生。詼諧的語言,表現(xiàn)出他曠達超脫的胸襟。
蘇軾教會我們,失去官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發(fā)現(xiàn)美好的眼睛。就像雨天弄濕了鞋,正好可以踩水花!小伙伴們,如果春游突然下雨,你會感到掃興而抱怨,還是和同學比賽誰踩出的水花更高?
講了這么多藝術(shù)家的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得失就像四季輪轉(zhuǎn)一春天開花時不必狂喜,秋天落葉時無須絕望,因為每個季節(jié)都在告訴我們生長的秘密。遇到挫折時,試試對自己說:“看!生活又給我送素材來啦!這件事能讓我創(chuàng)造出新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