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條長達7.8公里的文化脊梁,再度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從永定門到鐘鼓樓,從紫禁城到“鳥巢”,中軸線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活態的中華文明演進史。如何讓文化遺產從課本走向生活?如何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筆者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延續文化血脈》一課為依托,以中軸線為情境載體,積極探索“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教學路徑。
基于課標要求和具體學情,本課以“追溯文化根脈一探析時代新篇一展望傳承使命”為邏輯鏈,構建“知識解碼一情感共鳴一行動賦能”的教學閉環,通過三個遞進式教學環節展開實踐探索。
追溯文化根脈,解鎖中軸線的文化密碼。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以“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新聞視頻為情境,通過呈現太和殿石鼓銘文、故宮《四庫全書》、天橋曲藝舞臺等具象文化符號,構建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直觀感知,增進他們的文化認同。在議題探究環節,以“中軸線上的文化元素解碼”為核心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榫卯技藝”“古籍典藏”“禮制建筑”等關鍵詞的系統提煉與歸類,從器物層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時性特征進行學理歸納。在情感升華階段,借助故宮研學的深度體驗,揭示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諧觀的精神內核。整體設計通過微觀文化符號的解碼與重構,突破抽象文化概念的認知壁壘,實現“文化自信”從感性體悟到理性思辨的認知躍遷,彰顯文化教育中“具象一抽象一實踐”的三維教學邏輯。
探析時代新篇,從天安門變遷看文化傳承。在探析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時,通過對比明清天安門布局圖與現代天安門廣場的空間敘事轉向,可以發現其從封閉的皇權象征向開放的人民廣場的功能嬗變。結合“五四運動”“開國大典”等歷史節點的時間軸分析,中軸線作為空間載體,承載著從民族屈辱到偉大復興的精神隱喻,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演進邏輯。
針對社會上存在的“文化遺產無用論”,課堂展開了一場思辨交鋒。反方基于經濟成本考量提出民生工程優先論,與正方援引“故宮文創年入15億”“敦煌數字展吸引百萬游客”等案例形成實證對話,揭示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具有經濟賦能與精神建構的雙重價值。在此背景下,教師引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作為制度性案例,引導學生從國家立法保障、科技賦能傳播、公眾參與實踐三個維度,構建文化遺產的現代性轉化路徑,實現歷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展望傳承使命,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在探索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承路徑時,學生展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與參與精神。通過“中軸線盲盒\"的開發設計,將歷史人物故事轉化為可收藏的文化IP,實現敘事載體的數字化轉型;運用AR技術復原老北京叫賣場景,構建沉浸式聽覺景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傳承;創設“中軸線守護者”志愿行動機制,構建公眾參與的可持續生態。
在課堂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入“數字中軸”小程序,以虛擬漫游技術重構文化空間認知,以科技賦能的教育場景推動學生從文化消費者轉變為創新生產者。教師通過“中軸線推廣方案設計”這一開放性問題,將課堂思辨延伸至社會實踐場域,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思維構建文化傳播矩陣。這種教育實踐不僅激活了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更在青少年群體中培育出文化傳承的現代性重構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當學子們在永定門城樓前捕捉歷史光影,為數字中軸開發交互功能,在文化辯論中守護遺產價值時,文化自信已從文本認知轉化為精神基因。教育者的使命,正是以文化為舟、以創新為槳,載著青少年穿越歷史長河,在數字時代重構文明傳承的現代范式。這種傳承不僅延續了祖先的文化密碼,更賦予了千年文明以青春解碼能力。正如學生所言:“中軸線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密碼本’,而我們終將成為續寫密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