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揮劍自刎,以死踐諾——這個熱血鏗鏘的抉擇,曾留住一座城,更鑄就了這座城的傳世英名。
這座城便是重慶市忠縣,中國唯一以“忠”字命名的縣級行政區劃,擁有近2200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置臨江縣,隋末設臨江州。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感念“刎首留城,忠信兩全”的周末將軍巴蔓子,賜臨江名為忠州。民國二年(1913年),忠州改稱忠縣,沿用至今。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對巴蔓子予以點贊。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之一“忠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忠縣曾以“忠”傳世,如今更以“忠”耀世。
歷經三峽工程,忠縣老城一半被淹沒于三峽水位線下,一半為保護文脈得以留存,成為三峽庫區唯一的半淹縣城,獲稱“三峽留城·忠義之州”。
歷史長幕里,無數城池予奪興衰,早已易形,但巴蔓子劍鋒下所展現的忠于國家、忠于民族、忠于百姓之忠義精神,卻隨時光之河奔涌而來。圍繞“城”的形態演變,忠縣人常撫卷長思:這座著名的“留城”,將要建成一座怎樣的城?這座城與城里的人之間,有著怎樣的歷史與現實邏輯?
忠義留城:時光不易戰火不摧
歲月匆忙,光陰不老。初夏的陽光,又從忠縣忠州老街東門城墻頭的枝葉間擠進來,星星點點地潑灑在城墻前的“巴蔓子刎首留城處”紀念碑上。
作為三峽庫區的特殊“移民”,這塊紀念碑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后靠安置”,被遷至175米三峽水位線上。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人慕名前往忠縣尋訪“巴蔓子刎首留城處”,在紀念碑前努力還原那個久遠的歷史現場。
“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那是周朝末年,巴國內亂,向楚國借兵平叛,許以3座城池。后楚國索城,巴蔓子揮劍自刎,以死踐諾,最終留城。
“巴蔓子刎首留城處”紀念碑原址位于老縣城蔓子路上,距東門城墻900余米,現已淹沒于水下。忠縣文化名人、中華詩詞學會理事、香港詩詞學會首席顧問陳仁德家的老宅,正處于紀念碑新舊兩址的中心點上。
“巴蔓子對忠縣、忠縣人的影響是世世代代的。”陳仁德說。
當前,忠縣正圍繞2035年縣城規模達50平方公里、人口達50萬的“雙50”目標,建設特色中等城市。盡管縣城日新月異,但忠縣仍小心翼翼地保留著以忠州老街為主的半淹縣城,以及忠州老街的“古董”——東門城墻。
東門城墻是明城墻遺存。忠縣人認為,唯有古城墻的厚重,才能安放巴蔓子的傳世英名。但在忠縣,承載忠義之名的,不僅巴蔓子一人。
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張飛攻破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擒獲巴郡太守嚴顏。嚴顏凜然道:“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張飛為嚴顏忠義所動,引為賓客。
據考古發掘推測,嚴顏家族墓群位于忠縣烏楊街道,當地因此有將軍村、將軍溪。在縣城,嚴顏還“活”在嚴顏路、古嚴顏橋上。
從嚴顏路徑直向東,可抵達忠州街道順溪社區。順溪社區有一座孤島“浮”于長江中心,它便是長江著名江心島皇華島。南宋危亡之際,馬堃、包申等忠州守城將士抱定“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必死決心,與元軍鐵蹄抗爭13年,最終城破也無一人投降。
如今,這座曾在金戈鐵馬聲中悲壯殉國的抗元孤城,正以首批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重點項目——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的方式“復活”。曾經的皇華城雖已擁有新的具象形式,但忠義卻以一種抽象的精神永世留存。
巴蔓子之忠義精神,有無影響過嚴顏和抗元軍民,史料并無記載。他雖然身首早成一抔黃土,分葬何處也是歷史之謎,但其忠義精神穿越千古,深受后世敬仰。
“蔓子墓在治西北一里。”20世紀90年代末,忠縣中學青年教師、現忠縣文化名人林亞才,癡迷于清道光《忠州志》上這9個字的模糊記載,耗費數月在縣城西郊的墳冢間尋找蔓子墓。
