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人,出生于1990年。中國雜技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志愿者協會副主席,四川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現為職業魔術師。代表作品有《身臨奇境》《魔法大陸歷險記》等魔術劇。
細數一下與《現代藝術》結緣已有八年,從最早的陌生人變成現在的老朋友,我們相互成就,共同見證。此時我躊躇著,不知從何寫起,再三思索,還是談談我最擅長的——魔術這十年。
八年前,因為魔術我們第一次相識于“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當時我的魔術工作室也剛成立不久,更多的工作還在摸索階段,畢竟魔術這類小眾藝術,起步階段除了提著箱子“到處跑”,好像確實找不到一個穩定發展的方向。
其實相比傳統意義上純表演型魔術師,我的定位更像是一個魔術行業的“探索者”。通過多年不斷地學習、考察、整合資源,在自我技藝提升的同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魔術文化發展上。這些年,在四川省雜技家協會的指導下,我們成立了四川高校魔術聯盟,創辦了四川省第一家魔術工作室。為四川引進了大批高質量的國內外魔術作品,同時也為省內的魔術從業者、愛好者邀請到國內外頂尖導師分享魔術技巧、交流魔術心得,希望通過策劃和舉辦各類大小魔術主題活動讓四川魔術更上一層樓。
過去幾年,我去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家學習考察,并結合國內魔術行業的大環境進行了思考。在我看來,只有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魔術才能做到更全面的普及,也才會有更多優秀的人才出現,共同助力魔術藝術達到一個新高度。所以魔術文化的推廣和魔術產業的完善,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從2019年開始,我們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并對此做了大量研究,最終制定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商業計劃。其實與大多藝術門類一樣,最常規的三件套無非就是“演出+教育+產品”,只是由于魔術的小眾,以及從業人員的稀缺,很難有現成的發展“模版”供我們參考。首先演出,單純的商業演出中,光靠那短短的幾分鐘,根本無法成為有效的助推器。甚至很多商業活動的主辦只是走個“形式”,有幾個不同類型的節目即可。因此我們思考如何才能讓普通群眾有一個常態化看魔術的場景,于是便有了做魔術劇的原始概念。至少在劇場里,大家可以沉浸感受一整場魔術帶來的神奇與美妙,也能讓大家對魔術文化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其次教育培訓,在實際上,我們發現真正有時間、精力、機會參與學習的群體更多還是青少年。所以我們也認真編寫了適合他們的教材,篩選了適合他們的魔術,并且深入校園,為孩子打開魔術這扇窗。盡管在本質上這只是一種最基礎的興趣培養,或者說只是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但實際也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粒種子,也許未來的魔術大師就會從他們中間產生。
近些年,《現代藝術》為我們做過幾次專題訪談,有講述創新性的專題,也有文化傳承和志愿服務的專題,無疑從多維度給我帶來思考。除了商業市場的各種需求和發展之外,其實我們也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文化藝術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需要作品,更需要服務人民。
魔術師這行當,表面光鮮,內里的苦楚卻不足為外人道。不僅要提高自我修養、技藝,同時也要自謀生存之道,一人分飾幾個角色是常有之事,好在身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離不棄,曙光就在前方。
寫到這里,魔術師的文章,也該像魔術一樣,留些懸念才好。最后一句心里話:魔術再妙,終不及生活本身奇妙。我與《現代藝術》的緣分,也是這奇妙中的一段精彩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