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學院以“藝術+技術+人文”為培養理念,構建“333育人模式”,即課堂實訓、校內工作室創作、校外產業項目有機串聯,注重學生從藝術學子到職業人的實踐轉化,其晨功訓練已堅持33年,形成獨特的藝術教育生態。
學院專業覆蓋影視傳媒全鏈條,從奠定行業地位的播音與主持藝術、表演專業,到引領產業風向的電競解說與管理、網絡視聽編導等新興專業,已然形成了完整的影視傳媒人才培養鏈;推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匯聚了眾多既有深厚學術造詣又有豐富行業經驗的教師,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在新時代藝術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學院通過踐行重新定義藝術教育的使命——“不是培養技術的附庸,而是喚醒完整的人”。
1924年,我的曾祖父呂一峰從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社會科學碩士學成歸國,他大力宣揚國共合作,呼吁停止軍閥內戰未果。1926年,他和友人共同創辦《四川日報》,后因受到軍閥反動勢力迫害離開宜賓來到成都。1928年,他與文光甫、黃子谷等人共同創辦《成都庸報》和岷江大學,黃子谷任校長,他擔任教務長兼教授,學校大部分教職工都是從武漢、上海撤退的國民黨左派和尚未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這所大學在兩年后被強行查封,包括他在內的諸位創辦者被勒令立即出川。輾轉幾年后,1936年他再度創辦《金陵日報》,只為在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擴大中共中央的抗戰主張,配合中共南京地下黨開展工作直至解放。
1949年10月,他的長孫出生,帶著多年革命的殷切期待,目睹新中國成立的由衷歡喜,為他取名“共和”——他就是我的父親。
1990年,我的父親突然萌發了一種愿望,從五歲學音樂的他希望創辦一所學校。自從這個愿望在他內心升起,便一發不可收拾,不過除了他的愛人——我的母親黃元文,周圍幾乎沒有人支持他,家人朋友們都疑惑,你現在好好的鐵飯碗端著,為什么要去做一件無法評估未來的事?只有他內心清晰地感知到一種責任和愿力,他沒有對任何人說,只是忠于這份心中的相信與夢想。
1992年,在簇橋的一個小小的院子里,他們夫妻倆和幾十位學生開始了這段奇妙的旅途,沒有人想得到三十年之后,這個夢想變得巨大而閃耀,它的名字叫作“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簡稱“川影”)。
川影是個夢,是一個常人不敢做的夢,也走了常人不敢走的路,三十年來,一次次在艱苦中奮進,一次次在希冀中看到光芒,總有人在命運轉折點伸出援手,從兩個造夢家的相信,一代代川影人于此投身,于此聯結,成為了上萬人的相信,創造了一個關于夢想的奇跡。
坐在這一百余位川影人和川影的見證者對面,跟隨著他們步入川影的每一個過去,一起歡笑,落淚,采訪到情深處,全場一片寂靜,這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歷史,更是一份份誠摯的心和深厚的愛意。
故事很多,都是關于人生、歸宿、愛和溫暖。因為一句話被鼓勵到成為老師,因為一個決定十幾年幾乎沒有假期,因為一次鼓舞參與了學校34萬平方米的修建,因為一個凳子看見民辦學校辦學的艱辛和堅持,這就是川影。
一直在內心說著感謝,感謝川影三十年來的守護者、見證者、陪伴者,是你們賦予了歲月信仰、溫暖和勇氣;感謝參與到口述歷史的所有老師和同學們,是你們用心付出才有了今天關于川影的這份情懷深重的回憶。
回望過去,1924年那個意氣風發的身影依然佇立,關于信仰的火炬傳遞了近百年,如今已蔓延山海,此書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