巴蔓子駐守忠州閱兵處,人稱“巴王臺”。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被當代忠縣人譽為“忠州好干部”的白居易奉調忠州刺史,曾登臨巴王臺憑吊,詩曰:“迢迢東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臺。”
英雄惺惺相惜,忠義代代相傳。
年逾七旬的陳仁德是研究白居易在忠州歷史的權威專家,自年少初讀白公詩篇,對其神往近60年。在他的研究中,白居易赴任忠州雖仕途坎坷,但仍心恤百姓,重新制定納稅法,鼓勵州民開荒種糧、發展蠶桑,且留下詩篇百余首,恤民之情字字入詩來,具如“將欲茂枝葉,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勸農均賦租。云何茂枝葉,省事寬刑書。移此為郡政,庶幾甿俗蘇”。
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忠州知州馬易從首建白公祠,其后歷經兩次改擴建,卻在民國時期“兵匪紛乘”中半毀。1986年,忠縣整修白公祠,志載“忠州人踴躍捐款共襄盛舉”。2015年,忠縣擴建白公祠并新建忠州博物館,合為現今白公街道白公路占地百余畝的白公祠文博景區。
歷史上的忠縣群賢畢至。忠縣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劉瑩介紹,僅公元780年至公元820年的40年間,“大唐財相”劉晏、中國歷史上十大名相之一陸贄、大唐名相李吉甫和白居易先后赴任于此。四賢忠義在懷、心系民生。北宋時期,州守百姓始建四賢閣,又于明、清兩次重建,最終在抗戰時期毀于日機轟炸。
歷史浩瀚,舊時城池,無論如何治亂循環,都擺脫不了“家天下”和君主專制的歷史局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城的形態雖已然改變,但忠義精神卻時光不易、戰火不摧。
忠義鑄城:求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1931年,忠縣涂井鄉友誼村長江邊一小地名叫碉堡的地方,16歲少年馬千木告別擔任過三任民國政府縣長的父親,從江邊小碼頭踏上尋求真理之路。
今年“五一”期間,無數外地游客專程前往碉堡舊址,追尋一位世紀老人的足跡——已于2024年逝世的知名革命家、文學家、書法家馬識途,也就是曾經的馬千木。
馬識途早年參加中共地下黨革命活動,1938年3月更名為“馬識途”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四川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電影《讓子彈飛》,是據其小說《夜譚十記》改編的。
受馬識途影響,堂妹馬秀英1943年考入四川大學后加入進步組織,不幸于1948年與時任中共重慶北區工委書記的丈夫齊亮在四川成都被捕,于1949年在重慶“11·27”大屠殺中雙雙遇害。時年,馬秀英26歲。
在忠縣這片忠義沃土上,涌現出辛亥志士、抗日忠烈、解放戰爭烈士等革命英烈志士1400多名,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忠縣三匯鎮人羅廣斌是小說《紅巖》的作者之一,小說人物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是他的入黨介紹人。1949年12月25日,羅廣斌在重慶“11·27”大屠殺中越獄脫險后的第28天,完成了3.6萬字的《重慶黨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其中第七部分便是后來著名的“獄中八條”。
2019年,重慶“11·27”大屠殺烈士犧牲70周年紀念日期間,新華社在通訊《“獄中八條”的歷史警示》中寫道:“獄中八條”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書寫的忠誠,也是留給后人求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答案之一。
飽蘸血淚的“獄中八條”,成為一代代黨員干部求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必修課。
就在“五一”節前,又一批外地學員前往忠文化干部學院展覽館,在“獄中八條”專區前駐足沉思。
始于巴蔓子的古代賢良、近代英烈,到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忠縣忠誠于黨和人民的黨員干部典型,均在忠文化干部學院展覽館展陳之列。
其中,馬識途的同村人——頭頂“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諸多光環的老黨員李淑娥,也在展陳墻上。
