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下簡稱“歷城二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每天校園里的最后一束光,一定來自校長的手電筒。”這束光一直引領和守護著歷城二中人。作為歷城二中黨委書記(曾任校長),李新生24來,晚間常常握著手電筒穿梭于校園巡查,詮釋著教育者對“勤志”二字的追求。
當外界質疑“農村中學搞奧賽是癡人說夢”時,李新生以執拗的堅守,帶領歷城二中從名不見經傳的縣域農村高中,蛻變為山東省最具綜合實力的高級中學,打造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教育、藝體教育”三張名片:學生申請國家專利4367項、五大學科奧賽摘金90枚、藝術團全國展演包攬三冠…
行于“勤”而成于“志”。這里沒有轟轟烈烈的大實驗,也沒有改天換地的大口號,李新生身體力行,以“勤志文化”為核心實現質變,帶領師生“把正確的事情堅持下去,把最小的事情做精細”,在平凡的堅守中成就了不凡。他堅信:“教育要在守正中創新,唯有堅持耕耘才能靜待花開。”
“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
2001年李新生接手時,歷城二中深陷“好教師留不住、優秀學生不愿來、社會認可度不高”的困境。他在心里暗暗較勁:要豁出一切,讓歷城二中“換新貌”。
如何破局?季新生認為,首要自標便是樹立“風氣正”的社會口碑,打造“讓家長放心”的學校。2002年,恰逢學校迎來濟南市教育局“五個一”優化升級工程,需在70天內完成11項基建改造。他緊抓機遇,日夜泡在工地當“監工”,困了就在沙發小憩,餓了便以泡面充饑,因嚴把細節被施工方稱為“黑臉校長”,最終高質量完工。
硬件到位,接下來的關鍵是調整師生狀態: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學生精神面貌不佳。李新生表示,當時學校生源幾乎都是農村孩子,存在學習起點低、生活習慣差等問題,亟須點燃內驅力與行動力的雙重引擎,文化建設勢在必行。李新生堅定地認為“勤奮、投入、專注”才是教育的根基,也是成事的關鍵。基于這一堅定信念,他和教師凝練出“人生在勤,志達天下”的校訓,全力鑄造“勤志文化”,開啟了一場腳踏實地的教育征途。
文化建設路徑何在?李新生表示,知易行難,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他決定,從小事開始,從學生儀容儀表等基本生活習慣入手,提出“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明確要求學生在校統一穿校服,禁止佩戴不符合學生身份的飾物,嚴禁學生違規使用電子產品以“規范管理”為手段,抓習慣養成,由此杜絕攀比之風,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外在轉向內在,養成“樸素自然、健康大方”的審美觀,逐步形成規矩認同、審美認同、文化認同,最終內化為自覺行動。
“要想學生有學生的樣子,老師首先要有老師的樣子。”除了嚴肅校規校紀,李新生還以身示范,日日堅持深夜巡查,從彎腰撿起一片廢紙開始,“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干給一級看”,言傳身教引領學生成長。他說,執行力是一把手工程,關鍵在率先垂范,以“小切口”撬動“大變革”,將“勤志文化”轉化為具體行動。
但,質疑聲隨之而來:時間這么寶貴,還花這么多精力在學業之外,如此細碎地改行為、立習慣,值得嗎?面對“管得太細太嚴”的非議,李新生始終堅信:好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而優異成績的取得是習慣養成的自然結果。他說,正如農耕需先耕地、播種、灌溉,方能等待收獲,教育亦需以“習慣”為土壤,最終讓“成績”成為自然生長的果實。
