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美術館
大觀美術館成立于2015年4月,坐落于全球最大的單體建筑——環球中心。美術館位于其E2區6樓610號,占地面積4280平方米,其中室內展示面積1670平方米,戶外休閑交流平臺2610平方米。美術館優越的地理位置,為“藝術融于生活”這一理念找到了扎根、滋生之地。從開館以來大觀都以反映現實生活和反映時代探索精神的作品為主導,目前已舉辦“大觀美術館開幕展”“天府百年美術文獻展”“盛宴·典藏——跨越三個世紀的歐洲藝術展”“澎湃——張繼渝個人油畫精品展”“溫暖的俄羅斯——列賓美院女性藝術家三人展”“自然之生——張國忠油畫作品展”“2018陽光助學書畫展暨義拍會”“不知所終,但有光——田亮油畫作品展”“5678的碰撞”等展覽。
回望2015年那個春天——大觀美術館在成都環球中心誕生,《現代藝術》的專訪團隊與我們并肩記錄了這段初心。彼時的對話仍歷歷在目:“用學術性、開放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讓藝術變成生活的呼吸。”這番理念,不僅刻在大觀美術館的基因里,也與《現代藝術》的使命不謀而合。十年間,大觀美術館與這本扎根巴蜀的雜志,共同成為川渝現當代藝術生態的見證者、記錄者與推動者。
從“為愛而生”到學術深耕:美術館的初心與使命
大觀美術館的誕生,源于我對藝術的難舍情懷。在早年的藝術生涯中,我能夠深刻體會到藝術家缺乏展示平臺的困境,遂以“為藝術做些事情”的使命感,將傳媒行業的積累轉化為藝術空間的構建。在學術方向的選擇上,大觀美術館聚焦現當代藝術,尤其關注川渝本土藝術家的創作脈絡。
2018年舉辦的“天府百年美術文獻展”是大觀的里程碑事件。展覽以“傳承有道”與“創新無界”兩大板塊,系統梳理了天府美術代表藝術家張大千、謝無量、葉毓山、徐匡、馬一平、羅中立、何多苓、阿鴿、高小華、周春芽、張繼渝、莫也、廖新松、龐茂琨、田亮、李卓、魏言、蔣雨、趙子韜等眾多藝術家的精品力作,涵蓋國畫、油畫、雕塑等多元門類,首次以文獻形式呈現天府美術百年流變。這場展覽不僅被評價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有力舉措”,更通過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同臺碰撞,激活了本土藝術的創造力,為確立四川作為中國美術強省的地位添磚加瓦。
川渝當代藝術的孵化場:多元展覽與國際對話
大觀美術館的十年,亦是川渝當代藝術群體成長的十年。大觀以青年藝術家扶持計劃為支點,持續推動新生代創作。2020年的跨年展“5678的碰撞”則通過張國忠 (50后)、杜方曉 (60后)、田亮 (70后)、莫芷(80后)、趙子韜(80后)幾代藝術家的作品對話,探討代際差異中的藝術語言嬗變。展覽以油畫、裝置、綜合材料等媒介,呈現從寫生修行到消費主義反思的多元視角,彰顯美術館對藝術本體價值的堅守。大觀美術館在專注川渝當代藝術生態的同時,沒有囿于地域,推出了多場國際展覽,2016年“溫暖的俄羅斯”展出列賓美術學院青年女藝術家的作品,2018年舉辦“仰·望——跨越三個世紀的歐洲藝術展”。這種在地耕耘,鏈接全球的策略既是對地域文化的自信,也是面向未來的開放姿態。
大觀美術館與《現代藝術》的十年歷程,折射出中國民營藝術機構與專業期刊協同發展的獨特路徑。十年間,大觀美術館以空間為容器,《現代藝術》以文字為媒介,共同編織出巴蜀藝術的經緯。二者的交織,也是四川文藝生態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兼顧地域性與現代性、學術性與大眾性、本土化與全球化中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