“五一”節前,記者專程前往涂井鄉敬老院拜訪李淑娥。年逾八旬的李淑娥曾在這個敬老院工作30多年,自己住進敬老院成了敬老對象后,她仍停不下來,在自己養老的同時幫助他人“享老”。前后40多年里,她默默照顧同村50多名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幫扶50多戶貧困家庭,扶育8名留守兒童,捐助救災濟困款達4萬余元。
在忠義沃土上,忠縣人高擎忠義之炬接續長跑。
在忠縣,革命時期有“馬識途”,新時代有“沈識路”。
臨近退休,現年56歲的忠縣農業農村委員會鄉村振興督查專員沈國芹依舊忙碌。沈國芹20多年來在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線上“干一事、忠一事”,人稱“識路又有力的老黃牛”。2018年,沈國芹在工作中因腦溢血突然暈倒,搶救醒來的第一句話竟是:“還有3個貧困戶的調查核實報告沒完成,我得回辦公室去。”就是這位獲評“全國鄉村振興(扶貧)系統先進個人”“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人民好公仆”的“沈識路”,在組織征求其是否愿意擔任縣管副職領導時卻說:“我已經50多歲了,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沈國芹是知足的。
在忠文化干部學院展覽館優秀黨員干部展區,有幾張微笑的面孔沈國芹曾經非常熟悉,但他們已在崗位上英年早逝——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張蘭權,逝年37歲;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的駐村第一書記楊驊,逝年48歲;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授予“模范檢察官”稱號的劉邦鬧,逝年52歲。
文化是滋養一個地方特有屬性的陽光雨露,忠縣一直用忠文化為“忠誠之城”夯實根基。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點贊巴蔓子,為新時代弘揚忠文化、涵養干部政德指明了方向。
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黨忠誠的系列重要論述,忠縣深度挖掘忠文化的時代內涵,建立了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黨忠誠的重要論述,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治、忠于事業以及目前27個現場教學點”構成的“1+5+N”教學體系,打造了獨有的“忠誠教育”品牌。四川、湖北等周邊省市以及市內許多部門、區縣慕名前來舉辦培訓班,累計培訓干部2萬余人次。
忠縣忠文化輸出,早有先例。
毗鄰忠縣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大人物——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載入正史并單獨作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秦良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忠貞侯秦良玉是土生土長的忠縣人,她在忠文化的影響下長大成人,約21歲時嫁到石柱,而后踏上忠貞衛國之路。
忠義譽城:展陳墻上有“鄰居”
曾經,餓壞了的拾荒人胡太平選擇性暈倒在“張扣碗”的仁義食店前。“張扣碗”送上扣碗,還承諾:“天天免費吃,吃到站起來為止!”
靠著數不清的扣碗滋養,3年后,胡太平從面黃肌瘦的拾荒人變成廢品收購商,主動請求不再免單。
“五一”期間,忠縣野鶴鎮仁義食店老板、78歲的“張扣碗”張攀仁比平常更忙。附近廢品收購站老板胡太平雖年逾半百,也在照常忙碌。
仁義食店46年屹立不倒,常有外地記者前來挖掘仁義食店的仁義之舉:經營之仁,從不采購偽劣食材;待人之仁,早年員工工資水平超過當地干部,有的員工跟著他從20歲小伙干成了半百小老頭;扶弱之仁,80歲以上老人、特困戶、困境人群免單。
“你可能也要上忠州博物館的展陳墻哦!”有人跟“張扣碗”打趣。“不就賣個扣碗嘛!”“張扣碗”實在驚訝。
良好的社會氛圍,其實是良性制度循環的必然結果。忠縣每周縣委常委會有項必設議程,就是通報全縣干部群眾獲得的各級各類榮譽。同時,忠縣通過常態化評選“忠州好人”等舉措,不斷挖掘普通人的忠義之舉,屢屢收獲驚喜。
2024年,重慶“背簍專線”暖遍全網,與這條彰顯城市包容心的軌道交通線一并溫暖出圈的,還有忠縣的“扁擔輪渡”——“渝忠客2180”客輪。
