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歷史長河中不過短暫一瞬,但對于四川美術而言,這卻是中華優秀文化、川蜀文脈與新時代精神交織激蕩的黃金時代。十年來,《現代藝術》以主動積極的介入姿態,記錄和反映了時代的新變。作為雜志的長期撰稿人,我有幸跟隨其站到了觀察者的位置上。我們看到,伴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在地意識的不斷增強,過去十年的四川美術以主旋律創作強勁回歸、傳統書畫創造性復興、當代藝術特異性發展、數智藝術方興未艾,構建起獨特的歷史生態。
主旋律創作強勁回歸
乘著新時代文藝的春風,四川美術界主動承擔起“以藝載道”的使命。藝術家們以重大歷史題材為切口,將紅色基因與巴蜀文化深度融合。例如,2016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四川省美協組織美術家開展重走長征路主題采風與創作活動,紀念長征,緬懷先烈,并以寫實油畫與水墨長卷的形式,再現了紅軍在川西高原的壯烈征程。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四川省文聯、四川省美協組織策劃實施了“天府天工——四川工業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巧用“天府”與“天工”耦合的蘊意,通過美術作品追憶四川三線建設的崢嶸歷程,禮贊川蜀工業戰線上廣大干部群眾的奉獻精神和堅韌意志。這些活動延續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中國畫創作傳統,其所催生的作品,以當代視角重構歷史敘事,標志著藝術創作從個體抒懷向集體書寫的升華。
傳統書畫創造性復興
在全球化語境中,四川書畫界秉承“守正創新”理念,致力于傳統書畫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書畫家們一方面力務傳統之本,堅信“本立而道生”,在傳統書畫的沃土上深耕細作,表達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他們與時俱進,廣收博取,巧變傳統,創新筆墨語言,顯示了天府書畫的變革勇氣和新時代“巴蜀畫派”的勃勃生機。
當代藝術特異性發展
成都藍頂藝術區、A4美術館、成都市當代美術館等藝術場域持續釋放能量,形成獨特的當代藝術路徑。藝術家們深入挖掘“在地性”價值,或圍繞川蜀鄉土題材探求個性化的油畫藝術語言,或將古蜀文化圖騰與賽博朋克美學并置,或利用川蜀民俗風物重構公共空間。這種創作取向印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在地全球化趨勢,說明四川當代藝術正通過文化符號的轉譯,構建起獨特的國際話語體系。
數智藝術方興未艾
高校數字媒體藝術系、數字藝術館、數智藝術展在川蜀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批重量級作品的華麗問世,標志著川蜀數智藝術進入了爆發式增長階段。中國數字藝術博覽會在成都連續舉辦,封面數字藝術空間、東郊記憶沉浸式數字藝術美術館等專業數字藝術機構響亮登場,“AI旋渦”數字藝術展及學術研討會熱烈舉行。林林總總的機構、異彩紛呈的活動令人目不暇接。AI算法、GAN(生成對抗網絡)成為川蜀藝術家全新的創作工具。他們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藏中發掘資源,邂逅靈感,探索傳統美學的數字轉生,開辟數字藝術創作的新維度,為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數字藝術發展貢獻中國精神與川蜀智慧。
結語
回望四川美術的十年歷程,恰似一幅層層積染的山水長卷:主旋律創作構建精神骨架,傳統書畫暈染文化底色,當代實驗迸發創新火花,數智技術勾勒未來輪廓。而《現代藝術》如穿越時空的觀畫者,用128個頁碼的年輪,及時傳播和永恒記錄著這場永不落幕的藝術畫卷。當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在虛擬現實中重生,當茶館里的蓋碗茶化作國際展場的東方文化元素,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地域美術的成長,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當代語境中的創造性應答。這或許正是四川美術最動人的特質: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全球、堅守與突破之間,它立足于動態平衡的美學支點,以此書寫了歷史,昭示了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