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回憶起十年前的天氣,大多是對遇到的人、經歷的事的心理“劇本”的投射。我所拿到的劇本是,十年前第一次到成都,看到了一個因文藝而鮮活的期刊,也因為這樣一本期刊,結識了那里的人,看到了他們做的事。與《現代藝術》的機緣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辦好一份雜志,辦一份好雜志,是每一位辦刊人的最大心理期待,概莫能外。2015年,我的工作轉向《山東藝術》雜志籌備出刊的諸事項中。當時媒體的數字化,特別是出版類的數字化已經很成熟了,期刊除了可以觸摸的紙質出版之外,更多地走向了數字和網絡。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AI的覆蓋、AIGC的參與,是以這些年的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做資源鋪墊的。對于一本刊物的發展,今天所看到這些,在十年前,其趨勢自是不可預知。不過,彼時卻可以預設做一本什么樣的刊物——這,是刊物生成的關鍵詞,映照著辦刊者的心愿。
在一些相似條件的參考下,時任《山東藝術》雜志社社長的王之明主編帶著我們編輯部從濟南飛到成都,走訪了《現代藝術》編輯部。見到了新版后執掌雜志的蒲秀政總編、朝氣蓬勃的編輯部同仁。大家從刊物的發展定位、欄目的內容流程、版式的制作呈現,到紙張、印刷、發行,事無巨細地交流著,似乎某一個被遺漏的細節一定會影響雜志的差錯率。如此愉快而開心的樣子,就是開篇第一段的樣子。人嘛,風動帆動,同歸于心,是自然,亦是自然而然。
后來的日子里,《山東藝術》順利創刊,兩家刊物也一直保持了交換互贈的聯系,由此建立起來的編輯交流,也會在電話、微信中隨時隨地展開,這似乎與十年來出版物的發展路徑相似:有著紙質的出版,也有著網絡化的關聯,誰又說這二者不可得兼呢?
雖然網絡一直在推進著數字化的傳播,但期刊可感知的溫度不正是需要紙質的觸摸嗎?從紙質化到數字化,其實是延伸了通向未來的路。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在今天看來,不單是樹木生靈需要自然和諧相處,還需要順應規律而又主動呵護事物的發展。這其實也謀合了編輯工作的態度。
沒有壞稿件,只有改不好的稿件。在編輯中,面對錯字、別字,詞不達意、離題萬里,甚至散亂堆砌的種種難題,按一種格式去改,也確實可行。好編輯,其手段又不僅僅由此止步。電影《英雄》中,長空與無名以意念決戰,最后長空銀槍斷裂,回到現實。都沒出招,又都在出招。這等高手過招時,順應著對手的招式,也在擊潰著對手的弱勢,看似真實的對打,不過是順勢而為。這就好玩了。編輯的工作困境、難題時常有,每天、每篇、每段,新鮮到如開盲盒般,難猜的下一篇還會在下一站等著。怎么辦?我可以肯定的是,荀子老人家懂我:不夭其生,不絕其長。如果能順應并呵護呢?假使要有一個從事編輯工作的理想目標,我想是:順著。順著稿件作者的意念,不是按格式改,而是順著改。還有,順著時代的意念,打破經驗主義的局限,順著做。
寒來暑往的年歲,總有不一樣的變化。在年輪的增加里,可喜可賀的事情也總會出現。《現代藝術》第四百期出版時,《山東藝術》送上的話語是祝福,也是相望。這次《現代藝術》創刊二十五周年、新版十周年的到來,也再次祝福《現代藝術》:
苒苒滿庭芳,穰穰滿家倉。文雅氣和,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