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民盟四川省委文化委員會副主委。作品榮獲第七屆、第十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首屆四川文華美術獎,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優秀獎等。
值此《現代藝術》創刊二十五周年、新版十周年之際,回望巴蜀文藝的長河,十年陪伴的創作歷程,我深感這本刊物不僅是時代鏡像的承載者,更是文化根脈的守護者與創新者。
深耕沃土" 賡續巴蜀文脈
巴蜀大地,自古便是詩與藝術的沃土。三星堆的神秘青銅、金沙的太陽神鳥、都江堰的千年濤聲,早已將“天人合一”的智慧鐫刻進這片土地的基因。而《現代藝術》正在以當代視角重新解碼傳統。2019年我創作的作品《索瑪花開》以三代彝人的面孔映照出大涼山的時代巨變,以老中青三重奏,構建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梁,用十年篇章,將古蜀文明的深沉回響與鄉村振興的當代敘事交織成新的史詩,這既是我多年來對民族藝術根源的熱愛,也是我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對傳統精神的堅守。
守正創新" 回應時代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時代的四川文藝,需以“守正”為根,以“創新”為翼。2024年我創作的作品《和煦三月初嫁時》,男女漢俑般造型與山型構圖,體現出的不僅是藏羌彝走廊與巴蜀文化之間交流融合的和諧穩重、樂觀豁達的精神,更是對斗轉星移、山鄉巨變的時代映照。我堅信創作唯有將信念融入藝術實踐,才能讓作品真正成為時代的注腳,才能守“人民文藝”的初心,創跨界融合的探索。
共筑生態" 凝聚文藝合力
藝術生態的繁榮,離不開故土文化的浸潤。而《現代藝術》作為媒介樞紐,既為青年藝術家提供“新銳”的展臺,也為老一輩創作者搭建“百家”的平臺。在我最新完成的重點文藝創作項目《毓秀巴蜀——四川近現代文化名人雕像》群雕中,正是以凝聚文藝合力、展現集體創作的力量,呈現出巴金、郭沫若、張大千、李劼人等深耕巴蜀大地、構建巴蜀文化新高地的時代巨匠們,他們不僅是我們激勵當下、奮進未來的航標,也是鑄就巴蜀文化新篇章的旗幟。
十年陪伴,十年耕耘,愿《現代藝術》繼續做“時代的眼睛”,以油墨為舟,載巴蜀文脈駛向世界;以紙頁為鏡,映文藝川軍赤子之心。讓我們共同書寫下一個十年的芬芳年華,讓每一篇稿件、每一幅作品,都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四川篇章的鏗鏘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