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5日,重慶醫科大學袁家崗校區南北樓,幾十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漫步其中,有說有笑。他們是學校的離退休老同志,其中許多都經歷了建校初期的崢嶸歲月。如今他們重返校園,參觀辦學成果展、拍照“打卡”留念,盡情享受這場跨越時空的溫暖重逢。
歲月輕撫紅墻,新舊交織成歌。1955年初,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改變沿海與內地工廠及高校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中央決定: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簡稱“上醫”)分遷人員至重慶建立重慶醫學院及附屬醫院(今重慶醫科大學,簡稱“重醫”)。如今70年過去,這段西遷往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南北樓作為學校建設最早、留存最久的校園建筑,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創建者的心血和情感。它那斑駁墻面下、紅磚青瓦里,沉眠著一段波瀾壯闊的西遷記憶。歲月更迭,南北樓舊損老化,曾被評定為危房。2021年,為傳承西遷歷史,保護歷史建筑風貌,學校決定對其進行修繕。歷經3年多,2024年12月,南北樓改造工程正式竣工。
歷經歲月洗禮的南北樓,在工匠們的精心打造下重新煥發光彩。南北樓修繕后,與崇醫樓、尚醫樓形成建筑群,共同構成美麗的校園中軸線景觀,向人們默默講述著那段西遷往事。
“山”呼“?!睉?,南北樓拔地而起
20世紀50年代,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位于西南內陸的重慶卻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上坡”的山區。1955年春天,這兩座城市被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遵照中央關于沿海工廠和學校內遷的指示,上醫將遷至重慶,400多位教師、醫師等各類人才為了建設大西南,從繁華的上海西遷至山城重慶,建設和發展重醫及其附屬醫院,成為西南地區醫學事業的燎原火種。
1955年5月25日,重慶市召開“重慶醫學院建院委員會”成立大會,宣布由時任上醫副院長的顏福慶擔任重慶醫學院建院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重醫創建工作。同年12月29日,重慶醫學院一期基建工程被正式批準。
許多人至今記得,1955年6月下旬,顏福慶從北京乘飛機赴重慶督辦建院的基建工作。此時重慶氣溫漸高,年逾七旬的顏福慶不顧天氣炎熱,前往仍是農田荒坡的擬建校址考察,在面積700多畝、高度差達300多米的山地上來回奔波,隨后正式確定重醫選址潘家坪(今袁家崗校區所在地)。
1956年8月,在滬渝兩地共同努力下,包括南北2幢教學大樓、3幢教師宿舍、4間階梯教室、2幢學生宿舍以及食堂等一期基建工程基本竣工。一所嶄新的醫學高等學府,矗立在田野和山坡上,靜靜等待著首批重醫學子的到來。
南北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4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為17200平方米,占地約為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南北樓建筑主體為紅磚青瓦坡屋頂風格,并設計有特別的門頭造型,采用長廊式空間布局,教學樓內保留了西遷時期建筑的空間和裝飾特色。
篳路藍縷,南北樓見證丹心
1957年春天,按照上級要求,上醫選派一級教授、副院長錢惪擔任重醫業務副院長。受到使命召喚時,時年51歲的錢惪毫不含糊,一口答應下來。此后,錢惪針對重醫的師資配備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重醫精心籌備了一批骨干力量,并籌集了大量圖書資料。
在錢惪的組織下,從基礎到臨床,重醫匯聚了一批國內知名的專家教授和朝氣蓬勃的青年教師。截至1960年7月,上醫向重醫派遣教師、醫師、教輔人員等共計402人。
“我們上醫400多人到重慶建立醫學院,一是服從組織,二是有事業心,這是為人民做的大事,要講奉獻,絕不討價還價?!卞X惪在回憶西遷創校經歷時說。
