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孩子們該如何度過?
有些孩子晚上不睡、早晨不起,還有些孩子整天手機不離手,為此不少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到各種培訓機構,希望孩子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還有一些家長將孩子的假期時間排得滿滿的,導致孩子感慨“放假比上學都累”。如果把孩子當前的狀態用繪畫中的美學原則進行類比,他們的生活就像被涂滿顏料的畫布,密不透風的壓迫感撲面而來。根據“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平衡原則,孩子們的人生畫卷應該“留白”,給他們留下完善的可能,留下發展的空間,留下想象的余地。但是,這卻成了當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奢侈品”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其原因,可能是“信任”與“不信任”兩個極端思維在交互影響。一方面,我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好自我管理,不相信自由生長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們又極度相信外在的教育力量,自信地認為孩子都是被教育出來的。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在當下這種“滿滿當當”的教育安排下,孩子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被安排成受教育時間,導致不少孩子總有一股脫離教育的沖動,“躺平”、拒絕上學、手機成癮等現象越來越普遍,而這加劇了我們把孩子的時間排滿的沖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面對現實我們可能有各種無奈,雖然出發點是“為孩子好”,但如果這些安排與孩子的健康成長發生沖突,那么我們就必須正視這種令孩子們感到室息的成長環境。我們應努力走出焦慮,主動按下暫停鍵,調整孩子們的成長軌跡,用更多的理性和科學的分析為孩子們的成長“留白”。
留白,尊重孩子自然生長的力量
人和世間萬物一樣,都遵循著自然的生長規律,需要張弛有度的生活節奏。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的個體,身心健康難免受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各有所長亦有所短。“全面發展”不應等同于追求樣樣精通,但遺憾的是,當下不少家長曲解了這一理念,甚至不惜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盲目打造所謂的“斜杠少年”,這無異于拔苗助長。

留白,是對孩子自然生長力量的尊重與信任。教育,很多時候不是你對孩子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你給孩子的生命成長提供了什么樣的時空和生態。我們小時候生活的物理空間和人際環境是自然的、生態的,出門就有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交流互動中難免有分歧、沖突。在解決分歧、沖突的過程中,我們提升了自已的能力,理解了人際關系的規則與交往的尺度,這或許比把孩子送到情商培訓班進行專門的集訓效果要好得多。
學習書本知識也需要源頭活水,即豐富的生活體驗。因此,我們要在生活中給孩子“留白”,讓他們在生活中豐富經驗,為系統化、邏輯化、體系化的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同時,讓鮮活的生活、靈動的經驗豐富孩子的生命體驗,讓他們的“身一心一靈”獲得平衡發展。
留白,給予孩子自主成長的機會
我們在陪伴孩子時常常發現:孩子被管得越緊,反而越不自覺,家長和教師是否在場,他們的表現會出現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處在他律之下,沒有發展出自律的能力。自律能力在培養初期的確需要通過他律進行規范,但更需要教育者在合適的條件下逐步放手,給孩子的自律成長創造空間。
現在,不少家長片面地認為,只要自己和孩子苦一苦,堅持到孩子上大學全家就解放了,然而現實并沒那么理想。不少大學生從小生活在家庭與學校無縫對接的管理之下,很少有機會進行自我管理。當進入大學階段,生活和學習都需要他們自主規劃協調,這對他們自控力的要求陡然增加。一些沒能適應的大學生開始了日夜顛倒、手機不離手的生活,甚至有些大學生頻繁逃課,以至于出現無法完成學業導致被退學等現象。
這一定程度上是家長在嚴格的管教過程中缺少“留白”所致。在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不強時,對孩子進行管教是必要的,缺少管教的孩子沒有邊界感,對規則缺乏敬畏心,缺少集體生活的基本能力,這顯然不可取。但是,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尺度和方式不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就很容易導致孩子的逆反行為,讓管教效果適得其反。教育的藝術,也是教育中最難的,就是在規則的教導中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與自控能力適當放手,給管教“留白”,給孩子適當的自控機會。
自律、自控是一種能力,只有在練習中才能獲得并提高。如孩子處在小學階段,親子之間可以商量并形成一套可行的假期生活計劃與學習計劃,這有助于培養孩子有序生活的能力。在幫助孩子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切忌把每一個時間段都排滿,而應該在計劃中平衡好勞動和運動、學習和娛樂、獨處和集體活動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孩子留下可以自由、自主支配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發展新的興趣,在自主安排中提升自律、自控的能力。
留白,賦予孩子自由創造的可能
不少家長反饋,現在的孩子“不會玩”,只要不做作業就玩電子產品,甚至有些孩子在假期不愿出門,家長也很難帶動。這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并不“無聊”,一旦他們拿起手機,
閑暇時間就會被填滿。
回憶我們這代人的小時候,暑假里,房前屋后、院墻內外,三三兩兩的孩子聚在一起,或者爬樹上墻,或者蹲在角落玩著自創的游戲這是一個人待著“無聊”的結果,“無聊”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兒時的我們總能想出各種游戲一起玩耍,設定規則,在協商討論甚至爭吵中不斷改進和迭代。
在電子產品充斥的今天,教育者要注意電子產品的管理,為孩子創造“無聊”的時間,這正是給他們的精神世界“留白”以暑假安排為例,一方面,家長要和孩子共同做好假期的規劃,做到規律作息、勞逸結合,讓假期生活并然有序,促進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把孩子的時間填滿,不要讓他們變成時間的陀螺,不停歇地在各種輔導班里旋轉。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假期的“留白”。
首先,平衡好“留白”與計劃。“留白”是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時間,他們可以在這個時段發發呆,天馬行空地想想這、想想那,讓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為了讓整個家庭對“留白”達成共識,可以將“留白”納入一日生活計劃,使其得到制度保障,以免有的家庭成員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總有一種想把他們的時間填滿的沖動。
其次,平衡好“留白”與規則。不少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利用“留白”時段隨心所欲地玩手機。這不僅難以達到“留白”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隱患。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為了保證“留白”的效果,家長可以針對“留白”時間設定底線規則,讓孩子理解“留白”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最后,平衡好“留白”與指導。“留白”時間里,只要孩子沒有危險隱患,家長就應該少一些嘮叨、少一些干擾。如房間的整潔問題,不要孩子剛打開工具箱,家人就在身旁不停嘮叨“亂死了,都沒地方下腳了”“瞎搗鼓什么呢”,等等。“留白”時間要秉持的原則是孩子不找你,你不要去找他,更不要在他沉浸其中時評頭論足。如果一些孩子已經形成了對父母的依賴,這時父母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自己安排、自己探索,避免掉入過往親子的慣性關系中。
總之,給孩子的成長時空和精神世界“留白”,不是放任孩子,更不是對他們生命的浪費,而是高瞻遠囑地引導他們拓展生命的寬度、積累生命的厚度,讓他們學會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積極塑造一個嶄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