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音樂世界》新版研討會,我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時任社長的李牧雨老師對《音樂世界》的新定位:一要“大眾可讀”,二抓“學術深度”。五年后回望,筆記本上的注解已然成為刊物質量的一把標尺。
自1954年創刊,《音樂世界》的辦刊宗旨始終如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大眾可讀”是《音樂世界》的第一要務,得先讓讀者看得到、讀得懂。藝術不是空中樓閣,音樂不應曲高和寡,更應成為普通人的心靈樂土,而我們則提供與音樂藝術相關的讀者喜聞樂見和類型多元豐富的內容。“學術深度”不僅代表對音樂相關學術內容的研討,更代表著細致、縝密的思考和審慎、嚴謹的態度,而這不僅來自學者的研究,更來自音樂家的創作。《音樂世界》對“學術深度”的挖掘,是對讀者的負責,更是對音樂的尊重。
2020年改版后,“音樂名家”成為編輯部幾經討論、頗費周折(幾經討論的是人物選取,頗費周折的是內容取舍)所確定的重要欄目,也被視為承載“大眾可讀”性的第一把交椅?!耙魳访摇睓谀恳悦科谥辽賰晌凰囆g家的篇幅,向讀者講述了近50位與音樂相關的文藝工作者的故事。他們或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或是默默耕耘的行者,都在各自的藝術領域里煥發著獨特的光彩。在藝術天地中徜徉的音樂家如何構建自己的音樂世界,并以智慧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呢?相信這不僅是我們所關心的,更是讀者想要了解的。
“音樂名家”欄目曾采訪過青年鋼琴演奏家孫麒麟。彼時,孫麒麟剛結束白日繁忙的行程,但2個小時后她又要去音樂廳參加彩排。那次的訪談算是見縫插針,我們約在小餐館,讓她能在彩排前補充能量、稍加休息。時間緊張,她跟我邊吃邊聊、爭分奪秒,但始終神采奕奕、充滿活力。光是聽她發表自己的哲學見解、暢談學習和生活個中滋味,就能感受到她對藝術的堅持和對生活的激情,這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我想,藝術家在音樂上的成就或許讓我們普通人難以企及,但他們在生活中的成功之處確乎可以給我們提供思考,我們即便不能成為優秀的藝術家,也應該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努力。
“音樂現場”邀請樂評者從專業角度對音樂活動進行分析,讓讀者在獲取第一手資訊的同時,更為深入地了解音樂活動的特點和內涵;“藝術漫談”欄目則是為讀者提供的一片藝術園地,音樂本就與其他藝術邊界相交、互相融合,在此處,讀者可以一窺其他門類藝術的魅力所在。在改版之后,“音樂理論”“音樂教育”欄目選用文章時充分考量其學術性、專業性和創新性,以集中體現《音樂世界》的學術價值和內容質量,搭建專業的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提升刊物影響力。
《音樂世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以嚴謹的學術態度來深耕內容、細化形式,讓讀者從文字中感觸到:音樂,遠不止流淌的旋律與躍動的音符,更是一種可感的力量,為我們注入前行的勇氣。
《音樂世界》是《現代藝術》的同行者,兩本刊物雖然定位不同,但都致力于讓讀者在浮躁的現實中得以寧靜的一隅,感知藝術的魅力和音樂的力量。值《現代藝術》創刊二十五周年、新版十周年之際,特祝《現代藝術》更上一層樓,也愿我們繼續并肩同行,讓藝術的光芒更璀璨,讓音樂的力量更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