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許多教師都曾經歷過職業倦怠的困擾——最初的熱情被日復一日的成績壓力和紀律管理消磨殆盡,廣東省江門市新會陳經綸中學教師陳錫也不例外。從初為人師時的嚴苛與迷茫,到發現幽默施教的魔力并以此重塑教育生涯,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次個人成長的見證,更揭示了幽默在教育中的深層價值:它能化解師生隔閡,激活課堂活力,成為傳遞教育智慧的隱形橋梁。正如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教育家》: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嘗試將幽默融入教育教學的?幽默施教對于您的教育生涯有什么樣的影響?
陳錫:初為人師時,我也跟大多數老師一樣非常追求成績,最關注的就是每次考試的班級平均分,以及學生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按時完成作業。“不能遲到”“不能在晚修課上講話”“必須按時交作業”“必須保持教室的清潔”…都是我教育學生的口頭禪。那時的我認為,嚴肅、直接的教育方式一定會換來好的教育效果。但實踐證明,這種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是很差。從教第四年,我就深陷職業倦怠的泥沼,時常覺得當老師沒意思,每天只顧著抓成績,導致沒能跟學生搞好關系,絲毫體會不到當老師的幸福。
為何會這樣?我苦苦思索。后來,通過閱讀教育雜志,瀏覽教育名家的文章,我終于領悟到:是因為自已的教育專業素養還遠遠不夠。當老師一定要善于研究,教育是很專業的事,有許多東西值得研究,并非只有分數。教師要“眼中有學生”,追求和諧的師生關系。于是,我走上了不斷學習、自我提升的修煉之路。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教育名家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質一一幽默感。
例如,王曉春老師就曾成功地將幽默應用到班級管理中。有一天,因為下了冬天的第一場雪,學生異常興奮,整個課間都在玩雪。直到上課鈴聲響起,教室里仍亂作一團。甚至連王老師喊“起立”后,學生依然無法安靜下來。于是,王老師耐心地等待學生自行安靜后,突然說:“昨天的天氣預報播報錯了!應該這樣報一‘明天陰有小雪,人心浮動,教室大亂’。”結果,學生都笑了,注意力也慢慢地集中起來。這個案例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幽默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它可以輕松、高效地解決許多教育管理難題。反觀我的班級管理,效果之所以不理想,正是因為我的管理方法過于嚴肅、直接,缺少幽默元素。
從此,我對幽默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搜集各種有關幽默感的資料進行學習。在研究中我發現,具有幽默感的教師更有魅力,更受學生歡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的基礎,而幽默感則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良方。當學生犯了錯誤時,如果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有分寸地進行幽默化處理,學生就可以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善意、理解和寬容,從而消除抵觸或叛逆情緒,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講解得通俗易懂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會被迅速激發,課堂教學也變得更高效。著名演講家海因茲·雷曼麥曾說過,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容易讓人接受。
于是,我一邊有意識地將幽默元素應用于教育實踐,一邊總結、提煉教育教學中的幽默智慧。慢慢地,我的班級管理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學生也越來越喜歡我的課,我逐步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大家都親切地叫我“錫哥”。
《教育家》:您提到“幽默能讓課堂高效且輕松”,能否分享一個用幽默工具將枯燥知識點趣味化的例子?
陳錫:課堂上,我常運用擬人化手法趣味解釋所學的化學物質
在化學世界里住著四類人,它們分別是男人、女人、兩面人和佛系人。
一般來說,當男人遇到女人,它們就會激起愛情的火花,發生激烈的化學反應,就像金屬鈉遇到水一樣,它們相愛的步伐誰也攔不住(學生大笑)。
那什么是兩面人呢,如金屬鋁就是這類人,它不但和酸反應,還能和酸的死對頭強堿反應,是典型的兩面派(學生大笑)。
佛系人,就是指那些最外層電子數已經達到穩定結構的物質,如稀有氣體分子,它們信奉的是:我孤獨我存在,百年孤獨更精彩。所以它們都是單原子分子,絕對的“單身狗”(學生大笑)。
《教育家》:當前,教育“內卷”加劇了學生的競爭壓力與焦慮情緒,而幽默被認為能夠緩解課堂的緊張氛圍、降低學生的心理負擔。在教學實踐中,您如何通過幽默策略幫助學生以更輕松的心態面對學業競爭,能否分享一個案例?
