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迎來新一輪變革的契機。高中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文學素養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本文中,筆者結合實踐經驗,探析如何運用AI助力高中語文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期為教育工作者在AI教育應用方面的探索實踐提供參考。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AI融入語文課堂教學。AI可以借助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生動再現古代社會場景或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情節,讓學生置身于高度仿真的情境,從而更直觀地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與情感內涵。以《赤壁賦》的教學為例,這篇散文的教學難點之一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文本中對于動作、神態、語言的細節描寫,結合對話情境,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理解作者的說理邏輯。對此,筆者將生成式AI技術融入教學設計,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了如下作業。
AI會根據你的文字描述生成相應的畫面或音樂,描述越細致準確,生成效果就越符合預期。請你用AI生成蘇軾與客人兩次情感變化的短視頻,要求包含場景、人物神態、動作及配樂等。
同時,為學生提供下面的AI制作參考范例-
視頻中,以《赤壁賦》為背景,蘇軾與客人在河上泛舟,一開始“飲酒樂甚”,擊打船舷唱歌,所唱內容為“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而后,蘇軾聽了一段客人演奏的悲涼的洞簫曲目后,表情由樂轉悲,詢問客人原因。最后蘇軾對客人說:“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然后兩人的表情都由悲轉喜。
在下節課上,筆者收集并展示了各小組用AI制作的“蘇子與客”情感變化短片。學生們觀看各組作品后,能夠根據短片內容直觀地感受文中所描繪的泛舟場景,深化對于角色情感變化的理解,并通過對比分析,評選出最貼合原文內容與意境的作品。
AI技術能夠通過智能檢索系統,幫助學生快速獲取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深入理解古詩詞典故、作者生平等內容;模仿歷史人物與學生對話互動,生成貼合文本意境的散文插圖,在議論文寫作中輔助進行論點辯證分析;等等。這些多樣化的應用不僅豐富了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還顯著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果。
此外,AI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限于課堂,還能延伸至課外的多個方面。對于教師而言,智能教學工具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如:智能批改系統可快速識別學生習作中的語法錯誤、用詞不當等問題,并能分析審題立意和篇章結構,輔助教師提升批改質量;基于海量數據而設計的檢索與智能推薦系統,可以幫助教師精準獲取備課資料,拓展備課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讓教師騰出更多時間,投入教學設計創新。對于學生而言,AI可以幫助他們在課前高效查找相關資料,為他們提供大量學習資源,并支持學生進行課后拓展閱讀。
縱觀AI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我們既要看到其帶來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要審慎思考一些關鍵問題,如怎樣確保AI技術與工具真正服務于教學,而非僅停留于形式?如何幫助教師突破技術門檻,使教學理念與方法適應智能化時代的變化?教師應如何靈活運用AI,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未來,隨著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AI在語文教育中的潛力將得到更充分的釋放。筆者將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繼續探索運用AI技術與工具,將其更好地融入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努力實現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讓AI真正成為推動語文教育變革的有力助手,助力學生成長為兼具知識廣度與思維深度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