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旨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同時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差異化教育是在平等的前提下,提供類型多樣、特色鮮明且適合個體差異的適切性教育,它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成長需求,是推動“雙減”落地的重要路徑。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泉欣小學積極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以“讓每一片葉子獨特豐華”為辦學理念,以“減負提質,促進每一個學生的蓬勃生長”為育人目標,深入探索尊重差異的多元化培養模式。學校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意圖減輕學生和家長的負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逐步實現“助長容短”“讓每一個學生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的育人愿景。
差異化課程體系:讓“雙減”落地生根
實施差異化教育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路徑,而課程體系建設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撐。泉欣小學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資源和辦學實際,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為出發點,推動課程改革,構建了融合、多元、開放的“尊重差異的生長課程體系”。該體系強調資源整合、學習方式的選擇及個性化的多元發展,旨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豐富多元的校園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成長節奏,真正實現“減負不減質,成長更精彩”。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努力適合“每一個”。學校結合學生個體差異,把握“融合”“分層”兩大關鍵詞,推動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以確保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適切的課程中獲得成長。一是跨學科融合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鼓勵教師通過年段內不同學科間的聯合教研,結合多門相關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開展主題式學習,增強學生的知識整合與創新能力。如“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活動,教師融合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引導學生在雙語誦讀、歌舞表演等活動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綜合能力。二是分層素養發展課程,旨在精準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級或能力水平開展分層素養培育,如為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分別組織講故事、演講和辯論活動,循序漸進地提升他們的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獲得適性成長。
校本課程特色化實施一努力發展“每一個”。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強調實踐性、綜合性與協作性,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開設了兩類課程,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發現興趣、發展專長。一是普惠化的技能型課程,為全面成長提供公平的機會。學校聯合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單位,開設涵蓋藝術、體育、科技等領域的普惠課程,如小提琴、足球、編程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多元嘗試中發現并發展自身興趣。二是可供選擇的發展型課程,為個性成長打通路徑。學校尊重學生的差異與興趣特長,提供多元化可選擇的校本課程,如開發綜合學科發展型課程,創新性實施自治社團課程,面向畢業年級推出“項目·融合”課程。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跨班級、跨年級選課;引導他們在自主創設、招募、授課、管理的社團課程模式中,找尋未來的方向、收獲成長的力量;鼓勵畢業年級學生融合多學科知識與技能開展小課題研究,如“小學生對非遺認知度的調查與研究”“不同顏色的光對睡蓮生長的影響”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規范的研究歷程。
在校一日時間重構,打造學生專屬課程表。為最大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生活質量,學校創新優化學生的在校時間,通過“長短課結合 + 彈性課后服務”模式,助力每位學生在自主選擇中實現個性化發展。一是分層走班,精準匹配學生需求。每日下午設置50分鐘的“長課”走班時段,學生可根據學業水平與自身興趣,自主選擇普惠化的技能型課程或學科分層課程、社團活動、小課題研究,實現“一人一課表”的個性化學習。二是課后服務,拓展成長空間。課后服務時段,學校開設了63門素養拓展課程,涵蓋學科提升與綜合實踐兩大類,既鞏固學生的學業基礎,又滿足其特長發展需求。三是彈性作息,保障師生共贏。實行教師“早到早走、晚到晚走”的彈性工作制,在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兼顧教師的休息權益,重視師生的身心健康。
“一體兩翼”生長課堂: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提質增效的核心環節。學校通過構建“樸華智慧生長課堂”一體兩翼實施框架,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該框架以“樸華智慧生長課堂”為主體,以基于學生立場的“學導案”設計和尊重差異的作業設計為兩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樸華智慧生長課堂”。該課堂強調每個學生的獨特性,以尊重學生生命尊嚴為出發點、以學生發展為根本,構建真實、和諧、快樂的課堂生態,營造主動、生動的氛圍,通過“問題鏈”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它承認學生個體差異,通過營造自主、信任的氛圍,喚醒學生潛能。教師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思考,動態生成教學內容,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引導策略,實現共同發展。此外,學校倡導深度學習,堅持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動為主線,構建“自主獨學、研討互學、分享群學、分層評學”四環節流程,嵌入探究、體驗、合作學習,并借助翻轉課堂,凸顯學生自主性,引領小組合作,促進協同成長。

基于學生立場的“學導案”。“學導案”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案,包括“目標定位→"任務驅動→"學法引領→享受過程→學后反思”五大流程。內容呈現上,注重契合學生認知特點,提供利于其自主學習的“腳手架”;內容選擇上,評估學生的學習起點,提供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結構化學習材料,允許他們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學習路徑。這種設計不僅支持自主學習,還增強了學生間的互動與合作,提升了學習效果。在“學導案”中,學校還專門設計了包括學習基礎、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學情分析雷達圖。
尊重個體差異的作業設計。學校堅持守正創新,在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長的基礎上,推動作業設計向多樣化、分層化、結構化方向發展。學校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因材施教原則,設計基礎題、拓展題、挑戰題等不同層次的彈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因人設題”,緩解家長焦慮。具體而言,作業融合紙筆練習與實踐操作、自主完成與小組合作等不同形式,探索項目式、主題式、跨學科等設計,增強趣味性及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此外,學校推出名為“365里路”的“冬蓄”“夏長”假期實踐作業體系,將核心素養融入其中,構建以體驗性、探究性為核心的項目化作業生態。實踐作業的選題貼近社會熱點,鼓勵學生走進社會、動手實踐,提升自身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這一設計還強調開放與選擇,采用“必選 :+ 樂選+ 自選”的多元路徑,賦予學生自主權,引導其學會自我管理,實現個性化成長。
泉欣小學通過差異化教育實踐,有效落實“雙減”政策。近年來,學生在藝術、體育、科技等領域屢獲佳績:交響樂團多次榮獲省市一等獎并登上國內外的舞臺;田徑、射擊、棒壘球等隊伍在各級賽事中表現優異,學校被評為“濟南市青少年田徑后備人才培訓基地”;“小研究員”累計斬獲市級以上獎項百余項,學校被評為“濟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此外,家長的滿意度持續提升,辦學特色獲教育主管部門高度認可。
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學校致力于營造自由包容的成長環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個性特質,在適度引導中靜待生命的自然綻放。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持“教育即生長”的理念,尊重差異、賦能成長,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多元包容的環境中綻放獨特光彩,朝著“創辦學生喜歡的理想學校”這一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