陳錫:高考前,我這樣為學生減壓打氣—
師:“同學們,草原寬廣嗎?”
生:“寬廣。”
師:“比草原更寬廣的是什么?”學生一時語塞。
師:“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那比海洋更寬廣的是什么呢?”
生:“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
師:“那比天空更寬廣的又是什么呢?”學生再次語塞。
師:“比天空更寬廣的是高考的考試范圍。”此言一出,學生們都“哈哈”苦笑起來。
師:“所以,在接下來的最后幾天里,希望大家都能把所有化學課本看一次,以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
師:“那么,比考試范圍更寬廣的又是什么?”“還有?”學生們都好奇地看著我,目光充滿期待。
師:“比考試范圍更寬廣就是 一看高考成績時的胸懷。”學生紛紛笑了起來。
師:“對于高考,我們盡力就行,人生最重要的應該是奮斗過程,至于結果嘛,就一切隨緣吧。只要我們曾經用心奮斗過,足矣。所以,我祝愿同學們高考能取得最理想的成績,也希望大家任何時候都擁有最寬廣的胸懷,任何時候都做一個幸福的人。”
《教育家》:當今的學生成長在數字化時代,其注意力容易被各種因素分散,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幽默施教如何讓他們更專注?
陳錫: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分鐘。教師在課堂上圍繞教學內容適當幽默一下,既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又能讓他們笑一笑,適當休息一下。
課前幽默引入,激發興趣,讓學生快速專注于要學習的內容。例如,這樣引入乙酸(醋酸)和乙醇(酒精)酯化反應的學習:錫哥煮肉時加白醋過量—太酸了—一籌莫展—“酒神”出現—加入白酒—酸味消失—變得醇香一引入課程學習。
上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適當發揮,通過幽默調侃的方式激活課堂。例如,春天早上的第一節課,講臺下面一片寂靜,還有幾位學生昏昏欲睡。“同學們,在烯烴大家族中,除了乙烯,還有其他烯烴嗎?”我提出問題,緊接著公布答案。“在烯烴大家族中,乙烯的哥哥有丙烯、丁烯、戊烯等,當然,還有一個,那就是站在你們面前的—陳錫(烯)。”學生聽罷哈哈大笑,又精神抖擻起來。
《教育家》:近年來,教育領域日益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您的幽默施教如何體現這一理念?
陳錫:在高中階段進行幽默施教,需兼顧學生的心理特點,并把握好尺度。
第一,幽默批評、提醒學生時,盡量不指名道姓,堅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第二,公開幽默調侃某位學生時,只找性格外向、平時和老師關系比較和諧的學生。對性格內向的學生,更適合在私下對其進行幽默激勵。
第三,幽默不是對學生說低級笑話。例如,教師不應該笑話學生:“你今天的坐姿不端正,看起來就像一攤爛泥。”如此嘲笑、挖苦學生的所謂“笑話”并不是幽默。或許教師只是想提醒學生注意坐姿,或許教師只是想調節氣氛,無意傷害學生。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學生會認為教師是在取笑他,會感到非常難堪,從而導致師生關系緊張。
第四,幽默不是惡意吐槽。例如,教師不應該向學生吐槽:“你這次考試的成績太差了,完全不如以前。”“你這次的作業做得太差了,不如 ×× 做得好。”這樣的話語不僅有損教師的形象,而且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第五,幽默不是油嘴滑舌。如果教師說話油滑,就會讓學生感覺教師不夠真誠,容易認為教師在戲弄自己,從而對教師產生反感。
《教育家》:現代教育文明倡導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而幽默往往能夠消解權威距離,增強師生互動。請結合您的體會,談談這種情感聯結對教育效果有何影響?
陳錫:在幽默施教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善意、對他的理解、對他的關懷。
一天早讀時間,我來到教室,學生們都在大聲讀書,但坐在教室后面的男生小兵卻一聲不吭。我悄然走近,原來他正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課外書。我輕輕拍了拍他的肩頭,扭頭看到我的小兵連忙把書收起來,然后開始忙亂地尋找那本要讀的語文書。
“將那本《一千零一夜》帶上,跟我走吧。”我注視著小兵輕聲說道。
來到辦公室,小兵把書交給我,然后站在我身邊,垂頭喪氣地等著我的批評。我順手搬來一張凳子,招呼小兵坐下,他一臉驚愕,連聲道謝,然后坐了下來。
“這本書很精彩,所以你早讀時忍不住拿出來看是嗎?”