文化決定什么是常態。長期堅持下來,學生漸漸發生積極轉變:自覺撿起地上的垃圾、就餐后主動收拾餐桌、無人監管的操場隊列整齊、和外人見面主動問好李新生用事實證明:“勤志文化”的提出和落實,助力而非束縛,嚴格而非嚴苛,充分契合了生源特點和學校位勢,帶來了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要想上好課,功夫在課外
抓實習慣養成以后,李新生將改革重心轉向教學質量的內核突破。他認為,課堂的功夫在課外,功到自然成。課堂上的精彩與高效,是課外無數隱性工作的自然呈現。他拒絕用固定框架束縛課堂,始終錨定“高效且富有生命溫度的課堂”這一核心追求,要求教師在課外做大量功課,廣泛閱讀、深入思考、拓展活動,以成就真正意義上的“好課”。
高質量課堂如何落實?李新生認為,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是首要突破口。針對初期師資薄弱問題,他以“內外兼修”策略構建培養體系:外部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引入名師資源,通過“靶向指導 + 實戰研磨”注入專業動能;內部構筑教研生態,推出“一日一研”“先導課”“二中講堂”等機制,為每位教師搭建發展的階梯。
每日下午的“一日一研”機制,同年級同學科教師共同復盤當日教學痛點、精研次日授課方案,讓課堂優化扎根集體智慧。“先導課”則是這一機制的深化:由一位教師先授課,教研組圍繞真實課例展開深度研討,再由其他教師基于優化方案實施教學,形成體系。校長李礦水說:“就像醫生會診疑難病例,先導課讓教學問題在集體智慧中被拆解重構。”“二中講堂”作為校級教研平臺,聚焦跨學科跨界碰撞,內容涵蓋人工智能前沿知識、心理干預技術、創新課例展示等。以班主任于洋的《我的未來不是夢》班會課為例,他用AI生成學生“30歲自我”虛擬影像,將西游角色與“勤志文化”結合,如唐僧的執著、悟空的蛻變等,引導學生思考行動路徑,最后讓學生將夢想卡片投入“未來信箱”,在學生心中種下逐夢的種子。此外,為深化讀書工程,李新生洞察到教師讀書需要“表達與共鳴”,便依托“二中講堂”,為樂于分享者提供展示舞臺并輔以激勵,有效激發了教師的讀書熱情,如生物教師王飛借《被討厭的勇氣》解讀心靈困境,倡導“接納不完美,輕裝前行”;語文教師張晶淑剖析《長安的荔枝》中“一騎紅塵”背后的小人物抗爭;地理教師張悅則結合《為何家會傷人》,解碼家庭教育的情感邏輯。
學校積極為教師搭建多層次成長平臺。校刊《稼軒教研》與校報《離離草》為教師提供筆耕平臺,諸多稿件還被推薦至校外刊物。李新生力推教科室副主任白芳登上《超級語文課》節目,讓骨干教師走上更廣闊的舞臺。白芳感慨:“這場教學賽事折射出課堂創新的多種可能,讓我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教學突破,既需要個人在實踐中的匠心打磨,也離不開學校搭建的成長平臺,更需要在跨界交流中保持開放的學習心態。”
全面深入的教研體系孕育出大批優秀教師,歷史教師劉振華便是其一。入校15年來,他從青澀教師逐步成長為優秀班主任,擅長將學科與德育融合。講抗美援朝時,他結合當下關稅戰設計問題:“網友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上甘嶺戰役’,你怎么理解?”引導學生思考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
歷城二中不追求“模式”,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土壤中,生長出各具特色的高效課堂樣態。李新生表示:“真正的課堂變革,是在教師心中種下深耕的種子。”
“自己淋過雨,總想為學生撐傘”
出身農村的李新生,深知教育資源匱乏之痛。他常言“因為自己小時候淋過雨,總想為學生撐起一把傘”,矢志為學生爭取更多資源,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教育、藝體教育”三張特色名片,引領學校在優質、多樣、特色的育人道路上不斷前行。