2024年11月,重慶8人(組)榮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渝忠客2180”客輪船長秦大益及其合伙人兼售票員曹利芳聯袂上榜。“渝忠客2180”客輪,主要方便菜農進城賣菜,14年來,即便面臨差點把客輪當廢鐵賣的虧損困境,秦大益和曹利芳也從未漲過一分錢票價。
每個好人,都要接受社會的注目禮。媒體起初聚焦在27年前就開始駕船的船長秦大益身上,但熟知曹利芳的人“鬧意見”了,他們希望曹利芳獲得同樣關注。忠縣因勢利導,把兩人都送上“中國好人榜”。
善舉發揮的最大社會功能,就是引發善的雙向奔赴。秦大益生病時,那些“爺爺奶奶”級的菜農帶著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土雞、土鴨去看望他。無數網友在“渝忠客2180”客輪上為“爺爺奶奶”訂下早餐,忠縣相關部門也為輪船修繕碼頭,為菜農修建菜市場和愛心驛站……
人性深處,總是向善。這是在互聯網時代,以“忠州好人”為載體,忠文化的一次大傳播。其實,歲月靜好時,凡人微光才是城市上空最絢麗的星河。
德不孤,必有鄰。李淑娥有一個老熟人跟她同樣大名鼎鼎——曾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明星挑夫”鄭定祥。兩人不僅在村里是鄰居,在忠文化干部學院展覽館展陳墻上也是“鄰居”。
現年72歲的鄭定祥,每天在家里做農活、帶孫子,日子安定祥和。他不會想到,自己58歲快歇業的那年竟挑了“一票大的”。那是2011年,正在重慶市萬州城區攬活的鄭定祥挑著兩大包羽絨服跟丟了雇主,便一連5天在原地苦等雇主,最終物歸原主。他拒絕雇主酬謝,說“缺錢不一定就缺德”。
忠縣先后推出先進道德典型400余人,已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被媒體譽為“產生道德模范的良田沃土”。從巴蔓子一人到如今英烈、英模燦若星河的忠義群像,忠縣為城市形態演繹不斷賦予時代新解。
城是一個地方可隨時空條件改變而改變的外在形態,而城里人的精神特質,是這座城可永世留存的內涵,并決定這座城的未來走向。
忠義興城:“忠城”里面種“忠橙”
微風起時,漫山遍野的柑橘林里,一半是夏果搖曳,一半是笑語飛揚。
“五一”期間,忠縣新立鎮文筆村果農林舟材在自家柑橘園的農家樂里忙得不亦樂乎:“我們家兩代人種柑橘,以前種來自己吃,現在種來賣,還在柑橘園開了農家樂,日子越來越好了!”
但兩代人的柑橘種植史還是太短。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秋,杜甫途經忠州參拜禹廟,目睹唐朝國勢衰微、禹廟破敗,寫下“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的詩句。雖為憂國憂民之詠嘆,卻也為后世留下了忠縣柑橘種植歷史悠久的佐證。
忠縣地處北緯30度左右,位于“長江上中游柑橘優勢帶”核心區,是全國乃至世界柑橘生態最適宜區之一,柑橘種植歷史長達2000多年。
穿透歷史光影,在2024年6月29日舉行的第10屆品牌強國論壇上,忠縣柑橘特色區域公用品牌“忠橙”榮獲“2024中國品牌500強”“中國(橙類行業)十大領軍品牌”兩項榮譽,品牌價值達105.89億元。
“忠橙”的成功,源于近30年來,忠縣干部群眾對柑橘產業“干一事、忠一事”的執著追求。
很多忠縣人對1997年11月20日的那個場景記憶猶新——他們在長江碼頭迎來了美國施格蘭集團董事長博富文。當日,博富文在新立鎮文筆村三叉灣種下一棵柑橘樹苗,忠縣柑橘產業從此在“忠”的沃土上生根、成勢。
此后,一茬茬干部群眾把柑橘產業當作“農民的命根子”,用待業的忠誠、待人的忠厚,將忠縣建成全國唯一國家級柑橘產地市場、全國柑橘產業30強縣。
2008年,忠縣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柑橘城”。
在這座“城”里,忠縣堅守“招商以諾,安商以忠”的信條,陸續引入企業建成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NFC原榨橙汁加工廠,建成全球最全最大柑橘活體基因庫,建成亞洲最大、年育苗300萬株的柑橘脫毒容器育苗基地,以及全國首個柑橘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實現“把柑橘種子、種苗、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忠城”里面種“忠橙”。
“五一”期間,忠縣磨子工業園區內的重慶(忠縣)現代農業柑橘產業園項目仍在火熱施工。更值得關注的是,工地上那頂用作項目專班工作點的帳篷里溫度已超40攝氏度。
僅有一張作戰圖、一套桌椅、一臺電扇,簡易帳篷里每天都有政府專班人員值守,第一時間解決項目推進問題。現場值守的忠縣農業農村委員會規劃科科長劉波說:“再熱也得守在這里,這是忠縣縣委、縣政府的信譽!”
