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四川省文聯第二屆文藝人才專家庫專家,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孜州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甘孜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個人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版本館收藏陳列,入選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第十三屆民間文藝山花獎”等。
我與唐卡的緣分,就如同甘孜州鄉城的江河,源遠流長——
我從小生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在我記憶中,村子里僅有14戶人家。我的父親是整個縣城工齡最長的一位老黨員,從小教育我們要聽從黨的領導、對黨忠誠,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母親是位心靈手巧的藏族婦女,尤其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但在我們當地算是小有名氣,原本黑黢黢的房屋因母親的水粉畫顯得不那么昏暗。可以說,母親是我藝術道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14歲那年,我在當地拜師學藝,學習繪制壁畫和唐卡。也許對于很多人來說,學習這門藝術非常枯燥,但我始終樂于用一顆平靜的心來對待。因為熱愛,我已經把它當成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父母對我學畫給予了很大鼓勵和期盼,他們讓我隨著喜好去選擇,希望我將來學畫成才,有個謀生的本領。在師傅的指導下,我按照度量經的要求從佛頭畫起,反復臨摹老唐卡。也就在那個時候,我學會了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17歲時,我開始獨立創作,到周邊縣城繪制壁畫及木質彩繪。2009年,鄉城縣投工投勞修繕桑披嶺寺,我與當地知名的200余位畫師一同應邀參與修繕。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別人的認可,我在那里整整畫了六年的壁畫,創作了許多作品,并將所得收入全部捐給了寺廟,我想這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功德之一吧!
2016年,我接到去稻城亞丁景區沖古寺繪制壁畫的工作。也就在那個時候,幸運眷顧了我。8月的一天,我正站在腳手架上創作壁畫,偶遇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調研組。調研組的領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老師十分欣賞我繪制的壁畫,并鼓勵我加入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這是我人生當中最大的轉折點,讓我第一次有了走出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和勇氣。
后來,我非常榮幸地成為了潘魯生主席的學生,跟從導師一起學習創作。在唐卡繪制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使用傳統礦物色調配方法,嚴格按照度量經的要求繪制佛像,同時在掌握傳統唐卡技藝的基礎上,融合藏族諸多畫派藝術風格,借鑒中國傳統工筆畫和西方繪畫技巧,最終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勉唐唐卡藝術風格。
導師的悉心指導,一步步提高了我的思想站位,增強了創作自信,開闊了文藝創作視野,更收獲了珍貴的師生友誼。通過長期與導師、同學的交流,豐富了我對藝術創作發展趨勢的認識,提升了審美標準,加深了我對繪畫風格的思考,更為今后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理論知識與探索經驗。
在唐卡藝術的海洋中,我將繼續以筆為槳,以夢為帆,在傳承與創新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盡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