2003年一個深夜,李新生拿著手電筒在校園巡查,照見正在調試設備的信息技術教師高月鋒。這一照,不僅點燃了一位教師的職業理想,更發掘出科技創新教育的核心力量。
高月鋒2002年初入職時,一度因課堂紀律松散、學生沉迷網絡而深感力不從心。2003年學校引入4臺機器人,高月鋒主動請纓投入研究,夜晚調試設備的身影恰被李新生手電筒的光束捕捉,從此開啟他與學校的科技創新教育征途:組織學生參加編程比賽、成立社團、開展趣味科學探究活動…一步步把想法變成現實。
前行路上,李新生始終保有前瞻視野,為科技創新教育發展尋找契機:2008年,他借國家知識產權政策東風,將科技創新教育與專利申報結合,開設普及課程并爭取到15萬元項目資金;將創意大賽獲贈的太陽能電池板從樓頂移至廣場,讓學生直觀體悟“科技發明在身邊”。為夯實根基,他親赴各地考察,于2012年從老校區擠出一層樓設立創新教育基地,更在2018年新校區建設中斥資打造6000多平方米的創客中心,全力支持高月鋒團隊研發AI科創教育系統,以“游戲化闖關”任務設計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形成“普及 + 鏈接 + 發散”的創客課程體系。
高月鋒的成長及其對科技創新教育的引領,啟發了李新生“以領軍人物帶動特色發展”的思路。他相繼引進藝術團團長趙立秋、足球總教練姚波兩員大將,推動藝體教育蓬勃發展。
2023年,姚波率領女足勇奪第27屆世界中學生足球錦標賽冠軍,時隔16年助中國隊再登頂峰。賽場內外,隊員們水杯、鞋履整齊,休息時手不釋卷。賽事專家贊嘆:“看她們第一眼是學生,第二眼才是運動員。”這支冠軍之師不僅一舉奪魁,更在國際賽場上打破了足球特長生“不愛學習、紀律性弱”的刻板印象,其成功得益于學校“學訓雙優”的培養體系。
面對曾經“散漫”的足球隊員,李新生推動體教融合,以“鐵的紀律 + 思想引導”雙管齊下,引導學生認知“足球之外的人生更重要”。姚波援引德國教練觀點指出,“中國球員技術不差,但成年后場上決策能力弱,根源在于過早放棄學習”,闡釋足球本質是“空間與時間的游戲”,強調占據寬度、縱深,需從單純技術轉向策略與思維訓練。于是,他以全校學風為標桿,要求隊員訓前物品擺放整齊、宿舍內務整理干凈、外出必帶課本學習、每天撰寫總結反思,深植“以體育人”理念。男女足隊員精神面貌極佳,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
藝術教育也是一片繁榮景象。2025年5月5日晚,學校第二屆“勤志之夜”草地音樂會上,鹿先森樂隊攜手北京大學等12所高校師生同臺獻藝,近萬名師生共赴盛會。
一所中學何以成就如此盛會?離不開十余年深耕的藝術教育。2010年,李新生力邀村小教師趙立秋加盟,望其“把藝術教育推向一個高度”,并不斷加大投入,搭建平臺。他篤信:藝術關乎民族素養,少年是培養感性認知的關鍵期。但現實給了趙立秋一記重擊:班主任擔心影響學習,家長覺得耽誤前程,首批招收的30名學生一周后僅剩8人。幾經波折組隊,終于在2012年迎來關鍵一戰。為打磨原創作品《夢荷》,她帶學生苦練,還自掏腰包借三輪車拉西瓜獎勵學生,作品最終斬獲省一等獎。趙立秋認為,要想讓藝術教育惠及更多學子,光有獲獎作品不夠,還要爭取專家資源,構建課程體系。為請來民樂泰斗曲祥,她揣著四盒家鄉的草莓在門外苦等三小時,終令其動容,推門問了一句:“你們有樂器嗎?”趙立秋愕住了,咬牙應下。因市面上樂器成品較貴,她便赴蘇州小巷淘手工編鐘省下近20萬元經費,還為尋到音色合適的鑼,敲鑼試音到耳鳴。這份赤誠,最終匯聚起由42名專職教師、30余位外聘專家支撐以及500名學員規模的“藝術天團”,研發出鋼琴、音磚等十余種面向全體學生的校本選修課。李新生的遠見與趙立秋的執著,潤澤了這片滋養萬千學子的藝術沃土。
常有人問:“為何歷城二中人如此有沖勁?不累嗎?”季新生答道:“忙會累,但不忙心更累,讓學生悟到學習的樂趣、品到成長的喜悅、看到未來的希望,則勤途不倦。”
歷城二中逆襲的核心正是不斷生長的“勤志文化”。學校的實踐,或許正是對“教育是什么”最樸素最深刻的回答:為了每個孩子的成長,值得奔赴千萬遍,再千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