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先后榮獲第九屆、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二屆、第十四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第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等。代表劇目有《白蛇傳》《欲海狂潮》《塵埃落定》《好女人·壞女人》《烈火中永生》《紅梅記》《目連之母》《花自飄零水自流》等。
在我的十年“茹”戲人生中,有《白蛇傳》里白素貞為情勇戰金山寺的千年一瞬;有《四川好人》中沈黛、隋達雙面人生荒誕外殼下的人性復雜;有《馬前潑水》里“覆水難收”恨海難填的遺憾;有小劇場《卓文君》中獨辟蹊徑戲曲“形態之美”的探索;有《目連之母》中劉氏四娘不喪失人的尊嚴以換取偷生人間的自我覺醒;有《欲海狂潮》搬演世界名著戲曲化、本土化的大膽嘗試;有《烈火中永生》致敬革命先烈的藝術表達;有《花自飄零水自流》中皇后“靈魂的掙扎”的人生況味……這都是我于川劇舞臺的臺前幕后,看歲月在鑼鼓聲中流轉的尋常光陰。
2015年,《現代藝術》以全新的面貌啟程,記錄著四川文藝的發展,照亮巴蜀文藝的星河。彼時的我正攜川劇《塵埃落定》在國內多地巡演,此劇演社會進步之必然,揚真善美、浩然正氣于劇中,亦如川劇藝術在當代的傳承表達。十年光陰,《現代藝術》的篇篇文章刊登,也記錄了川劇藝術發展年輪,十年間,我與這本刊物共行于藝術傳承的“蜀道”——以筆墨與舞臺為媒,在傳統與現代中架橋,于堅守與創新中擺渡。
戲脈千年,戲曲藝術貴在傳承,難于創新,每一步都很重要。
川劇之美,在于其基因里的“叛逆”。變臉吐火的奇絕、鑼鼓套打的熱烈、昆高胡彈燈五腔共和的包容,有“技”,更有“藝”,恰似巴蜀文化的縮影:既扎根沃土,又敢為人先。
我的藝術人生也有多個“十年”,從幼時敘永學藝到逐夢赴蓉城成名,又經歷川劇的輝煌與低谷時期的彷徨,再到堅定文化自信走到今天,每一段時光都是寶貴的財富。從綻放舞臺,到培養年輕演員、培養年輕觀眾,我帶著川劇走進大中小學、登上春晚舞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明確要求。用藝術人生譜寫著川劇人的堅守、傳承、創新和使命,我們始終在路上。
作為《現代藝術》的“老朋友”,每期雜志送達時,聞著油墨香,聽一曲川腔川韻,成了我們讀者的精神享受。值創刊二十五周年、新版十周年之際,愿以川劇“幫腔”作比:若文化藝術是那悠長的主旋律,《現代藝術》便是那靈動的高腔,時而托腔保調,時而另辟蹊徑,共同譜就巴蜀文藝的復調長歌。愿下一個十年,我們繼續以筆為篙、以藝作舟,在歷史長河中傳承文明的珠貝,于時代云端書寫人文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