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面臨一個選擇:如何安排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是緊密嚴苛還是適當寬松?二者反映出不同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其差異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當前,許多家庭和學校過度追求密集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忽視了教育中必要的“留白”。筆者認為,應當充分強調留白教育的核心價值一它不僅不是教育的缺失,反而是培養孩子自主性、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家庭和學校要充分尊重青少年兒童作為獨立生命體的內在發展規律與節奏,相信其天生具備自主探索、學習和成長的潛能。好的教育應為這種潛能的自然生發提供必要的土壤,也就是通過“不教”來達到更深層次的教育效果。
不要讓“過度”摧垮孩子的身心
許多父母因擔心孩子貪玩浪費時間,往往把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風”。筆者曾主持過多項全國中小學生調研課題,發現中小學生的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占比在 70% 以上。北京師范大學2018年的家庭教育調查發現,75% 以上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在班級前10名。在這樣的高期待下,父母給孩子加作業、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孩子忙得團團轉,便成了一種常態。
學校生活可能更緊張。2025年5月22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題為《便秘的中學生,和被忽視的如廁自由》的報道,其中列出連續一周沒有排便的女中學生喬嫚的作息時間表:早上5:50起床,6:30前進入班級早讀,中午12:00下課回家,13:50抵達學校上課,18:15下課,其間有30分鐘的時間在食堂吃晚飯,晚自習從18:45持續到 21:50 這是喬嫚所在中學里14000余名學生共同的生活軌跡。學校將學生的生活切割成精準的刻度,精密地計算著他們吃飯、睡覺、通勤的每分每秒。學生如同高速運轉的機器零件,在規定的時間內
做著規定的事情。
當前家庭與學校的過度教育傾向,主要源于盡快提高學生學業成績這一目標,但這種過度緊張的安排忽視了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與個性差異,甚至可能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負面影響。教育的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與幸福。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究竟什么樣的教育能夠促進人的發展與幸福?筆者認為,培養青少年兒童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社會與情感能力定義為人在實現自標、與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緒過程中涉及的能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社會情感學習確定為6個維度: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他人認知、他人管理,集體認知、集體管理。顯然,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核心目標是養成健全的人格,而社會與情感能力是核心要素。那么,我國中小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狀況如何呢?2019年,OECD首次開展了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的首輪國際大規模正式測評,共有9個國家的10個城市參與,蘇州作為中國唯一的城市參加了世界首測。
蘇州市10歲組學生在首測中總體成績遙遙領先。15個項目中,10個項目在世界參測城市中排名第一、2個第二、2個第三、1個第五,這是令人欣慰甚至驕傲的。但蘇州市15歲組學生的測試成績并不理想,國際排名普遍下降,創造性、抗壓力、活力一落千丈,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墊底。這讓我們不禁追問和思考:為何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如此大的退步?我贊同一位蘇州教育專家的質疑:中學生驚人的退步與競爭激烈的中考制度有沒有關系?隨著年級的升高,教育是構筑人與人之間學習的壁壘還是促進合作學習?以犧牲學生的健康和幸福為代價的升學,意義何在?
毋庸置疑,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是扼殺青少年兒童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共情合作能力的罪魁禍首,而過度教育與應試教育密切相關。
留白教育的三大價值
當探討過度教育與留白教育之間的差異時,實際上是在探討教育的價值和人才成長的規律。我們可以從一個鮮活的案例說起。2025年3月10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獻給春天的講演:相信》,講述人是“90后”、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該公司開創了全球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機器人的技術先河,研發的四足機器人已占全球近七成的銷售份額。2025年央視春晚扭秧歌的機器人就來自這家公司。可是,王興興高中3年英語成績只及格過3次,他將所有課余時間傾注于發明創造。他堅信: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王興興獲得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不是學霸,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正是得益于留白教育使他能夠專心致志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教育家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提出:“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他還特別指出:“我個人反對過分的考試制度的存在。一般學校把兒童全部時間占據,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陶行知深刻論述了教育教學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而實施留白教育是兒童解放的一個重要標志。
“留白”本是中國藝術作品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即為了使整個作品更協調精美而留下相應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間。教育引用“留白”這一概念是因為育人更需要留有成長的自由空間。留白教育對于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究竟具有哪些特殊價值呢?
第一,留白教育是對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與閑暇權等權利的尊重,是培育其自主性的必然選擇,是兒童友好理念的體現。“留白”意味著兒童有可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自主選擇玩具、書籍,到規劃一段時間的活動,這些過程鍛煉了他們的判斷力、責任感和對自我需求的覺察力。留白教育的體驗提升了兒童獨立思考與自我管理的能力,讓他們從“被安排者”成為“自我主導者”,為未來獨立生活奠定基礎。
第二,留白教育能夠滋養好奇心,激發創造力。高度結構化的活動往往有固定的流程和“正確答案”,限制了兒童想象的空間。“留白”則提供了“胡思亂想”和“天馬行空”的自由。當時間不被排滿、環境不提供現成答案時,兒童才有機會去發現問題。無聊往往是好奇心的起點。“留白”讓兒童有機會觀察周遭細微之處,產生諸多疑問,并驅動他們主動去尋找答案。這樣的探索發展了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提升了問題解決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這些恰恰是未來創新的核心素養。
第三,留白教育能夠在自然開放的時空里鍛造兒童的抗挫力或心理韌性。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遭遇失敗和挫折是必然的。在留白空間內,這些“失敗”通常不涉及重大后果或成人的評價壓力。兒童有機會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體驗挫敗感,學習調整策略、尋求幫助或接受結果,并從中恢復。抗挫體驗提升了他們應對逆境、管理情緒、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增強了心理彈性,這是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素質。
留白教育的兩大原則
留白教育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種積極的引導。留白教育有兩大原則需要把握,一是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二是不同類型的教育都需要體現“留白”。
留白教育既需教育者打開視野,更依賴于良好的教育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總目標,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學科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生活教育,社會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實踐教育。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這三種教育的相輔相成,而絕非將三種教育都歸結為單一的學科教育。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忽視生活教育和實踐教育,可能給青少年兒童的成長造成嚴重傷害。
在以上三種教育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留白教育能否充分體現,是檢驗教育機制完善與否的重要尺度。實施任何一種教育,教育者都要有意識地留出時間、內容、過程、評價等方面的空白,激發青少年兒童的自主性、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例如,一位經濟學家回憶其少年時代當家的經歷說,母親把工資給他,讓他想辦法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他便與伙伴們精打細算聯手購物,這段經歷成為他最深刻的經濟學啟蒙。由此可見,成功的留白教育是通向自我教育的橋梁,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也使留白教育效果更佳。
“留白”是一種充滿尊重與智慧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它以信任和放手為兒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長空間。面對過度追求效率的教育現狀,倡導和實踐留白教育,是破解教育弊端、回歸教育本真、培養時代新人健全人格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