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通過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促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等舉措,加速基層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實現教育數字化領域的智能重構。在實踐中,通過優化數據管理實現教育決策的精準化、科學化,成為破解教育治理難題的重要突破口。本文結合河北省威縣數字化教育工作實踐,探討縣域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可行路徑。
構建全域數據底座,夯實支撐決策的“數字基石”。打破“信息孤島”,形成區域數據“全景圖”是數據賦能教育的前提。2014年10月,威縣成為河北省建設縣級智慧中心的首個試點縣,開啟智慧威縣項目的建設,為區域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治理奠定基礎。教育局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設成果,依托智慧威縣項目中的“民情通辦”數字化平臺數據庫,深度探索教育數據的應用場景。通過這一平臺,縣教育局能夠及時了解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和關切,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比如在教育資源配置和學生入學問題上,我們利用平臺數據庫,對學位供需情況進行精準分析,提前預測入學高峰,并優化學位供給,在2024年秋季入學中做到了“零投訴”。
創新數據驅動機制,構建教育治理“動態閉環”。數據賦能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教育治理模式的深度變革。我們通過構建數智教育生態系統,推動教育決策、資源配置與教學場景的全面升級,形成“感知一研判一響應一優化”的動態治理閉環。以威縣第一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李娜的“雙師課堂”為例,她通過智慧黑板開展互動教學,教室內的高清攝像頭和多模態數據采集設備實時生成課堂影像。依托覆蓋全縣的教育城域網,如南胡帳村小學、潘固村小學等鄉村學校的學生可同步在云端學習相應課程,共享城區優質教學資源。數智賦能下,威縣的19個集團校施行了突破校際壁壘的“一體化”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縣域內的“大班額”“擇校熱”等突出問題。
深化數據分析應用,打造精準決策“智慧引擎”。構建“問題導向一數據建模一智能研判一方案迭代”的決策機制,通過教育數據全流程貫通,將數據要素轉化為破解教育難題的“金鑰匙”。如針對縣域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難題,教育局與縣人民醫院共建“護心驛站”醫教協同平臺,接入醫院心理行為異常監測系統,獲取學生的心理狀況、異常行為等信息。教育局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建立高危因素分析模型,動態監控學生的厭學傾向、社交障礙等9類風險指標,基于數據分級預警機制,提前介入并干預學生心理問題25起,干預成功率達 92% 。同時,依托公安人口數據與教育資源熱力圖,構建起常態化的學位供需預測模型,通過整合戶籍數據、新生兒出生率、流動人口分布等12項指標,建立學位需求預測算法,曾在識別出城區學位高負荷區域的情況下,推進了6個學校的建設項目,新增學位6000余個,使城區生均占地面積達標率提升,有效緩解了“大班額”問題。
堅守教育本質初心,筑牢數據賦能“人文底色”。在數據賦能教育治理的過程中,我們構建了“技術理性”與“教育溫度”相融合的治理體系。一方面,以制度剛性守護數據安全底線。建立數據應用負面清單,劃定學生隱私保護、算法倫理審查等10條紅線,確保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可控。近年來,我們始終保持教育領域數據安全事故零發生。另一方面,以人文關懷提升“教育溫度”。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創新“雙軌評估”模式,即通過學習行為數據、體質健康指標等構建量化成長檔案,同時,保留教師的個性化評語、學生的自我陳述等質性評價維度,形成“數字畫像 + 人文注腳”的立體評價機制。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領域,我們運用多模態數據采集系統精準識別了800余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為他們精準定制了包含康復訓練、心理輔導在內的輔導方案,使特殊兒童義務教育鞏固率提升至 98.5% ,真正實現了“技術理性”與“教育溫度”的動態平衡,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