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伯承元帥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出生在四川省開縣(今重慶市開州區)趙家場的一戶農民家庭。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他胸懷“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的雄心壯志,在萬縣參加反清學生軍,從此開始了戎馬一生,并在各大戰役中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和軍事才能。新中國成立后,劉伯承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后主動請纓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劉伯承元帥一生自奉儉薄,廉潔奉公,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對親朋故舊也嚴格要求,其革命家風譽滿神州。
“禮送撞桿”匡正家風
1921年8月初,劉伯承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此時的劉伯承已是川軍第二混成旅第一團團長,每天到家里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為他接風洗塵的請帖更是像雪片一樣飛來。不過,豪門大戶諂媚捧場的拜訪、宴請,劉伯承一概拒不應酬,都派副官出面回絕了,而生活拮據的親友來訪,他都親自出面接待。
一天,一名叫程少安的農民找到劉伯承,說自己榨油房的撞桿被劉伯承的親屬劉明書等人搬走了,希望劉伯承“招呼”一下,把撞桿還他。
原來程少安的家就在劉家院子隔壁,過去兩家人因堰塘水的使用發生過矛盾,積怨已久。不久前,程少安兄弟幾人在自家土地上新建了一座榨油房,緊挨著劉家院子。剛好,這個時候劉伯承回鄉,劉家部分親族認為自己有了靠山,便慫恿劉伯承的堂弟劉明書等人,到程家榨油房強行把撞桿搬走了。
撞桿是當時榨油的必需工具,沒有了撞桿,榨油房就無法正常工作。事情發生后,程家兄弟非常生氣,想討回公道。程少安聽聞劉伯承為人正直公道,猜想搬撞桿的事他肯定不知情,便找到劉伯承將事情原委告知清楚。
劉伯承送走程少安后,嚴厲訓斥劉明書等人:“你們幾個干的好事!憑啥子道理強搶程家油房的撞桿?”“你們不要認為我當了團長,你們就可以逞惡逞霸、胡作非為。老實告訴你們,我是最痛恨那些欺壓百姓的歪人的,我專要拔那些人的‘歪毛’。你們不要忘記我們劉家祖祖輩輩都是受過別人欺侮的啊……”
當天晚上,劉明書按劉伯承的叮囑,趕去附近集市買了紅布和鞭炮。第二天清晨,劉明書在一路鞭炮聲中,把裹著紅布的撞桿送回了程家榨油房。
始終保持儉樸之風
劉伯承一生儉樸。
西南地區解放后,部分黨員干部的革命思想開始松動,產生了驕傲自滿情緒,滋生了貪圖享樂思想。鄧小平、劉伯承等中共中央西南局領導人高度重視,要求黨員干部提高認識,糾正錯誤。面對西南地區住房緊張的情況,鄧小平、劉伯承以身作則,兩家人擠住在同一棟小樓里。
1950年,劉伯承主動請纓到江蘇南京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一家8口擠住在城東北的一座二層小樓里。學院營房部門幾次提出要幫劉伯承翻修,但都被他拒絕了:“房子能遮風擋雨就可以了,不必翻修。眼下國家還很困難,朝鮮又在打仗,錢要用在刀刃上。”
學院營房部門趁劉伯承到北京開會,在小樓后面加蓋了兩間平房。他回到南京后,嚴肅地批評了營房部門:“你們總說我住房緊張,我一家人住著一幢小樓,老百姓有這種條件嗎?你們不能讓我太特殊了!”后來,他將這兩間平房分配給了身邊的工作人員居住。
劉伯承說:“我們要做的事情多著哩!要把精力放在學習和工作上,不要和人家比吃、比穿、比住。越是上面的干部越要帶個好頭,艱苦奮斗是我黨的法寶,萬萬丟不得啊!”劉伯承的儉樸之風,為子女作出良好示范。其子劉蒙曾說:“父母的這些言行對我教育很深,使我從小養成了儉樸的習慣。”
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先
劉伯承是新中國的開國元勛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但他十分謙遜,從不張揚,總是把成績歸功于黨和人民。蘇聯作家、記者西蒙諾夫曾評價劉伯承:“他的謙遜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只能說他是謙遜的人中最謙遜的一個。”
1942年,黨中央為了振奮軍民抗日的士氣、擴大人民軍隊的影響,決定為劉伯承慶祝50歲生辰。劉伯承知道此事后,非常不安,他怎么都不肯說出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最后,八路軍一二九師只得選定12月16日作為他的生日(劉伯承真實的生日是12月4日)。組織上的決定,劉伯承只好無條件服從。
12月16日這天,劉伯承對前來慶生的同志們講出了自己的心里話:“離開黨,像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么名堂來。”“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12個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在座的人無不被劉伯承謙遜的品質打動。
在勝利面前,劉伯承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謙遜的品德,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先。
1950年,人民民主政權日益鞏固,劉伯承得知中央準備創辦軍事學院的消息后,隨即致信黨中央,請求辭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轉而創辦學校。他給黨中央的信中提出:“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干部培養,而培養干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干部的培養。我愿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黨政領導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對此,許多人不理解,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位高權重,并且黨中央已有意安排他擔任其他重要職務,他為何主動放棄?對此劉伯承言語懇切地講:“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么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要求子女自尊自立、自強不息
一直以來,劉伯承對妻子、對子女都嚴格要求。他常告誡子女不能搞特殊,不要因為父親是高級干部就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優越感,從而脫離了人民群眾。他希望子女能夠獨立生活,說:“我打了一輩子仗,身邊沒有什么私人財產好繼承,你們也不能靠著我劉伯承這塊牌子生活。你們自己要自尊自立、自強不息。”
有一次,劉伯承讀到一份調查材料。材料中提到某高校做了一次學生成績調查,結果班上前十名學生中,沒有一名干部子女。這份材料引起了劉伯承的擔憂,他馬上給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讀書的長子劉太行寫信:“可能這是不全面的調查,但是要警覺。干部子女生活優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認為學習沒有意思,自甘落后,這必須大力教育,扭轉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壞意識,才能繼承發揚革命傳統。”
劉伯承要求子女自尊自立、自強不息,為此,他立下了一條家規:子女成婚后,不要再和他住在一起。長子劉太行結婚后,就住在單位分配的一間面積只有9平方米的房間里,廚房和廁所都是公用。
1986年10月,劉伯承與世長辭,享年94歲。中共中央在悼詞中這樣評價他:“長期身居高位,但自奉儉薄,廉潔奉公。在他革命的一生中,真正達到了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戀位,權重不擅權,一心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的高尚境界。他對家屬子女,親朋故舊,身邊工作人員,總是諄諄教誨,嚴格要求。他的革命家風,深為大家所欽佩。”
作者單位:重慶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