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形態正發生顯著變化,學習越發需要從知識積累轉向意義建構,教師角色應從權威型主導者轉向成長伙伴,學生成長應從外部驅動轉向內生發展。為積極應對這一轉型,開展“三聲課堂”的教學實踐,試圖構建以培育學生未來素養為導向的新型教學范式,探索適應智能時代需求的教改路徑。
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邏輯
智能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界限,為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撐。學校在以往“三聲課堂”的實踐中,通過重視對質疑聲、討論聲、評價聲的運用,實現了“教一學一評”一體化。如今,隨著自主學習場景的不斷延伸,“三聲課堂”也突破了課堂邊界。課前環節,學生可開展基于興趣的主動學習,借助AI工具生成個性化問題清單,有效激活學習內驅力;課堂環節,通過合作學習深化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認知水平;課后環節,依托智能反饋系統,學生在自我評估、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形成“前置學習一深度建構一反思提升”的完整閉環。
做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
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正深刻重塑教師角色定位,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完成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多元化的教育引領者的轉變—一作為學習設計者,應基于對學情的精準分析,為學生設計差異化的學習任務和適配性資源,引導他們實現學習目標;作為學習引導者,應通過課堂提問、組織小組討論和即時性反饋,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大膽實踐;作為學習評估者,應運用智能工具,追蹤學生學習軌跡,進行立體化評估并提供針對性指導;作為學習激勵者,應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教師這種全方位的角色轉型,才更有可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場域,實現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范式躍遷。
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
如前所述,在智能時代,“三聲課堂”教學模式升級為以培育未來能力為核心,通過教育動力結構轉型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學習邏輯的范式升級。形成了覆蓋“課前一課中一課后”的全鏈條育人閉環。學校通過“三段三單”的教學模式—
課前階段,以“三聲前置學習單”驅動學生開展獨立探究,達到智能伴學的目的。教師基于學情數據分析,為學生設計分層任務單,引導他們根據個人興趣和學習目標,利用智能工具進行獨立學習。此階段將鼓勵“質疑聲”作為教學的核心,培養學生自主規劃學習路徑、整合學習資源,提升信息處理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學習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更能有效地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課中階段,以“三聲深度討論模式”重構互動生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分組開展合作學習,引導他們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該階段以“討論聲”為核心,通過三個步驟實現思維深度碰撞。首先,學生在自我反思階段回顧前期學習成果,反思自主學習中的不足。其次,在同伴交流環節圍繞學習主題展開討論。最后是集體共創過程,通過組間交流完成集體認知建構。在此環節中,教師須注意借助智能技術的支持,利用思維導圖、數據圖表等方式,推動學習邁向深度認知。
課后階段,以“三聲實踐評價單”實現知行合一。教師基于真實情境設計“三聲實踐評價單”的實踐任務,以“評價聲”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實際場景中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應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并提供個性化反饋,幫助他們在實踐過程中鞏固知識、實現知識遷移,并由此提升自我反思、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