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去弦吐箭,光陰似轉車。從庚辰龍年到乙巳蛇年,《現代藝術》從創刊至今,已走過二十五個年頭。 “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從乙未羊年初夏,《現代藝術》全新啟程,不知不覺,也已整整十年。
作為中國文化里一個特殊的計量單位,十年是歷史長河中的驚鴻一瞥,將許多故事進行壓縮,無聲訴說著世事沉浮和歲月滄桑;于人生而言,它又堪稱一段重要的旅程,月月年年以光陰兌換對生命的認知。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笔甏掖乙嗦?,對你我來說,它散落于3600多個日日夜夜,120多期雜志,近16000書頁的白紙黑字中。在大部分的編輯日子里,我們就像是與墻壁對坐著自言自語,用浪漫而又深沉的方式,將你我各自而又共同的記憶,深深烙印在時間的刻度上。
征途如虹,歲月如歌。在距離25歲和新版10年的中間位置,雜志社特別推出“拾光逐夢" 年華芬芳”主題策劃,通過“人物·大匠運斤”“百家·中流擊楫”“新秀·百卉含英”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組成的文藝“傳承之脈”,“院校·黌門藝圃”“展館·翰墨聚珍”“院團·梨園雅韻”構建的藝產“生態之鏈”,“作者·硯田耘夢”“編者·匠心裁云”“讀者·蕓窗牧心”聯袂的人文“媒介之橋”,多維詮釋文藝雜志在人才作品推出、藝術生態繁榮、文藝工作宣傳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回到原點,“協會·藝藝生輝”立體展現戲劇、影視、音樂、美術、曲雜、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文藝評論等藝術門類的歲月華彩,十個篇章呼應新版10年;“市州·美美與共”則全方位攜手如同星羅棋布在大美四川東西南北中的21個區域,講述她們新時代新作為、新征程新風貌,共賀《現代藝術》創刊二十五周年、新版十周年;同時,“事記·溯往輯要”遴選雜志發展過程中的25個關鍵詞,25個點喻意“我們”的25年。需要說明的是,文藝家、院校、展館、院團、作者、讀者、編者濟濟甚眾,囿于篇幅與視野,不一而足,實在遺憾。其中“人物”“百家”“新秀”和“作者”“讀者”,以姓氏拼音為序,“院?!薄罢桂^”“院團”和“編者”排序不分先后。
傳承之脈。在“人物”“百家”“新秀”這條主脈上,面向各個藝術門類,“人物”將鏡頭對準那些在巴蜀文藝沃土上深耕不輟的領航者,呈現他們的藝術人生與藝術觀點,為四川文藝發展標注生動注腳;“百家”將目光投向文藝界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記錄他們在藝術之路上的堅守與突破、困惑與覺醒,呈現他們以扎實的創作構筑起巴蜀文化的堅實底座;“新秀”則聚焦文藝界后起之秀新生力量,記錄他們正青春共成長的年輕面孔,見證他們從初露鋒芒到獨當一面的蛻變軌跡。一條傳承之脈,亦是巴蜀文藝薪火相傳的生動圖景。
生態之鏈。作為藝術生態的“基因庫”,文明傳承的“反應堆”,“院?!背尸F的十所各具特色的高等學校,從教育者出發,以人文精神為錨點,守護藝術最本真的生命力,記錄從“技藝傳授”到“生態賦能”的躍遷范式;“展館”攜手省內十所特色展場,呈現巴蜀大地藝術的饕餮盛宴珍饈美饌;“院團”則推出川劇、京劇、話劇、曲藝、交響樂、民樂、雜技等藝術門類在新時代的融合創新與實踐路徑。一條生態之鏈,探索藝術生態繁榮發展的“四川方案”。
媒介之橋。在“作者”“編者”“讀者”搭建的三維媒介之橋中,“作者”是深植《現代藝術》土壤中的常青藤,在紙頁間織就了一張縱橫交錯的文藝經緯網,每一篇文章都是對藝術本質的叩問與應答。“編者”不僅是文本的“守門人”,更是地域文化的“擺渡者”,“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蓖曄鄳?,同氣相求,同行的一字一句,念起便是溫暖?!白x者”是期刊的消費者,更是期刊的衣食父母,同時是期刊的傳播者,是你們的厚愛,是你們的不離不棄,是你們的陪伴,讓我們走過一年又一年。一座媒介之橋,詮釋文藝雜志把握時代脈搏,回應現實關切,在紙媒日漸式微的當下迎難而上的蓬勃生命力。
25歲,青春正好!10年,來日方長!帶著對未來一如既往的好奇與熱情,懷揣守正篤行、創新致遠的赤子初心,我們繼續出發,去探究文藝世界里的無窮可能。
《現代藝術》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