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從單一知識技能型向綜合素養型轉變,這促使學校教育積極探索更貼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育人模式。成都高新區芳草小學適性德育強調“雙向評價,奠基成長”—構建‘ 2+2 ”雙結合評價體系。
合格性評價。培根課程以國家課程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導,涵蓋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等五類課程,旨在深度挖掘學生在品德修養、道德認知與行為實踐等方面的發展,全面且細致地評估學生的成長。
發展性評價。育苗課程評價以少先隊活動、校園節等為載體,旨在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等,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長足發展。芳華課程強調多學科參與和家校社協同。關注學生道德成長過程,確保學生具備基本道德素養,激勵其不斷進步。
適性德育評價的策略研究。一是豐富與拓展的評價內容。通過開展家庭德育活動、組織社區志愿服務,結合家庭反饋、學生自我評價,為學生制訂個性化德育提升計劃,激發學生積極性,促進其長足發展。二是明確且分層的評價標準。學校、家庭和社會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分階段、分個體制定具體評價標準。低年級注重基本行為規范培養,高年級側重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能力培養,為特殊才能學生制定差異化指標,并為不同階段學生提供自我評價指引。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摒棄單一主體評價,引入學生自我評價、全科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構建全方位綜合評價體系。四是強化評價結果與應用。將評價結果與學生成長各環節緊密相連,依據評價結果制定個性化育人方案。針對團隊協作能力弱或道德認知有偏差的學生,分別組織團隊拓展活動和安排專門輔導課程。五是運用信息技術賦能。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和時效性。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使德育評價得以從傳統的單一化、靜態化模式,轉向多元化、動態化和智能化。
適性德育評價的成效展望。學校適性德育評價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對學生成長起到了多方面的促進作用。
道德認知與行為習慣養成。在基礎課程評價中,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等課程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提升。育苗課程和芳華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此外,參與這些課程活動還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
展需求。
自我認知與反思能力增強。學校高度重視學生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在各類課程活動后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這種自我認知與反思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實現自我成長與發展。
個性關愛與潛能得到支持。適性德育評價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評價標準和發展計劃。對于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提供更多展示和發展的機會。對于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的學生,給予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幫助。這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發展,充分發揮自身潛力。
盡管適性德育評價取得了諸多成效,但仍面臨社會環境復雜、家庭教育差異、教師德育能力參差不齊以及學生個體多樣等挑戰。社會不良信息干擾學生道德認知,部分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品德培養,教師德育意識和能力的差異影響德育效果,學生個體差異增加評價難度。
未來,學校需持續優化適性德育評價體系。不斷豐富評價內容,加強家校社的協同評價;明確分層標準,確保評價精準有效;采用多元評價方法,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強化評價結果的應用,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