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主渠道逐漸被智能手機所取代,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面臨著巨大的沖擊,更多人已經習慣于低頭看手機,仰望星空仿佛已是過去時。有紙媒編輯說:“這顯然是手機把我們打敗了。”然而在數字浪潮洶涌澎湃的今天,人們對文藝精神的需求不斷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現代藝術》卻沒有被時代淹沒,反而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讓藝術煥發新生。
21世紀以來中國文藝不斷經歷著“分化和重組”。在整個文藝場域以及與其他社會場域的復雜關系中,存在著包括作者個體與群體、批評家、出版者和讀者個體與群體等形形色色的行動者,這些文藝實踐的行動者遵循的無疑是“文藝法則”,也必然會與社會其他領域的行動者發生關系。文藝期刊作為發布作品、評論作品、接受反饋的大眾傳媒之一,其本身也蘊含著無窮的訊息。作為文藝期刊界的同行,我和《現代藝術》的編輯一樣為辦好《星星》詩刊努力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注重青年作者的發現,二是服務讀者,三是傳播方式與時俱進。
青年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星星》詩刊創刊以來,一直關注青年作者的發現和培養。在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星星》詩刊推出過舒婷、北島、顧城、海子、楊煉、賈平凹等一大批青年詩人的代表作,記錄和見證了中國新詩在新時期的發展歷程。進入新世紀后,《星星》詩刊通過舉辦詩歌活動不斷提升期刊的影響力,特別是與成都文理學院共同舉辦的“星星大學生詩歌夏令營”,為中國當代詩壇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青年詩人。
在服務讀者方面,通過各種方式了解讀者需求,根據刊物的定位加強欄目策劃。《星星·詩歌原創》開設“放歌新時代”“實力派”“星青年”“星干線”“星現實”“人間書”等欄目,在關注風格相對成熟、有較高辨識度的詩人新作的同時,不薄詩壇新人;既刊發直面新時代新變革、精準刻畫時代精神風貌的詩作,也刊發有樸實情感和人間煙火氣的詩作。《星星·詩歌理論》選稿注重文章的可讀性,在欄目設置方面注重刊發對詩歌寫作有引導性的文章;開設的“詩歌地理”欄目通過宣傳各地的文旅資源,促進地域文化更好地與時代風貌相結合。《星星·散文詩》是針對散文詩文體創辦的原創詩歌刊物,為中國散文詩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平臺;推出的“城市一對一”欄目以地域文化的碰撞、交流進行團體展示,引導中國更多的詩人參與散文詩創作。
隨著時代傳播語境的變遷,當下一些紙刊面對生存壓力紛紛“停刊”,但“停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停辦,而是大量開始往“線上”轉型。《星星》詩刊的傳播方式也從紙刊轉向微博、微信、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2017年開發的星星詩刊APP,已上傳創刊至今的大部分《星星》詩刊供讀者進行手機閱讀。
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發生變化,但無論閱讀方式如何變化,人們對優秀文藝作品的需求是不會改變的。文藝期刊只要擁有一支優秀的編輯隊伍,不斷地發現優秀的作者,堅持優質內容與數字化相結合,就能擁有讀者,擁抱美好的未來。我相信在《現代藝術》各位同仁的努力下,《現代藝術》雜志一定會越辦越好,成為文藝界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期待能與《現代藝術》等文藝期刊界的編輯一路同行,成為文學藝術的傳播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