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作為一種具有多維價值和意義的藝術表達形式,既能展現學生獨特的思維特點和氣質特征,也能用于個性化訓練。本文以特殊學生“小綿羊”(化名)的改變為例,探討如何通過自然繪畫法改善其認知方式,調適其情緒,并促進其人格發展,最終提升其融入班級生活的能力。實踐表明,繪畫訓練不僅能作為學生心理干預介質,還能通過感官刺激和情境設計,幫助特殊學生實現自我完善與社會融合。
前測評估:明確問題與需求
在實施干預前,教師需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小綿羊”是一名三年級學生,患有中度智力障礙并伴有肢體殘疾,無法參與普通課堂活動。他的生活適應能力較弱,僅能聽懂一些簡單指令,實踐操作技能不足,各項感覺機能均低于正常水平。
根據《特殊兒童的美術治療》中的兒童美術能力發展階段表進行分析,“小綿羊”處于涂鴉期初期,繪畫行為主要表現為無意識的肌肉運動,色彩使用缺乏意圖。這意味著他的人格結構尚不完善,需通過感官訓練促進其發展。
循序漸進:分階段實施繪畫干預
基于評估結果,我為“小綿羊”設計了三階段的繪畫訓練計劃,引導他逐步從感知訓練過渡到認知與情感融合。
第一階段:感知繪畫訓練,目標是通過觸覺和視覺刺激,提升其感知判斷能力。我將大蘋果和小西紅柿放入袋子,讓“小綿羊”通過觸摸判斷大小,并用圓圈在紙上呈現出來;隨后觀察實物,選擇對應顏色進行涂鴉。經過反復訓練,“小綿羊”能在老師的提示下進行有意識的涂鴉,并主動展示作品,初步形成榮譽感。第二階段:感知與認知交替訓練,目標是增強自我體察能力和聯想能力。結合音樂與圖片的聯合刺激,引導“小綿羊”關注繪畫時的心情及圖形與實際物體的相似性,鼓勵他進行聯想表達。在這一階段,“小綿羊”能在畫好的圖形中添加線條,達到聯想涂鴉水平,感知與認知能力顯著提升。第三階段:訓練成果強化,目標是鞏固聯想能力,促進自我認知。依然通過音樂與圖片聯合刺激,延續聯想能力的訓練,強化行為描述,引導“小綿羊”覺察自身行為。如在《小瓢蟲》繪畫中,他能夠調整葉子方向并表達自己的意圖。這種有意識的繪畫行為,彌補了他語言溝通能力的不足,初步展現“向美人格”。
內外統一:情感與形式的融合
繪畫是內在情感與外在形式的統一。特殊學生的情感表達具有自發性,形式與情感的融合雖有一些偶然性存在,但因他們創作時的專注,內外融合的發生概率會大大提升。因此,在繪畫活動中教師需注重內容與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由內而外的表達熱情。例如,我通過《老師您好》《送小蝴蝶回家》等主題繪畫,讓“小綿羊”在故事中體驗禮貌、助人為樂等情感,為其融入集體生活奠定基礎。
實踐體驗:技能訓練與興趣激發
繪畫是一項需要手眼協調的實踐性活動。對于“小綿羊”這類特殊學生,需從基礎訓練入手,以補償其未充分發展的感知覺。訓練應以精細動作為主,避免過多技巧要求,同時通過多樣化形式保持學習興趣。如:彩筆暈染《紙巾畫》,鍛煉色彩感知與手部控制;泡泡紙印畫《白樺林》,增強觸覺與視覺協調;紙杯畫《蒲公英》,提升空間想象力。這些活動不僅降低了訓練的枯燥性,還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
情景繪畫:促進社會性發展
在繪畫教學中融入人格成長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質。例如:《老師您好》,通過繪畫問候場景,體驗禮貌行為;《我有一個好朋友》,描繪與朋友的互動,激發社交意愿。這些情景繪畫活動為“小綿羊”融入班級和社會奠定了情感基礎。
自然繪畫法在特殊教育中具有多重價值。一是心理干預,通過繪畫表達情感,緩解溝通障礙;二是感官訓練,刺激觸覺、視覺等感官,促進知覺分化;三是人格完善,借助繪畫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認知和社會性情感。“小綿羊”的案例充分表明,繪畫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特殊學生融入集體的有效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