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核心在于創新育人方式、實現“五育”融合。以核心素養培育為錨點,通過開發12項特色課程,構建起育人新范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2張名片”,推動學校向著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穩步前行。
教育理念。學校自2017年起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國際教育智慧,構建起“融通教育與生活、融貫中國與世界”的“融教育”體系,旨在培育“德、學、識、能”兼優的強國少年。學校通過統整策略推進涵蓋課程、教學、活動、隊伍、評價等維度的綜合改革,強化體現以“融匯”為特色的系統設計,旨在達成“ 1+1>2′ ,的育人效應,助推“五育”融合理念落地,進而培養學生有利于終身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此理念下,“12張名片”特色課程應運而生,成為學校育人實踐的重要載體。
主體內容。學校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針對六大核心素養構建起特色課程體系。這些課程體現了育人方式變革、借鑒優秀課程的改革成果,并在實踐中取得一定成效。具體而言,包括以下12類。一是經典閱讀。采用“積累式”學習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與人文底蘊。畢業生人均讀書400余冊,學校獲評首批遼寧省中小學書香校園建設示范校。二是精品社團。學生通過“興趣式”學習,在各類社團中獲得個性化發展。目前,學校88個社團中有16個曾獲國家級獎勵。三是項目式學習。以“案例式”學習貫通課程與生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培育科學精神。目前,學校已累計實施52個跨學科學習項目,75個班級在省級現場會上展示學習成果。四是課題研究。通過“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科研興趣,鼓勵他們在生活細微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至今,已累計完成200多個小課題,制作了13本課題圖冊。五是觀點發布。借助“問題式”學習促進思維進階,目前學生累計組織辯論100余場,在學校公眾號上發表相關文章700余篇。六是學科專長。采取“引導式”教學挖掘學生個人潛力,不少人在學科知識競賽或藝術展演中表現突出。七是運動挑戰。實施“激勵式”體育活動,增強體質、磨煉意志,學生們因此在各級體育賽事中表現突出。八是成長報告。在“反思式”報告中記錄成長歷程,以多元評價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九是望湖代言。這些年里,數百名學子向萬名訪客講述了校史文化,在“情境式”學習中強化了責任擔當。十是志愿服務。以“合作式”學習踐行公益精神,參與社會服務。十一是研學體驗,目前學校已組織50余次研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拓寬視野,完成研學報告。十二是科技制作。利用“操作式”實踐激發創新潛能,全校學生年均完成作品2500余件,并有多人在全國競賽中獲獎,學校也獲評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
推進策略。學校遵循“用中學、做中學、創中學”的原則,系統推進“12張名片”特色課程落地。一是“融 + ;課程筑基。構建“三維、三環、三 .+ ,融合課程體系,通過學科滲透、集群整合、生活鏈接、項目實踐四條路徑,打造全課程育人圖景。二是“問學課堂”賦能。每班設有“問學板”,鼓勵學生日常質疑求教,并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積極探索師生角色的融合,依托“四問五學”模式,推動師生角色互融,助力學生完成從被動接受到自主探究的學習轉型。三是“百種體驗”增效。設計涵蓋12大類的百項體驗活動,將教育內容生活化、具象化,增強課程實效性。四是“五力”評價提質。從學習力、行動力、發展力、創新力和堅持力五個維度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內驅力,促進個性化發展。五是“五微\"研訓強師。開發“師說”系列微課程(微觀、微研、微能、微功、微行),優化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保障課程實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