“是的,老師,我錯了,我不應該這樣。”小兵連忙向我認錯。
“按照班規,早讀看課外書該怎樣處理?”我看著小兵問道。
“沒收保管一個月。但是但是這本書是我從圖書館借來的,這個星期天就要歸還了。老師,您能否通融一下?”小兵向我央求道。
“也行,不如這樣吧,這本書你現在就可以拿回去,但是你得接受另一項懲罰。”
“什么懲罰?”小兵瞪大眼睛好奇地看著我。
“在這本《一千零一夜》中,宰相的女兒給國王講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終于讓國王醒悟,她憑著自己的努力拯救了千萬女子。為師就懲罰你向這位宰相的女兒學習,堅持一百零一天高質量的早讀,用自己的努力鞏固薄弱的語文基礎,努力書寫自己精彩的一百零一天,如何?”我看著小兵微笑地說道。
“行!行!我一定努力堅持一百零一天!”當聽到居然是如此的“懲罰”時,小兵笑了起來,然后連連向我保證。
果然,經歷這件事后,小兵的早讀表現越來越好。在這件事上,我巧妙地把“懲罰”和學生偷看的課外書關聯起來,讓“懲罰”變得活潑幽默起來。學生在樂于接受“懲罰”的同時,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包容。
《教育家》:您在書中提到“幽默是可學習的技術”,新手教師如何快速掌握這些工具?您最希望讀者從您的書中帶走什么?
陳錫:一是多模仿。我的兩本書中很多案例是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的。例如,為了激活課堂,讓學生從沉悶中活躍起來,可以套用“老師臉上有點什么?”的案例。二是勤思考。書中每個案例后面都有幽默工具的總結,只要教師們愿意學習,愿意思考,總會掌握不少日常教學中能運用得上的幽默工具,讓自己逐漸具備幽默思維。
《幽默感:成為學生更喜歡的老師》一書呈現了我在教育、教學方面幽默施教的片段,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班級管理、課堂教學、激勵學生、批評學生、化解尷尬、班會課、和學生私下交流等,為大家呈現了一幅校園幽默施教的“全景圖”。
《做一個幽默的老師:讓學生在歡笑中成長》,則聚焦各類具體問題的幽默解決方案,如怎樣對學生使用手機問題進行管理、怎樣讓學生學會文明用語等,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幽默解決具體問題的“百寶箱”。
我希望讀者不但能從書中帶走一個個具體的幽默施教技巧,更能通過幽默施教習得一種全新的教育態度:教師要有無私的愛心、寬廣的胸懷,努力追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讀編往來】

翻閱《教育家》6月第二期,張曉璐老師的《激勵學生需要“私人訂制”》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
初登講臺時,我曾迷信“小紅花”的魔力,認為整齊劃一的獎勵機制能夠激勵所有學生。直到遇到學生小林,當我按照慣例表揚考試前三名的學生時,他眼中閃過的黯然讓我意識到“一刀切”的激勵方式可能正在傷害某些學生的心靈。正如張老師所言,學生的性格具有差異性,需要“因人施獎”。后來,我特意為小林設計了“最具深度思考獎”,他的學習熱情隨之高漲。
教學中,我還深刻體會到“邊際效應”的威力。去年,我帶領學生設計了班幣,使用班幣進行獎勵,初期效果顯著,但一段時間后學生用班幣兌換獎品的熱情明顯下降,正印證了張老師提出的“因需施獎”原則。于是,我將單一的獎品兌換改為“獎勵菜單”,靈活的激勵方式重新點燃了學生的積極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張老師提出的“因時施獎”。上學期,班里的后進生小王在課上分享了一個新穎的觀點。我立即帶領全班同學為他鼓掌。這種及時強化讓他的學習狀態持續改善。
教育的藝術在于讀懂每個獨特的心靈,為之譜寫恰到好處的激勵音符。
宜賓市一中翠屏初中教師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