400多名胸懷大局的上醫人,告別十里洋場的繁華大都市,來到當時條件極為落后的重慶,克服設備不足、資料不全、水土不服、校舍簡陋等重重困難,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為重醫的建設和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世紀90年代,已年逾九旬的錢惪經常在教學樓附近走走看看,他依然牽掛著使用了30多年的老教室,看哪里的門窗壞了,哪處的玻璃碎了。一路走來,他像看著一個嬰兒長大般見證著重醫的發展,重醫一點一滴的變化都牽動著他的思緒。
2006年1月21日,錢惪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按照錢惪本人遺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埋入南北樓中心廣場的榕樹下,埋入這個他傾注半生心血、無怨無悔奉獻的美麗校園。
歲月洗禮,南北樓解甲休憩
進入21世紀,隨著重醫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學科專業建設的迅速發展,學校啟動了新校區建設工作,袁家崗校區的功能定位逐漸轉變為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和開展科學研究,南北樓的使命也由教學樓轉變為實驗樓。
“樓板、墻面出現裂縫,房頂的木頭也被腐蝕,南北樓存在安全隱患?!敝蒯t基建處工作人員在巡檢中發現了不少問題。由于長期超負荷開展科研實驗,加之年代久遠、結構老化,南北樓出現了外墻粉蝕、樓板滲水、木頭腐壞、構件失效等問題。2018年4月,經專業機構檢測,南北樓被評定為D級危房,亟須修繕保護。同年12月,南北樓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歷史建筑目錄。
2021年7月,為保護南北樓歷史風貌,保存西遷歷史和重醫建設發展記憶,學校開始南北樓修繕保護的設計論證工作?!?956年,建校時期的南北樓由重慶市設計院(今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完成。如今,修繕保護南北樓的重任又一次落在我們的肩上?!眳⒓釉O計論證工作的重慶市設計院設計師感慨道。2023年10月,由崇醫樓、尚醫樓組成的科技創新中心正式啟用,承接了南北樓原本的科研實驗功能,由此,學校正式啟動南北樓改造工程。
“少年”歸來,南北樓使命重鑄
“我們拆開建筑表面層,發現破損程度比想象中更嚴重,樓板有麻面、脫落的情況,碳化深度已超過鋼筋保護層,墻體的裂縫寬度最大達到了10毫米?!睋文媳睒歉脑旃ぷ鞯默F場代表回憶道,在對南北樓進行修繕的過程中,需同時考慮加固結構和還原歷史風貌,設計和施工人員遇到了不少難題。
為此,學校邀請了著名城市更新專家徐千里、資深城市規劃專家李世煜等出謀劃策,確定了修復工藝和加固方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結構加固、外立面修復、鋼結構屋頂更換、樓梯扶手歷史元素修復、室內功能改造及室外環境更新等一系列改造工程步步推進,南北樓安全隱患被消除,歷史風貌被逐步還原。
2024年12月,南北樓改造工程竣工,兩幢大樓以嶄新姿態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恰如少年歸來,吸引師生校友紛紛駐足留念、“打卡”留影。此次修繕保護秉持修舊如舊的建造理念,采用紅磚砌筑、水刷石、水磨石等傳統建筑工藝,保留了紅磚立面、門頭卷草紋、連廊拱門等特色造型,最大程度還原了西遷時期的建筑風貌。
這座重醫人心中的精神豐碑,如今仍不斷見證著新一代重醫人薪火相傳、繼續向西的故事。
2017年12月,時年56歲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馬穎,踏上了幫扶西藏自治區昌都市人民醫院的高原征程。在長達18個月的援藏工作中,他克服高原對身體的考驗和重重工作困難,完成了50多臺疑難手術,培訓了100多名技術骨干,并助力昌都市人民醫院成功通過“三甲”評審,圓滿實現“創三甲、帶高徒”兩大目標,被昌都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優秀援藏干部人才”。
向西1300多公里,自2015年以來,重醫已選派400余人組團式援助西藏昌都;跨越3700多公里,2024年,重醫開啟了幫扶新疆第二醫學院的新征程,重醫博士生醫療服務團奔赴克拉瑪依市開展志愿服務……
一次次向西,一步步前行,都是對南北樓所承載精神的最好傳承。南北樓靜靜矗立,重醫人矢志不渝,正續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