這個柑橘產業園規劃投資20億元,將建成全國最大單體柑橘數字分揀車間。運營單位重慶橙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幾名湖北人合伙投資,公司施工現場負責人屈代鼎說,他曾經在多省投資,“但政府工作人員在施工現場支起帳篷貼身服務還是首次遇上”。
原本從事柑橘貿易的屈代鼎于2021年獨闖忠縣,計劃收購一季柑橘試試水。他發現此地柑橘品質好,人更忠厚,便陸續邀約上百名湖北老鄉來承包橘園搞種植。隨著對忠縣干部群眾的深入了解,2024年,屈代鼎下定決心做個大買賣——斥巨資建現代農業柑橘產業園。
從試水的“行商”到篤定的“坐商”,屈代鼎起初沖著柑橘來,現今因為“忠”字留,他相信:“忠縣姓‘忠’,忠縣人就講究一個‘忠’!”
“忠城”里面種“忠橙”,但這座城又不止種出“忠橙”。
忠縣圍繞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正朝著“雙千億”奮斗目標邁進:加快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布局打造新能源材料、化學原料藥、智能制造裝備等6個百億級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三峽庫區特色產業創新高地和市級高新區,計劃到2029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GDP突破1000億元。
實現這個目標,“受企業之托、忠企業之事”的忠義精神傳統仍是核心支撐力。
2022年,有“中國面業大王”之稱的金沙河集團,攜年加工百萬噸小麥項目落戶忠縣,從簽約到投產僅用時1年,刷新了其14年來在外省實施項目的最快速度,也刷新了國內同行業的建設速度。
一切圍繞企業轉、一切盯著項目干。忠縣愛譜華頓、智能橋隧裝備制造、錦芝彩等制造業項目也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升規,業界贊譽“忠縣速度”。
如此神速,那是因為,忠縣姓“忠”的信譽輸不起。
忠縣將每周一、五設為全縣“企業寧靜日”,非上級統一部署或突發狀況,各執法單位不得自行對企業開展行政檢查活動。忠縣一邊禁足不擾,一邊靠前服務,開展常態走訪企業、宣傳惠企政策、閉環解決企業難題的“走宣解”行動。忠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營商環境科科長黃海峰介紹,2024年,全縣各級領導干部共走訪市場主體2.29萬余家,解決問題近1800個。
如同忠州老街厚重的明城墻,“忠誠之城”就是這樣一磚一瓦壘筑起來的。如今,忠縣姓“忠”的信譽正轉化為真金白銀。
2025年5月14日,忠縣又簽下大單——與山東得勝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年產120萬立方米新型歐松板項目合作協議,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8億元、帶動就業300人。“主要是看中忠縣獨特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厚重的忠文化。”得勝股份公司董事長逯德勝表示。
重慶市渝中區渝海大廈下方有座古墓,據傳為巴蔓子墓。清人王爾鑒曾有題詩:“頭斷頭不斷,萬古須眉宛然見。城許城還存,年年春草青墓門。”
是的,頭斷頭不斷,城許城還存。要留城,更要興城。
在忠縣,特色中等城市建設快馬加鞭,“三峽留城·忠義之州”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這意味著,巴蔓子斷頭之忠義如滔滔江水不曾斷流,簇擁著這座“留城”在時間長河里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