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時節,重慶市云陽縣巴陽鎮望豐村,飽滿金黃的枇杷綴滿枝頭。
村民熊德清麻利地采摘著果實,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批果子要挑去電商服務中心,大城市的訂單早就等著呢!過去,枇杷爛在地頭沒人問,沒想到現在卻成了搶手貨。”
改變緣何而來?少資金,政府便爭取涉農項目資金落地;運輸難,就新修產業便道入村……
如今,望豐村的枇杷不僅可以銷往縣城,還能經由縣城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銷往全國,成為帶動當地果農走上增收路的“黃金果”。
放眼云陽,此般以縣城為紐帶,城鄉雙向奔“富”的故事不勝枚舉。
2023年,云陽入選重慶市“小縣大城”試點區縣。對云陽而言,“小縣大城”既是工作目標,也是工作理念——聚攏更多資源、產生更大效益、帶動更多消費,承上啟下,統籌推進,這是“大城”二字的深意。
如此情況下,云陽如何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放大縣城的吸引力、承載力和輻射力?
小縣城 大使命
過去,工作午休時,王菊寧愿在家附近轉一轉,也不愿上樓休息。家在8樓,來回上下,讓年歲漸長的王菊感到不便。
王菊,家住云陽縣雙江街道杏家灣社區青龍路119號。進城務工十余年,王菊一直安身于此闖事業,沒承想如今上了年紀上下樓居然成了困擾。
她的困境恰似云陽這座千年古縣的縮影。云陽有著2300多年建縣史,是重慶最早設置的縣級行政區之一。古時,這座濱江之城作為鹽運樞紐,因鹽而興。如今,坐落在渝東北的它卻面臨著“身份困惑”——既不像大城市那樣繁華多金,也不像鄉村那樣田園牧歌。
縣城,是國家城鎮體系中基本的層次,是整個縣域中經濟發展的龍頭。因其特殊性,縣城成為連接城鄉的紐帶、要素流動的“中轉站”。
如何建設才能讓縣城承載起人們安居樂業的夢想?云陽用行動給出答案。
2024年12月,青龍路119號樓棟加裝了電梯,王菊上下樓不便的煩惱隨之消解。
城市更新提升了縣城居民的生活品質,也讓居住于此的農村進城人員感受到一座城的幸福溫暖。放眼云陽全域,目前已有700余棟老舊樓棟加裝了電梯,惠及居民8萬余人。
2024年,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提出“穩步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
縣城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不僅是政策的執行者,更是統籌實施的協調者。將國家的宏觀戰略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讓政策的紅利惠及全縣人民,是縣城的使命所在。
為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云陽緊扣“強縣”目標、“富民”目的,堅持精致城市與和美鄉村建設“雙輪驅動”,布局城鎮功能提升、產業促進就業、城市品質更新等一系列重點事項,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精準施策讓政策溫度浸潤每個民生單元。
縣城不僅是牽動城鄉政策互動的“牛鼻子”,還是區域發展的“穩定器”。憑借要素聚集的優勢,縣城可助力鄉村破除要素流失、產業斷層等頑疾;鄉村廣袤肥沃的土地,同樣能為縣城的功能輻射提供更大空間。
以城帶鄉,以鄉促城。2024年,云陽“半小時上高速、1小時到縣城”鄉鎮占比分別達69%、80%,縣城常住人口占縣域常住人口比重由46%提升至50.4%,要素流動全面提速。
這座依山傍水的三峽庫區之城,正以“小縣大城”的破局密碼,在有限的空間里,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小縣城 大發展
“七山一水二分田”,云陽是一座典型的山地之城,山多地少,設施不便,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相對滯后。許金山是云陽縣南溪鎮西云村人,從前和很多農村人一樣,靠種地過日子。
隨著時代發展,封閉的山村接收到越來越多信息。2009年,許金山選擇外出務工,到廣東東莞拼搏闖蕩。
后來,一次返鄉探親,許金山發現,印象中灰撲撲的云陽縣城已然蛻變——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工廠薪資也足以養家糊口。于是,他果斷留鄉發展,入職重慶雄業玩具制衣有限公司。
如今,許金山已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繡花部主管,并在縣城安家。當年與他一同南下的工友們,近年來也相繼返鄉。
支撐這場“回遷”的,是云陽蓬勃發展的產業。
