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于四川什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詩書畫院特聘美術師,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攀枝花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第十一期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干高研班成員,中國文聯第七期全國新文藝群體拔尖人才高級研修班成員,入選全國優秀中青年書法創作資助項目。
我的書房里有一個樟木箱子,里面裝了數十張孫培嚴先生給我示范的課稿。褶皺的紙上,2015到2025的年份數字漸次泛黃,像一疊正在老去的時光。雨季時節泛起了霧,水汽漫進書房,洇濕了墻上那幅《袁安碑》臨作,十年前老師批注的朱砂圈,正在墨色里慢慢暈開。
真正走進書法源于十年前。2015年冬,在老師家里,初見老師。我帶了三幅自覺滿意的篆書臨作,老師一看,沉默了十來秒說:“還不會用筆。”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我,從初中開始學習書法,這可是十多年的努力。之后老師示范了《袁安碑》,筆鋒劃過紙面,讓我見到了萬歲枯藤般的線條質感,錘煉線條質量成為了我未來的努力方向。如今,我已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老師那些線條的影子。每次提筆,都仿佛與老師對話,感受著那股傳承的力量。
隸書的春天來得猝不及防。跟隨老師學習了一年多的篆書,著實枯燥乏味,于是便開啟了隸書《石門頌》的學習。老師對我始終不吝指教,我的隸書漸漸有了些許進步。在老師的鼓勵下,我嘗試創作了多幅隸書,隨后入了幾次國展,并成為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這些經歷,讓我意識到,書法藝術不僅需要時間的沉淀,更需要老師的智慧與點撥。
《現代藝術》的推介促進我努力向前。大約在2017年,《現代藝術》第一次與我約稿,這份來自外界的肯定,如同一劑強心針,讓我更加堅定了在書法藝術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接下來,我獲得了四川省文聯2020年度百家“推優工程”,2023、2024年度“百佳推優”工程。每一次的榮譽,都是對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饋,也讓我更加明白,書法不僅是我個人的熱愛,更需要有《現代藝術》這樣的平臺。
真正的思考始于五年前的深秋。連續幾次入國展后,我的作品老是被批評“太像老師月光下的倒影”。然而,正是這樣的批評,讓我開始深思,我的書法創作出路在哪里。于是我開始了商周金文、秦文字、石門銘等優秀經典的學習。在這段探索的日子里,我逐漸領悟到書法不僅僅是對老師和前人的模仿,更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我開始試圖尋找自己的語言。然而這個過程并不容易,我不斷地試驗,而今雖有一點體會,卻依然時常感到困惑與迷茫。這期間,老師的支持和指導始終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新的起點始于2024年春月。我有幸入展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在收獲喜悅的同時我深知這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接下來我更需要大膽探索與實踐。不破不立,在這條書法之路上,我將勇敢地打破舊我,以新的視角去擁抱變化,尊重傳統的同時,賦予我的書法新的內涵。
跟隨孫老師學習書法已十年,這十年,亦是《現代藝術》新版的十年。我很高興在這十年與《現代藝術》共同成長,感謝《現代藝術》提供展示平臺為我記錄這十年的學書經歷;感恩恩師孫培嚴先生讓我脫胎換骨,讓我在書法的探索中穩步前行,讓我在跌宕起伏的藝術旅程中找到了自己;感謝身邊幫助過我的師友;感恩生命中的點滴……
此刻夜雨又至,墨池里沉淀的十年光陰被雨聲驚動。之前的榮譽在風中輕顫,像等待歸根的秋葉。我知道它們終將化作春泥,去滋養下一季破土的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