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億萬年前,重慶河湖遍布、森林茂密,是恐龍等遠古生物繁衍生息的樂園!”2025年4月28日,在重慶兩江新區重光小學校第三屆科技節上,重慶古生物研究院科普教育中心副主任張鋒為孩子們帶來了別開生面的科普分享。
出生于陜西渭南的張鋒,先后在陜西西安、江蘇南京等地生活和工作,后因對山城地貌著迷而來到重慶。
扎根重慶16年,張鋒對重慶的地質、地貌和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情況了如指掌:曾和拍檔一道在北碚區發現規模化的木化石群;曾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首次發現大規模寒武紀疊層石,并助力當地打造網紅景點“酉陽疊石花谷景區”……這些發現、研究和貢獻,為探秘重慶山水演化過程以及億萬年的滄桑變化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和支撐。
現在,張鋒專注于科普和創作,開發出地質學相關課程,發表50余篇科普文章,出版7本科普類書籍。從在危機四伏的叢林里勘查、探尋,到站在公眾面前開展科普教育,張鋒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快聽,化石會說話!”
與“化石獵人”組隊尋石
談到緣何進入地質學領域,張鋒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時,張鋒經常騎著自行車在家鄉黃土高原穿行,透過凸起的山丘和流水的溝壑,他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后來,他被保送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攻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又于2009年來到重慶。“重慶很有特色,這里能激起我的探索欲。”張鋒說,自己剛來重慶時,工作地點在北碚區,那時他沒事就愛往山里鉆,尋找化石的蹤跡。
古生物學科班出身的他,明白化石對于探秘遠古重慶的重大意義。
“在我眼里,化石會說話,它們看上去沉默不語,卻能道出億萬年前的秘密。”張鋒說,他在山里鉆了幾次后,發現重慶的山不僅險峻還容易讓人迷路,因此很有必要多方結識當地的戶外愛好者、化石愛好者等“線人”。
不久,張鋒認識了被稱為“化石獵人”的伍定金。伍定金是中國觀賞石協會資深會員,曾是西南大學圖書館館員,業余愛好是翻山越嶺尋找化石,北碚區縉云山、施家梁、金剛碑等地的各個角落,都有他尋找化石的身影。找到化石后,伍定金無法進行科學判斷,需要業內專家鑒定,機緣巧合下,他和張鋒搭上了線。從此,兩人成了拍檔,經常組隊一起進山探尋化石。
2016年,伍定金在施家梁發現疑似化石群,他當即將此事告訴張鋒,張鋒頂著酷熱馬不停蹄來到叢林深處。經過勘查對比,張鋒確認伍定金發現的是木化石。隨后,二人繼續在四周尋找,又發現了大大小小約10堆木化石。
這是重慶中心城區首次發現的規模化的木化石群,是大約1.4億年前的大型松柏類樹木。發現表明,早在侏羅紀時期,這里便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再結合周圍發現的恐龍化石,可推斷森林里住著成群結隊的恐龍。
張鋒將木化石取樣帶回實驗室后,循著脈絡,繼續挖掘木化石的蹤跡。沒多久,他又在重慶忠縣、綦江區等地發現了木化石。
“我和張鋒經常一起到野外,他眼光敏銳,總能迅速捕捉到化石的蛛絲馬跡。平時,我有問題、有發現,不管大小,他都會第一時間前來核實。”伍定金說,現在,兩人已相識14年。在張鋒的影響下,伍定金退休后也會經常組織相關活動,帶領身邊的人走進叢林、走進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化石。
讓億年“石花”浪漫盛放
2022年,酉陽疊石花谷景區被確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疊石花谷景區的建立,和張鋒淵源頗深。
“2017年,我帶領項目組在酉陽考察時,無意間在路邊荒地中發現大面積形態各異的疊層石。”張鋒說,他當場進行粗略測量,發現疊層石面積至少有1.8平方公里。
考察結束后,張鋒立即找來資料分析研究,發現酉陽疊層石的規模,無論是同國內著名疊層石產地天津薊州、安徽淮南等地相比,還是同國外的一些疊層石地區相比都毫不遜色。酉陽疊層石是中國南方地區首次發現的大規模疊層石,也是南方地區分布面積最大的寒武紀疊層石。
所謂疊層石(當地人稱“石花”),是由于藍藻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力所引起的周期性礦物的沉淀、沉積物的膠結,從而形成疊層狀的生物沉積結構。這是改變地球演化歷史的一種化石,正是疊層石的出現,讓地球大氣氧氣含量急劇升高,為生命演化打下基礎。
“酉陽疊層石的發現,引起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張鋒說,隨后,他又多次前往酉陽調研,并對疊層石進行持續研究。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張鋒再次在當地發現大面積疊層石,其整體規模達到建造地質公園的條件。
2018年,酉陽開始依托這一重大發現打造疊石花谷景區。在打造過程中,張鋒積極為景區提供調查結論、科學支撐等相關材料。景區在規劃建設時,需劃定資源富集區,張鋒也依據考察結果,提出重要建議。
疊石花谷景區開園當天,張鋒受邀到現場做科普展示和線上直播。“那天非常熱鬧,很多地質學愛好者都慕名而來。”張鋒告訴記者,景區除了打造疊層石觀賞區域,還進行了配套建設,在這里不僅能看到遠古化石,還能春賞杜鵑、秋賞粉黛。
“景區帶動了當地就業和增收。”疊石花谷景區相關負責人說,在打造過程中,政府引導周邊配套建設了民宿村落,整修了產業道路,整治了人居環境,還引導村民發展經果林采摘、特色餐飲住宿等。
石頭上開出的花,讓鄉村煥發生機。2020年,疊石花谷景區所在的扎營村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此后還成為重慶首個掛牌籌建的地質文化村。
把地質學搬上課堂
就讀于重慶市南岸區南坪實驗小學的學生萬子昂,在三年級時深深迷戀上了地質學。當時,學校組織大家聽了一堂生動的地質學分享課,而授課人正是張鋒。
“張老師描述的遠古重慶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里,那些野外探索的有趣故事也讓我難以忘懷。”萬子昂說,課后,他通過學校聯系上了張鋒,在他的指導下繼續學習地質學知識。
之后,萬子昂開通了科普微信公眾號,并在張鋒的指導下制作了多部科普視頻參賽。其中,《恐龍足跡》在2020年重慶市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活動之科學探索紀錄片中獲得三等獎。
除了野外考察和科研,張鋒一直熱衷于科普教育。在國家重視科普教育的大背景下,他策劃打造了多項科普課程,把地質學“搬”上了課堂。
“2019年,我研發開設了‘探秘巴渝遠古生物’的相關課程,并帶著課程去了數十所中小學校。”張鋒說,課程內容包括如何尋找和鑒別化石、重慶地區生命起源的過程、各個紀元的古環境情況等。為了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地質學的魅力,張鋒每次進學校都會帶上各種化石標本,并通過有獎競答的方式贈送給學生們。
在進校園開展科普教育的過程中,張鋒帶動了很多學生關注地質學。他在這些學生中,選取了一些學生重點培養,萬子昂便是其中之一。現在,即將讀初中的萬子昂,依舊利用課余時間向張鋒學習地質學知識。
“近兩年,我想將科普課程和AI技術有機融合,研發出更加生動的課程。另外,我和團隊成員還將編寫相應科普教材,并培育一批大學生志愿者到校園授課,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地質學。”張鋒說,讓大眾聆聽化石的低語,讓科普教育的道路越來越寬闊,是他今后努力和堅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