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高新區芳草小學以“讓每個生命開出自己的花”為價值追求,致力于師生適性發展的實踐探索,形成“適性·芬芳”的辦學理念。適性德育關注和研究人的適性發展,適性即順應學生的天性、個性、社會性,致力于追求德育內容“課程化”、課程體系“系統化”、道德培養“校本化”,促進每一位學生成長為富情趣、揚優勢、能創新、有責任的靈氣少年。
【本組文章系2022年度成都市教育科研規劃一般課題《培養時代新人的適性德育實踐研究》(編號:CY2022Y010)的研究成果】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德育體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路徑。高質量德育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個體差異與成長規律,通過課程重構、師資強化和評價改革,構建“大德育”格局,為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實保障。
學校德育困境分析。一是學校德育缺乏內涵理念支持。德育目標模糊,缺乏系統性規劃;內容空洞,未能貼合學生實際需求;方法單一,過度依賴說教,忽視實踐體驗,既難以真正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協同發展,也無法有效回應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成長需求。二是學校德育缺乏課程體系支撐。學校德育課程建設普遍缺乏主題統領、統整融合,偏離兒童主體。三是學校德育缺乏評價創新思考。學校德育評價主要依賴傳統的行為表現觀察和學生自我反思,評價工具多局限于問卷調查,未能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動態跟蹤和精準分析。
適性德育現實作用。適性德育體系擬解決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將學校德育與學科育人有機結合,豐富學校育人內涵,提升學校辦學品質,促進教師對適性德育的認識與實踐研究。“適性育人”貫穿始終,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高質量成長一一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構建自然、自由、自適的德育生態,讓每一株“芳草”都能在適合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多樣化發展路徑,讓每一株“芳草”都能綻放獨特光彩;培育學生的責任擔當精神,構建社會參與網絡,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讓“芳草”在社會土壤中扎根生長。
適性德育實施模式。適性德育形成“培根一育苗一芳華”三級課程體系,跨學科、多學科融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尊重學生差異,指向學生自我實現,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適性德育形成了“473”實施模型。“4”即四環教師支持系統。包括“文化營造一機制保障一專業幫助一自我喚醒”。文化營造一學校形成適性德育“研行合一”的學術文化、“各美其美”的組織文化;機制保障一通過“目標細化、過程督導、評價導向、多元互動、項目管理”等舉措建立保障機制,提升品質;專業幫助一一充分利用教育主管部門、專家、媒體等擴大學校、教師的影響力;自我喚醒一學校提供“優勢診斷法”,從德育維度去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發現。“7”即七類適性德育課程的實施策略。通過“案例反思,項自驅動,平衡推動,協同共創,診斷引領,系統設計,整合實施”的策略,有效提升德育課程效能,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適性成長。“3”即三維適性德育課程的實施方式。學校提煉歸納了學科育人、活動育人、協同育人三種實施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實施路徑。學校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感悟道德價值。構建校家社聯動機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
適性德育多元評價。基于學生的天性、個性、社會性,精心篩選理論與實踐兼具的適性德育課程內容,著力建立綜合課程評價體系。適性德育課程采用“檔案袋評價”和“表現性任務評價”等多元方式,從合格和發展兩個維度評價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賦能,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實現對學生個體的全面激勵。
適性德育對學生的德育表現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為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撐,提高了德育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