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匯美術館
廣匯美術館由貝聿銘弟子林兵設計,理念源自中國水墨之意境氣韻,以超大跨度巨型鋼桁結構架設“漂浮的盒子”,將東方美學精神中的“山水”“升騰”等元素傾注于這座現代主義建筑當中,猶如一張山水長卷舒展于綿延起伏的天府綠地之上,彰顯了“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廣匯集團是國內最早開展近現代藝術收藏的民營企業,匯聚了百年中國藝術史中最具藝術成就和代表性的重要珍品,兼具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學術價值。目前共收藏60多位藝術家、500余件經典杰作,形成了以20世紀中國水墨書畫為主要脈絡的完整收藏體系,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中國近現代水墨藝術精品收藏機構。
作為廣匯美術館的館長,回望這十年歷程,我深感榮幸能夠見證并參與中國民營美術館從蓬勃發展走向規模化、系統化的全過程。“建一所美術館,將名家大師的真跡公開展覽,供人們參觀和欣賞”——這是廣匯集團企業創始人很早就有的心愿。從最初以收藏為基礎的文化理想,到今天成為成都乃至全國重要的藝術地標,廣匯美術館走過的每一步都凝聚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對公眾美育的責任擔當。
緣起:從收藏到公共美育的跨越
2015年,廣匯美術館成立。這并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延續——25年前,廣匯美術館的前身“雪蓮堂藝術館”已在新疆烏魯木齊落成。從那時起,我們的初心就從未改變。
十年前,廣匯集團決定將三十余年的藝術收藏向公眾開放時,我們面對的是一片充滿未知的領域。作為一家“先有收藏后建館”的綜合性文化藝術機構,廣匯美術館的誕生本身就承載著特殊使命——將私人收藏轉化為公共文化財富。廣匯美術館三十余年的收藏體系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十年是“收藏積累階段”,中間十余年是“體系形成階段”,再到2007年后是“補充去重階段”。這一過程中,我們逐漸確立了以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林風眠、傅抱石、李可染、石魯、吳冠中等“十一大家”為代表的收藏骨架,形成了以20世紀中國水墨書畫為主要脈絡的完整收藏體系。此后,我們不斷探索如何讓近現代藝術作品“活”起來——通過現代展陳設計、數字技術互動、跨界藝術對話,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能夠以全新的視角理解這些藝術珍品。
扎根成都:在地性與國際視野的交融
作為從新疆“空降”至成都的美術館,我們深知“在地化”不是簡單的適應,而是深度的融合與共創。成都這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以其包容開放的藝術生態,為廣匯美術館提供了豐沃的成長土壤。
“少不入川?”展覽作為廣匯美術館“地域藝術生態生長系列”的開篇,是我們關注在地性藝術生態的重要實踐。這個聚焦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川籍藝術家的群展,通過水墨、油畫、新媒體等多元媒介,呈現了成都藝術生態的豐富面貌。在籌備期間,我們深入走訪數十個藝術家工作室,傾聽其創作故事與藝術思考。通過這樣的在地性研究與實踐,我們期待助力川渝藝術生態的多元化發展,推動本土藝術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未來之路:藝術賦能城市生活
站在十年的節點上展望未來,廣匯美術館將繼續深化“中國美術的現代性歷程”這一學術研究方向,同時向當代藝術延伸拓展。我們計劃通過“主題式收藏”策略,關注作品的學術性和先鋒性,而不僅僅是市場價值。
十年耕耘,初心不改。廣匯美術館這座漂浮的“橙盒子”,生來即是有溫度的藝術現場,是傳統與當代對話的平臺,是城市美育的課堂,更是每個熱愛藝術的人的精神家園。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以藝術為媒,連接過去與未來、本土與國際、專業與大眾,讓美的力量滋養更多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