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臨潼區康復路小學文以延安精神為價值引領,在教學實施、特色建構、資源整合及體系創新方面不斷積極探索,通過動態化教學模式創新、跨學科實踐課程開發、地域紅色文化融合及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等維度,努力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教學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創新
針對“00后”學生的認知特點,構建“三維互動”教學模式。一是情境化認知。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生活模擬等方式,實現價值認知具象化。二是項目化實踐。通過開展“地域紅色文化探秘”“紅色景點講解方案開發”等任務,促進學生行為規范內化。三是生活化反思。建立“課堂觀察一行為記錄一成長檔案”評價體系,引導學生由內向外生成道德判斷??傊?,努力讓大思政課常態課程“動”起來、特色課程“活”起來、地方特色“用”起來。
構建“認知一情感一行為”三階評價模型。開發課堂觀察量表(含12項核心指標)、實踐任務卡(分基礎、進階、創新三級)、成長記錄冊(含32個行為觀察點),如在《勤儉節約》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持續4周的行為跟蹤發現,學生家庭資源利用率提升 42% 環保行為習慣養成率達 67%
特色建構:跨學科實踐課程體系
學校與陜西省工人療養院、陜西勞模工匠主題郵局共建“三階四維”育人體系,聯合開展“勞模精神激勵我成長”特色思政實踐課。認知層,開發“大國工匠”系列活動,邀請竇鐵成、徐立平、李國鵬、何菲等大國工匠和全國勞模走進學生的生活。體驗層,實施“三個一”工程(一個年級、一堂大實踐課、一次實地交流),抓住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契機,開展“致敬勞模交流會”“勞模工匠大講堂”“勞模伴我走高?!钡然顒?。傳承層,開展“職業啟蒙計劃”,通過全學科滲透、全過程評價、特色課例開發等形式,銜接中學生涯規劃課程,使學生的職業認知度提升至 78% 。
學校還基于西安地域資源,構建“三線四維”課程群。三條主線:革命歷史(八路軍辦事處)愛國情懷(西安事變)改革精神(當代勞模)。四維融合:歷史情境還原(青磚巷道傳情報)藝術表現創新(陜西方言故事)、科技手段賦能(VR重走長征路)勞動教育滲透(紅色主題手工)。
資源整合:地域紅色文化深度開發
紅色研學課程開發。構建“ 1+3+N′ 0研學體系:一個核心(延安精神),三個維度(歷史認知、價值認同、實踐創新),N個載體(紅色場館、華清宮等研學基地)。
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索。學校面向六年級學生實施“西安紅色小導游”項目,引導學生完成紅色景點數字地圖繪制、多模態講解方案設計(方言版、動漫版、沉浸式)以及革命文物活化案例開發。
體系創新: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
校際協作機制。學校與西安工程大學共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共同體”。一是課程協作,聯合開發美育、勞育教育實踐協作跨學段課程。二是資源共享,開展社團協作、參觀各類科學博物館、共建數字資源庫,組織兩校學生開展校內外思政類文化活動,強化兩校教師交流。三是實踐聯動,舉辦“勞模工匠進校園”系列活動、學生作品聯合展示等。
教師發展支持。建立“雙導師”培養機制,舉辦教學創新工作坊,開展課程思政案例研討、課題協同研究。
理論深化:家國情懷的教育哲學思考
建構“家國情懷”三維結構模型?;A層—家庭情感即親情,擴展層—家鄉認同即鄉情,升華層一國家意識即愛國。構建“家一鄉一國”情感培育路徑?!凹彝ゾS度”培養親情責任,“故鄉維度”培養知鄉護鄉意識,“國家維度”奠定鑄魂育人根本。
厚植家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學校通過教學創新實踐,將延安精神從理論認知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轉變。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構建“西安紅色教育環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生態系統,為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可復制的實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