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鼓勵職業院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在此背景下,職業學校如何依照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等新型產業化要求,實施專業課程改革,激發新專業、新課程的實用性呢?
緊貼社會需求,明確專業定位
職業教育專業變革的核心是要切實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因此,學校在開設新專業時,必須深入調研行業和市場需求,明確專業定位,確保新設專業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
以武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自2020年起,已結合當地產業需求,陸續開設多個新興專業。面對武城縣中央空調制造企業和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智能化趨勢,開設了制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面對物聯網時代的到來,開設了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面對老齡化社會,開設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這些專業的設置不僅滿足了社會需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兩年,學校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不少學生進入縣幸福中心實習就業,解決了養老機構的用工需求;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有近三分之一進入本科院校深造。
結合專業特點,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專業建設的核心,關系到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技能水平的高低。精心構建課程體系,一方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將最新的科技成果、行業動態、企業技術融入課程,確保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學校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專業以“智能技術滲透 + 綠色技術貫通”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增設《工業機器人編程與運維》課程,建設智能實訓基地,引入西門子NXMCD仿真平臺,融入PLC與云平臺集成等實訓內容,構建虛實結合的教學場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注重師資培養,提高教學水平
引進優秀人才。2023年,學校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招聘了48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其中專業技能型教師均有相關企業工作經驗,為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和職業素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學校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機制,將“雙師型”教師培養納入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完善激勵機制,在薪酬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專題培訓、企業鍛煉、教學能力大賽等方式,將“雙師型”教師比例提升至 72% 。
深化校企合作。學校邀請企業導師、技術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開展與實際工作崗位相匹配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同時邀請企業導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課程內容設計,將崗位標準融入教學大綱,確保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同步。
完善評價體系,進行動態調整
專業設置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學校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逐步建立科學、靈活、可持續的評估與調整機制。
構建多維度專業評價體系。學校定期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的聯動機制,通過企業調研、崗位需求分析,明確技能人才缺口方向。建立畢業生就業數據庫,跟蹤就業率、對口率、薪資水平、企業滿意度等指標,并將其作為專業存續的核心依據。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課程設置、教材更新、實訓設備、師資能力等進行定期核查。
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每1~2年開展一次專業評估,結合短期就業數據和長期行業趨勢進行紅黃牌預警。對黃牌專業限期整改,整改未達標則停招或撤銷。
建立保障措施。教育行政部門應賦予中職學校更大的專業設置自主權,允許其根據區域特色靈活調整專業。建立專業調整專項資金,支持教師轉崗培訓以及新專業實訓設備采購等。
通過以上措施,學校有效推進了專業課程改革,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適配,努力培養出“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