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亟須突破學校教育單邊發力的傳統模式。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科,憑借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獨特屬性,可以起到有效連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作用。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教材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基于該學段學生認知特點與家校共育痛點,通過構建家校協同的語文學習共同體,打通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最后一公里”。
游戲化學習激活家庭語文實踐
二年級學生處于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往往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游戲化的學習需求強烈。學校可引導家長在家庭中設計趣味化的任務,將識字、拼音等基礎能力訓練融入親子互動場景
在識字學習中,家長可以在漢字的拆解與重組中夯實孩子的識字基礎。如在“跑得快”游戲中,通過將漢字按結構拆分為偏旁部首的卡片,以組合競賽的方式深化字形認知。以《場景歌》一課為例,可將“海”“鷗”“灘”等漢字拆解為“”“鳥”“住”等部件,通過卡片重組游戲,幫助孩子理解形聲字構字規律。在釣魚識字游戲中,家長可以將寫有漢字的“魚\"撒在地上,孩子用“魚竿”釣到后讀出漢字并進行漢字的識別與記憶…此類活動既規避機械抄寫的枯燥性,又能促使他們在肢體參與中強化記憶。
在拼音學習中,可在“拼音接龍”等游戲中融入生活化場景。如學習復韻母時,家長設計“家庭物品大搜索”游戲,孩子需用指定韻母拼讀出物品名稱,完成全部拼讀可獲得“拼音小達人”勛章。這種將抽象符號轉化為具體體驗的方式,能有效紓解“啞巴拼音”這一難題。
常態化活動打造家校聯動場域
家校共育需超越“一次性活動”的淺層互動,構建可持續性的文化實踐機制。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本為親子共讀、角色體驗提供了豐富素材。
以《雪孩子》為例,家庭可開展“動畫配音工作坊”活動,家長幫助孩子進行文本再創作,在配音實踐中深化文本理解。首先,開展親子共讀,分析雪孩子救火時的焦急、融化時的釋然等情感。其次,引導孩子觀看動畫片段并分角色配音。最后,家長錄制音頻并分享,聯合其他家庭開展“最佳聲優”評選活動,讓孩子感受到配音的樂趣。
通過閱讀,孩子可以獲取知識、增長見識,并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家長可以設立“家庭讀書會”,每周固定時段開展親子共讀活動,在深度對話中培養孩子思辨能力。以《狐假虎威》為例,可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你是老虎,下次會怎么做?”通過追問,將文本解讀引向批判性思維訓練。教師可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提供包含情節梳理、人物分析、主題延伸等維度的“閱讀思考卡”,確保親子共讀不流于形式。
構建家校協同的成長反饋系統
傳統評價體系容易忽視家庭場域的學習表現,實際上,建立涵蓋學校、家庭、自我的三維評價機制十分必要。
教師可通過設計包含課堂表現、家庭實踐、同伴互評等模塊的“語文成長檔案袋”,與家長共同記錄,將學生的學習過程生成“看得見”的過程性記錄。在家校合作中,教師根據家長的記錄調整教學策略,切實凝聚起教育合力。發起“家庭項目式學習”,如結合《中國美食》單元,教師可設計“我家的年夜飯”主題活動。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討論菜單、動手制作、講述菜品文化故事,并通過視頻展示成果作品,將學習成果可視化呈現。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教師需完成角色的三重轉型。一是成為“課程設計師”,將教材內容轉化為適合家庭場景的學習任務。二是成為“資源整合者”,如搭建學習共同體等家校溝通平臺。三是成為“專業支持者”,通過家長學校、案例分享會等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