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在實踐中,立足九年一貫制辦學特色,探索基于本校實際的行動型教師成長模式,通過打造教師成長的“"5+2”"模式及開展教師評價改革,推動全體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實現理念升級,真正成為陪伴學生成長的重要角色。
構建教師成長“5+2”"模式
“5”代表教師專業發展的五大層級體系。一是梯隊建設五級躍升。學校構建“市級骨干教師一市級學科帶頭人一市級專家型教師一市級卓越教師一省級教學名師”的五級專業發展通道,形成支撐學校發展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二是專業成長的五維賦能。在培養目標方面,營造教師成長氛圍。學校確定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師專業發展規范,提出分階段的教師發展目標,方便教師更好地定位自身成長,并在目標引領下追求不斷進步。在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引導他們在每學年的第二學期末,通過填寫專業發展規劃表來厘清個人發展方向。在平臺保障方面,學校為教師提供成長平臺,如支持教研組聘請省市級專家開設講座、深入課堂聽評課,以“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模式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在教育教學方面,引導教師開展常態化的個人反思與診斷,將教學反思和職業規劃反思納入常規檢查內容并及時給予反饋。在機制建設方面,通過不斷完善評優評先制度、借助社會力量設立專門的獎項等方式,建立健全教師發展激勵機制。三是培訓課程的五課規范。學校通過系統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教學基本功訓練、教育教學通識培養、學科課程標準深度研讀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專項培訓等五大課程模塊,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體系。四是發展路徑的五軌并進。學校構建了崗前培訓、組內培訓、校本培訓、師徒結對、市級以上培訓的完整培養體系,為不同發展階段教師提供針對性成長支持,促使他們順利向下一級梯隊邁進。五是新教師培養五關提質。在入職培訓環節,每年8月根據《廈門五緣第二實驗學校新教師培訓方案》,在學校文化、政策學習、班級管理、學科教學等方面,通過組織新教師在聽課與研討、自學與反思、自我訓練、教材解讀與自我磨課、效果檢測等方面開展活動。在跟崗學習環節,新教師簽約后開展為期至少一個月的跟崗實習,其間與教研組長一同入班跟課,熟悉一學期教材。在課堂實踐環節,教研組基于新教師的課堂實踐,做好相關業務培訓,體現“精、活、實”的教學文化。在教學反思環節,學校除指導新教師開展常規教學反思外,還鼓勵他們通過撰寫教學與德育論文的方式分享經驗,并由學校匯編成冊。在考核環節,強化對新教師的實習關、轉正關、定級關、教育技能關、反思關等五個成長關卡的考核。

“2”是指教師培訓與比賽兩大支持平臺。一是多樣的教師培訓平臺。學校積極參與市級、區級的教研活動,同時聯合校內外師資開展教研活動,推動學科發展;依托廈門石錫伍、傅閏冰名師工作室,通過師徒結對、跟崗研修、課題共研等方式,實現精準幫扶;依托福建省中學英語、中學美術、小學語文教研基地校,定期組織教師參與課標解讀、教材分析、命題研討等專項研修活動;借助國培計劃名師參訪團、校長參訪團,以及“京津閩冀瓊共同體”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二是豐富的教師比賽平臺。學校通過組織市級與校級教學競賽,形成“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的良性發展生態。如青年教師可參與教學基本功練兵賽、教師技能大賽等活動,學校為每位參賽教師提供從理念更新到實操演練的全過程指導,促使其將競賽實踐轉化為專業成長契機。
深化教師評價改革
學校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評價改革實踐,構建起科學化、多維度的教師評價體系,旨在激發教師教學創新活力,培育其內生動力,最終實現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
評價理念的轉變。在新課改背景下,學校積極推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型升級,引導他們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評價理念,重視對學生的發展性評價。一是實施多元評價。覆蓋學生的學業水平、品德發展、身心健康等維度,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二是實施集體評價。通過開展升班旗、美麗班級評選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育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三是實施多樣化的學業評價。學校支持不同學科的教師探索多樣的評價形式,盡可能使評價更為客觀、全面。如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中,教師可實施紙筆測試與口試表達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美術學科評價中,采用“頒發收藏證書”“口語展示”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熱情。在不同年級,考查的方式和重點可能有所不同,如一、二年級采取游戲闖關方式檢測學習成效;高年級開展能力傾向的專項評價,全面了解學生在語言表達、數字運算、空間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實施全員全科評價。學校在確保所有學科全覆蓋、全體學生全納入的基礎上,鼓勵教師采取差異化的評價策略:對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進行常態化全過程評價,對音樂、體育、美術等綜合學科實施科學抽樣測評,同時建立特長生免試申請制度,為在特定領域表現突出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通道,從而實現學業質量監測與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機統一。
評價內容的多元。學校創新教師評價機制,突破傳統以教學成績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構建了涵蓋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學生發展的教師發展性評價體系。在師德師風方面,將師德作為評價的首要標準,重視教師在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表現。通過完善師德評價辦法,規范師德考核管理,在評優評先、職務晉升、職稱聘任、績效考核等方面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在教學能力方面,關注教師的教學設計、課堂管理、學生互動等專業能力,鼓勵他們通過創新教學方法、開展個性化教學,踐行學?!熬?、活、實”的課堂文化。在科研能力方面,學校構建多元的科研評價體系。一方面,積極引導教師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持續提升其專業素養與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創新科研成果認定機制,除傳統的論文發表、課題立項外,還將教師參與教材編寫、提供政策建議等方面的努力納入評價范圍,實行成果累計制度,以激勵他們參與形式豐富的教育科研活動。在學生發展方面,學校強化教師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主導作用,鼓勵他們通過個性化指導、心理輔導和社會實踐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學校鼓勵他們在學科教學中深化課程思政改革成果,掌握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系統挖掘學科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將價值觀引導有機融入知識傳授過程,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
評價方式的創新。學校將對教師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進行有機結合,在評價維度上,既考核教師的教學成果數量,也重視他們的教學設計質量、課堂實施效果及教學反思能力。在評價方式上,采用橫向班級對比與縱向學生成長追蹤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建立教學檔案袋,系統記錄他們執教學生的成長趨勢、班級不同階段的發展軌跡。在評價標準上,學校充分考慮學科特點、教師專長及班級學情等因素,設置彈性評價指標,杜絕“一刀切”的機械化評價。此外,通過定期收集學生、家長等多方評價數據,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師評價體系。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反饋等進行動態分析,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和精準度。在評價結果的運用上,需避免過度解讀或簡單量化,把握好結果的使用尺度,真正讓評價服務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本文系廈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改革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10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