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更需要注重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培養學生好奇心不僅能創造動態的學習環境,還在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探討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好奇心的有效策略,旨在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好奇心的意義
好奇心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驅動力,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增強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好奇心不僅能加深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和發現的動力。通過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好奇心能夠促使學生主動開啟學習旅程,逐步成長為具有探究精神和自我驅動力的學習者。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不僅能有效緩解死記硬背和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壓力,還能激發他們自主探索語文知識的熱情,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第一,好奇心能有效摒棄國內教育體系里傳統的死記硬背學習方式。教師激發學生好奇心后,可創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學習環境,融入探索性和理解性任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第二,即便經過多年努力,應試教育影響依然存在。培養學生好奇心可應對這一問題,促使學生超越考試范疇,深入探究語言與文化的精髓,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第三,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深入分析并批判性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實現高質量的學習。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好奇心的原則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需要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創造有利于探究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第一,創造探索環境。教師需要創造一個鼓勵探索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探索機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語文知識,培養他們的探究興趣和能力。第二,營造探究氛圍。營造一個支持探究的學習氛圍是培養好奇心的關鍵。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和深入研究感興趣的話題,營造用好奇心驅動的學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成就感。第三,強調學習自主性。賦予學生學習規劃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設計學習路徑。這種自主性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第四,整合互動學習活動,將互動式和探究式學習活動融入語文課程,通過討論、合作任務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深化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通過以上原則的實施,教師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三、“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好奇心的策略
(一)多元教材整合:點燃學生好奇心的跨界探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元教材的有機整合不僅是知識呈現方式的革新,還是點燃學生好奇心、構建深度學習生態的關鍵路徑。通過跨文本、跨學科、跨文化的資源整合,教師能夠為學生搭建起一座連接知識與興趣的橋梁,使語文課堂成為激發探究欲望的\"好奇實驗室”。
1.文本跨界:讓經典與當代對話。當《西游記》的奇幻冒險與《小王子》的星際漫游在課堂相遇,學生會在風格迥異的敘事中發現人類對未知永恒的追問。教師通過精選古典名著片段與當代兒童文學作品,構建跨越時空的對話場域。例如,在對比《水滸傳》的英雄群像與現代繪本《愛心樹》的情感敘事時,學生不僅感知到文學表達的多樣性,還在價值沖突中萌發對人性復雜性的探究沖動。這種文本跨界整合使語文學習從單一文本解讀躍升為文化基因的溯源之旅,為好奇心的生長提供肥沃土壤。
2.情境重構:讓抽象知識具象化。互動敘事教學法將傳統說教轉化為思維激蕩的舞臺。當教師以沉浸式角色扮演重現《扁鵲見蔡桓公》的醫患對話時,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需要現場判斷“是否該聽從忠告\"的決策者。這種情境重構讓文言文學習從死記硬背轉化為倫理判斷與科學認知的雙重探索。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呈現的甲骨文演變動畫,抽象的文字學知識瞬間轉化為可觸摸的文化密碼,學生在\"字形考古\"中自然生發對漢字文化的好奇心。
3.學科融通:構建知識生態系統。在古詩詞教學中嵌入“二十四節氣\"知識,使《春曉》不再只是吟誦春天的詩句,而是解鎖農耕文明的時間密碼。教師通過將《木蘭詩》與歷史課的北魏社會背景關聯、將《小石潭記》與地理課的喀斯特地貌知識打通,構建起跨越學科邊界的知識生態。當學生發現文學意象背后隱藏著地理變遷、社會結構等多元密碼時,語文課堂就成為激發跨學科探究的起點。
4.文化活化:讓傳統成為創造力源泉。當學生用3D打印技術復原《核舟記》中的微雕場景,或用編程語言重現《木蘭詩》的敘事結構時,傳統文化轉化為可操作的創意素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為《論語》編創現代情景劇、為《詩經》配樂譜曲,使經典文本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這種創造性轉化不僅滿足了數字原住民的表達需求,還在文化再創造過程中增強對母語文化的深層認同感。
多元教材整合的本質,是通過構建\"知識一情境一體驗\"的立體學習場域,將語文學習轉化為充滿未知與驚喜的探險旅程。當學生在跨文本閱讀中發現敘事規律、在跨學科探究中破解文化密碼、在創造性表達中賦予傳統新生命時,他們的好奇心便不再是短暫的獵奇,而是轉化為持續驅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這種以好奇心為核心的課程設計,正在重塑小學語文教育的未來形態。
(二)體驗式學習:啟動學生好奇心的實踐引擎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體驗式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通過真實的情境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在探索中發現語文的魅力,從而實現全面成長。
體驗式學習的核心在于為學生提供真實、第一手的體驗,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語文知識的應用價值。例如,語言沉浸式課程通過活動、討論和互動,讓學生沉浸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還提高了他們在日常語境中的溝通能力。此外,文化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多元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動或參與文化活動,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不同觀點、傳統和習俗,從而深化對語文的理解。體驗式學習還能夠有效彌合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鴻溝。例如,學生可以通過詩歌朗誦、角色扮演等方式,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融入實際情境。這種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相關性和適用性,還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探索更多語文知識。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如聽力作業、手抄報作業等,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體驗式學習。例如,教師布置聽力類作業,讓學生通過聆聽故事或材料,提取信息并分析寫作手法,這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提升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同時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體驗式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革新,還是點燃學生好奇心的引擎。通過真實情境和實踐活動,學生在探索中發現語文的魅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三)互動活動: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深度探索
在語文教學中,互動活動正逐漸成為激發學生好奇心、提升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設計多樣化的互動形式,教師能夠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探索中發現知識的魅力,同時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互動活動的核心價值在于,它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從而點燃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互動討論是這一策略的基礎。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話題,鼓勵學生用詞語、成語或歇后語進行對話和辯論。這種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表達想法、提出問題和分享觀點的空間。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通過交流思想,不僅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接觸到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見解。這種思想的碰撞能夠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探索更多語文知識。例如,在討論成語的來源時,學生可能會對歷史故事產生興趣,進而主動查閱資料,深入了解成語背后的文化內涵。
小組項目和合作任務是另一種有效的互動形式。通過團隊合作,學生需要共同完成任務,這不僅要求他們交流思想,還需要他們分工協作,深入研究語文知識。例如,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學生可以分工,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最后匯總成一份完整的報告。這種合作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好奇心,還增強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合作任務能夠讓學生在互動中領悟語文知識的內涵,從而激發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持續興趣。
除了討論和合作,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形式的互動活動,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創意寫作等。這些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同時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角色扮演中,學生需要根據情境設計對話,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讓他們在模擬中體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使用方式。這種體驗式學習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語文知識產生更深層次的興趣。
互動活動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好奇心,還在于它能夠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討論、合作和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語文知識的意義,并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還為學生未來的綜合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好奇心的培養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雙減\"政策下。通過多元教材整合、體驗式學習、互動活動等策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語文課程中突出求知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柴汀楓.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 策略探索[J].讀寫算,2025,(5):40-42.
[2]張超.“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落實減負提質的路徑探究[J].快樂閱讀,2021,(20):56-57.
(作者單位:江西省貴溪市志光鎮中心學校)