近年來,云陽聚勢而為,打造云陽工業園區,逐步形成“一園多區”的發展格局:人和組團重點發展先進材料、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黃嶺組團以電子信息制造、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2024年,云陽工業園區就業規模突破1.5萬人,掙錢顧家兩不誤的理想生活成為更多云陽人的真實寫照。
家門口的工作機會,將一個個“許金山”牽引“歸巢”,但真正讓他們愿意扎根縣城的,是這座城市日漸豐盈的民生肌理。
2024年,云陽新增產業路、旅游路、便民路173公里,城鄉距離被進一步拉近;全縣8所普通高中擴優提質,21個教育集團組建成立,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家庭;3個緊密型醫療共同體高效運轉,71家養老服務機構貼心服務。
城市發展的魅力,不僅在于配套功能的保障,還在于穩穩托舉起居民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繞城鋪展的環湖綠道、設施完善的“口袋公園”,為居民提供了觀光休閑、騎行健身的好去處。許金山感慨道:“住在這里,就像住在景區,隨時都能體驗出悠閑滋味。”
拔節向上的產業集群、實實在在的為民舉措,化為縣城沉穩有力的心跳,讓城市變得強壯、生活愈加紅火。曾經“南下”的列車,正載著更多游子踏上歸途。
小縣城 大引力
縣城的發展勢如破竹,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讓它有了更大吸引力。
谷雨過后,云陽縣盤龍街道革新村,濕潤的泥土在菊農的鋤頭下翻騰。楊雪梅蹲在地里,指尖輕捻著一株嫩綠的菊苗,向農戶傳授育苗技巧。
這位“菊花專家”曾任職于重慶的一家三甲醫院,為何會選擇回到鄉村與泥土為伴?答案就藏在她自幼生活的那片土地里。
楊雪梅是云陽縣堰坪鎮中升村人,看見家鄉閑置的田地和留守的老人,她決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鄉親們做些實事”。
“云陽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光照充足、雨量豐沛,不正是種植中藥材的天然寶地?”從事醫藥行業的她敏銳地嗅到機遇,決心返鄉創業。兼具藥用與飲用價值的菊花成為她心中的首選。借助高校資源,楊雪梅成功培育出屬于自己的菊花品種——三峽陽菊。
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如今,這朵小菊花,不僅讓小小的家庭作坊成長為年產值近億元的云陽蕓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吸引技術、資金、人才等漫拂鄉野,帶動近1萬人叩開增收之門,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大放異彩。
楊雪梅坦言:“產業規模快速擴張,離不開縣里的政策扶持。”
近年來,云陽通過設立創業就業流動服務站、完善招商引資外聯服務工作機制等舉措“筑巢引鳳”。在外經商的馮小艷夫婦攜資金回饋故里,將云陽面銷往四川、湖北等地;“新農人”楊大可從四川成都返鄉,帶領農戶種植“致富果”水晶梨……
2024年,云陽不僅引進返創企業60余家,還推動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在縣域內落地建設、竣工投產,全縣工業投資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200億元。
縣城,不再是發展的洼地,而是投資的沃土、孕育未來經濟的新藍海。
編后:
改革進入深水區,更要注重統籌兼顧,發揮比較優勢。2023年11月,云陽縣、豐都縣等7個區縣被確定為重慶“小縣大城”試點區縣。七子落地,各展其長,堅持統籌縣城的優勢、城鎮的特點、鄉村的資源,以位于“城尾鄉頭”的縣城為紐帶,探索要素雙向流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放眼重慶,“小縣大城”建設階段性成果初顯,從產業興城、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到聯農帶農功能增強,試點區縣發展勢頭正勁。銅梁區重點打造的10平方公里新型儲能產業園初具規模;梁平區2024年新增城區學位約6000個,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口縣深化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建設,2024年“國儲林+”發展模式累計帶動2萬余戶林農增收……
實踐印證,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縣城不再是城鄉的“夾心層”,而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當更多縣城找到破局密碼,巴渝大地的城鄉融合畫卷必將更加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