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科學教學應圍繞核心素養發展,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中提升綜合能力,實現從知識傳授向素養導向的轉變,重視科學思維的培養。以浙教版七年級下冊《運動和力》中的“摩擦力”為例,該節內容綜合性強,涉及參照物、慣性、受力分析等知識點。“摩擦力”是初中科學的教學難點,因具有“不可見性”,判斷其存在、方向和大小時需具備較強分析能力,不少學生常因理解不清產生認知偏差,影響后續學習。傳統教學重知識講授輕實踐應用,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難以建立深層理解。筆者認為,針對這一問題,可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將學習置于真實情境中,通過設置挑戰性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討論、實驗與推理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提升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切實落實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尤為重視問題設置環節,注意滿足以下幾點-
問題設置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教師作為課程的設計者與引導者,應基于對教學目標、內容的準確把握,設計具有導向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掌握核心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和協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時介入指導,提高課堂效率,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與科學思維方式。如“摩擦力”雖貼近生活,但學生常誤認為它只是一種阻力,一定會阻礙物體運動。為糾正這一概念,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汽車剎車時為何停下?又是如何啟動的?第一問學生往往易于回答一剎車時的摩擦力為阻力。在回答第二問時,他們大多遇到困難。此時,教師可結合冰面打滑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輪胎與地面間的摩擦力實際上是一種前進動力。在此基礎上,啟發他們列舉走路、騎車等實例,歸納出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進一步地,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牛頓第一定律,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從而深化對“運動與相互作用”這一科學觀念的認識。
問題設置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基于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創設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發展其科學思維與合作能力。如“靜止的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是學生常見的認知難點。教師可引入生活中的典型情境:顧客站在斜坡式自動扶梯上隨其勻速上升。通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關注“相對運動趨勢”這一關鍵點,并提出問題:“此時顧客是否受到扶梯施加的摩擦力?若有,方向如何?”在這一情境中,顧客的“運動狀態”有助于引發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思考參照物的選擇。經過討論后他們可以明確:判斷是否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參照物應為與其直接接觸的扶梯表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問學生的判斷依據,鼓勵他們用證據支持觀點。隨后延伸提問:“若扶梯是水平運行的,人站在上面是否仍受到扶梯的摩擦力?”這一問題可用于拓展分析“上下疊放物塊、傳送帶上的物體”等典型情境,幫助學生建立認知模型,進行系統的受力分析,提升模型建構與推理論證能力。
問題設置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習慣存在客觀差異,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學情,做到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以“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為例,教師可先引導全體學生猜測可能因素,讓基礎較弱的學生也有機會參與表達。隨后,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猜想”,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明依據,培養其科學推理意識。在實驗方案設計環節,可實行差異化指導。如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圍繞“如何測量摩擦力?”“實驗中如何控制變量?”等問題逐步完善思路。一般學生可參考教材方案,在問題鏈的引導下理解實驗原理與步驟。課后,教師可組織反思與改進討論,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實驗設計能力。
總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避免問題導向流于形式,應結合生活情境設計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幫助他們實現知識的應用和遷移,真正推動教學從“師本”轉向“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