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1976年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峨眉電影制片廠一級編劇,四川省十佳編劇,第二屆四川省十佳電影工作者,中國電影編劇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首屆大熊貓文化獎獲得者,曾任金雞獎評委等。創作電影故事片20余部,如:《鄧稼先》《瘋狂的小鎮》《響馬縣長》《國際大營救》《熊貓的故事》(中日合拍)等。創作電視劇200余部(集),如:《遠灘》《和平衛士》《迎春花》《殊死七日》等,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公安部金盾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四川省巴蜀文藝獎等。
轉眼之間,我們來到《現代藝術》創刊二十五周年、新版十周年的門前。回首過去十年,只要有機會,翻開刊物每一期的新封面,看到那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編排考究、印制精美的內頁,關于非遺、戲劇、影視、美術、書法、音樂、舞蹈、雜技、民間文藝等各種藝術門類,從動態到作品,從評說到理論等各類美文時,腦子里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
從古至今,在富饒的天府熱土之上,一排排雪亮鋒利的犁鏵,在一頭頭健碩的耕牛的拉動下,或在一排排大型農業機械的牽引下,進行著那亙古不變、生機勃勃、熱氣騰騰、豪情依舊、場景壯觀的春耕。這既是巴蜀大地農耕文明時代的春耕青綠山水圖,更是壯麗新時代最新最美的春耕新畫卷!
春耕,首先需要準備好千里沃野、萬頃良田。只有堅實的大地、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出那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菜花麥穗、沉甸甸的稻谷和琳瑯滿目的無盡果蔬。為我們新時代文藝創作者早就準備好這千里沃野、萬頃良田的,正是中國普通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科技工作者等。新時代,他們那偉大的創造性勞動、無私的奉獻精神、勇攀高峰的聰明才智,正在不斷創造出一個個震驚寰宇的東方奇跡。這正是我們腳下最堅實的沃土、最無盡的創作源泉!
春耕需要準備好最雪亮最鋒利的犁鏵。因為只有這樣的犁鏵,才能深翻出廣袤大地下最豐沃的土地。讓它們盡快醒來,亮出自己最強壯的身軀,釋放出蟄伏了一整個冬天的巨大能量。讓它們在犁鏵下,像黑浪一樣翻滾,迎接種子的來臨。這犁鏵是什么?就是為發展文藝,早就練就集觀察生活、捕捉生活、提煉生活的火眼金睛于一身的各領域的廣大文藝工作者!
春耕更是需要準備好種子,尤其是各種優質的種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擔糧。這決不僅僅只是我們祖先在農耕時代的一句農諺,而是一條真理。如果沒有優秀的選種人、育種人、護種人,哪怕準備好了最肥沃的土壤,最鋒利閃亮的犁鏵,也不會有我們一年一年的豐收,一次一次的騰飛。筆者以為,包括《現代藝術》在內的編輯者、出版者、研究者、領導者,都是選種人、護種人、育種人。他們的深遠目光、精準審美、無私奉獻、可貴堅守,保證了每一粒獨特的“種子”脫穎而出,再慢慢澆水、施肥、除蟲,直至開花結果。春色滿園,百花齊放,琳瑯滿目,已成為對他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最好的肯定、寫照與贊美!
我作為電影領域里面一粒普通的“種子”。回首過去,寫過(含合作)狀寫時代風貌和各種英模人物的作品,如《鄧稼先》《年輕的朋友》《來不及道歉》等,也寫過一些追求獨特藝術個性和探索性的劇本,如《瘋狂的小鎮》《記住這一對情侶》等,更寫過曾創造當年國產片最高票房、觀賞性很強、至今在廣大觀眾中仍享有極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類型片如《峨嵋飛盜》《國際大營救》等,還有與日本電影工作者合作的寫大熊貓與中日人民友誼的《熊貓的故事》,以及與甄子丹、午馬等合作的大陸與港臺合拍的面向海外市場的《鐵馬騮2》等。有幸在《現代藝術》等刊物上梳理昔日的創作之路時,我深深地感悟到電影的未來在青年,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帶動電影創作和電影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此,由衷地希望每一粒種子、每一只犁鏵和每一位選種者、護種者、育種人:都不斷向下深耕,向上生長,永遠豐收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